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渣華道


渣華道 (Java Road) 西接電氣道,跨過北角道、糖水道、書局街、琴行街等再連接東面香港殯儀館外的英皇道。初期稱為「爪哇道」,指印尼爪哇島。1900年代起,有一間「爪哇輪船公司」於北角設立辦事處,並開辦往來上海、香港、雅加達、萬隆、泗水等地方的輪船航線。1933年,渣華道落成,香港政府便以「爪哇輪船公司」之名,將道路命名為爪哇道。1933728當局命名這條街為「渣華道」。

 

1950年代,香港政府大規模發展北角區,爪哇道亦被改名為較為好聽的渣華道。其實,不改名也沒有甚麼大問題,畢竟爪哇是一個國際熟悉的地名。現時渣華道7-19A號及22號是整條街最早的建築物,在1954年落成。


從北角道交界向西望向渣華道。(2012年拍攝)

渣華道22號唐樓。(2012年4月拍攝)


渣華道7-19A號唐樓。(2012年4月拍攝)

從北角道交界向東望向渣華道。(2012年3月拍攝)


從北角道交界向西望向渣華道。(2012年3月拍攝)

從糖水道交界向東望向渣華道。(2012年拍攝)



渣華道市政大廈。(2012年拍攝)

渣華道的廉政公署總部。(2012年拍攝)

渣華道舊中巴員工宿舍。現重建成港濤軒

從健康東街交界向西望向渣華道。(2012年拍攝)

從健康東街交界向東望向渣華道。(2012年拍攝)

渣華道333號北角政府合署。(2012年拍攝)

北角警署外向西望向渣華道及北角政府合署(右)

渣華道遊樂場。(2012年拍攝)













從英皇道交界望向渣華道。(2012年拍攝)

渣華道與英皇道交界的香港殯儀館。(2012年拍攝)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馬寶道


馬寶道(Marble Road)是位於北角,以售賣廉價女裝衣服及飾物的小販攤檔馳名,有香港島的「女人街」之稱。政府在1937924命名。糖水道至琴行街一段馬寶道設有固定有牌小販攤位

講開固定有牌小販攤位由於政府當局已多年沒有簽發新的小販牌照,一些小販區因持牌人遷離或退回牌照而出現空置攤位。政策檢討的結論,是在維持現有固定攤位總數及讓前排毗鄰的固定攤位兼用後排空置攤位的情況下,向新經營者發出固定攤位小販牌照,讓他們經營空置攤位。至今,共有658個後排空置攤位與前排攤位合併。至於其餘的空置固定攤位,食物環境衞生署已就個別小販區的空置攤位應否重新撥供編配,諮詢相關的區議會。食環署已就早前獲區議會支持重新編配的所有218個攤位簽發牌照 (來源固定攤位小販區的管理公眾諮詢》文件)

有誰知道馬寶Marble 一名的由來?

網上「維基百科」指馬寶道西接春秧街與糖水道之交界,穿過書局街、琴行街及電照街,於北角污水隔濾廠一帶為終點(掘頭路)。不過,按地政總署的網上「地理資訊地圖」,它的東面只直至電照道。北角污水隔濾廠及海關總部外的一小段路是沒有街名。馬寶道沿途仍有不少唐樓,留着一點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氣息。馬寶道街道兩旁也有很多售賣廉價的布匹及毛衣的小商舖。


從琴行街交界向東望向馬寶道。(2012年拍攝)

從琴行街交界向西望向馬寶道。右邊是一列固定有牌小販攤位 (2012年拍攝)

位於琴行街與馬寶道交界的馬寶道44-50號唐樓及52號馬寶大廈。(2012年拍攝)

馬寶道44-50號一列唐樓及遠處52號馬寶大廈。(2012年拍攝)

馬寶道2D號唐樓。(2012年拍攝)

馬寶道1A-1F號唐樓及街上的固定有牌小販檔位。(2012年拍攝)

馬寶道1G-1P號唐樓。(2012年拍攝)
從北角書局街交界向東望向寶馬街。(2012年拍攝)


從北角糖水道與馬寶道交界的馬寶道12號唐樓。(2012年拍攝)

位於北角糖水道交界向東望向馬寶道。(2012年拍攝)


2009年位於北角書局街至琴行街一段的馬寶道

2009年位於北角書局街至琴行街一段馬寶道

聖周五 (God Friday) 救主受難紀念




昨天星期五 (God Friday) 是「救主受難紀念」,當日在天主教聖堂有兩個儀式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


 


第一個是救主受難禮儀,一般會按照福音所載耶誕被釘死的時間在下午3時舉行。禮儀與星期日的感恩祭(彌撒)相似,有前部份的聖道禮誦讀聖經舊約及新約福音章節。福音是宣讀若望福音所載救主受難始末而中段加插朝拜有耶穌像的十字架,猶如繼續宣告基督受難及死亡。四世紀,在耶路撒冷,已有把海倫娜皇后(Empress Helena)所發現的十字聖木,於聖周五作公共朝拜的禮儀。埃格里亞(Egeria)記載:主教與民眾在真十字聖木前鞠躬,並親吻它。由於當日教徒要守齋,故此是日沒有感恩祭(祝聖麵餅及葡萄酒)。但神父會把在星期四晚「主的晚餐」中面額外祝聖後的聖體分派與各信友領受。


 


另一項是拜苦路。當你到天主教堂,會發現聖堂四周有掛有耶穌被釘十字架過程的「苦路」圖畫或浮雕。輔祭手持十字架引領神父進堂,再到十四處「苦路」的每一處誦讀經文。教友會跪下以禱文及歌聲回應。此敬禮的發展源自於仿效早期許多基督徒去聖地朝聖的習慣;特別去拜訪耶穌以前被捕、被判刑、揹負十字架上山及被釘死的路程的各個場所,並且,在每處行禮膜拜。四旬期開始,聖堂逢星期五便會舉行拜苦路。教宗則按傳統在聖周五晚上在羅馬鬥獸場主持拜苦路禮儀。


聖周五 (God Friday) 救主受難紀念




昨天星期五 (God Friday) 是「救主受難紀念」,當日在天主教聖堂有兩個儀式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


 


第一個是救主受難禮儀,一般會按照福音所載耶誕被釘死的時間在下午3時舉行。禮儀與星期日的感恩祭(彌撒)相似,有前部份的聖道禮誦讀聖經舊約及新約福音章節。福音是宣讀若望福音所載救主受難始末而中段加插朝拜有耶穌像的十字架,猶如繼續宣告基督受難及死亡。四世紀,在耶路撒冷,已有把海倫娜皇后(Empress Helena)所發現的十字聖木,於聖周五作公共朝拜的禮儀。埃格里亞(Egeria)記載:主教與民眾在真十字聖木前鞠躬,並親吻它。由於當日教徒要守齋,故此是日沒有感恩祭(祝聖麵餅及葡萄酒)。但神父會把在星期四晚「主的晚餐」中面額外祝聖後的聖體分派與各信友領受。


 


另一項是拜苦路。當你到天主教堂,會發現聖堂四周有掛有耶穌被釘十字架過程的「苦路」圖畫或浮雕。輔祭手持十字架引領神父進堂,再到十四處「苦路」的每一處誦讀經文。教友會跪下以禱文及歌聲回應。此敬禮的發展源自於仿效早期許多基督徒去聖地朝聖的習慣;特別去拜訪耶穌以前被捕、被判刑、揹負十字架上山及被釘死的路程的各個場所,並且,在每處行禮膜拜。四旬期開始,聖堂逢星期五便會舉行拜苦路。教宗則按傳統在聖周五晚上在羅馬鬥獸場主持拜苦路禮儀。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Juchheim 年輪蛋糕





Juchheim 一個幾乎所有香港人也不懂發音的名字。其實他是一個日本著名年輪蛋糕品牌。不如看看每盒蛋糕的介紹單張。這個名來源自企業創辦人Karl Juchheim。這位出生於1886年的德國人將「年輪蛋糕」從歐洲帶到了日本,創造了一段不朽的創業傳奇。


 


經過公司的起跌,發展至今Juchheim 株式會社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食品及飲料、連鎖咖啡店集團企業之一。


 


公司來港開業只有約六個月。為了與老婆的拍拖周年紀念,於是近日到銅鑼灣祟光百貨購買。年輪蛋糕是一圈一圈,亦可以隱喻人與人及情侶間的長久感情,有另一層意義。蛋糕是即場製作,顧客可從裝上玻璃的烘焙室看見製作及包裝的過程,可說每件蛋糕都新鮮。蛋糕以橙色的方盒包裝,與有名品牌Hermès Tiffany 的影子嗎?可喟高貴非常。年輪蛋糕風靡日本,出現不少專門店。論名氣,仍以Juchheim最有名。多年來是日本皇室的御用貢品,分店多達351間,各大百貨公司都有其分店。


 


香港售買的款式只有兩款,原味和白朱古力味,沒布用乳化劑或膨脹劑,味道天然,而且其入口味道那香味,較我之前所吃的其他品牌,肯定是超水準的出品。難怪每日平均售出30條。


Juchheim 年輪蛋糕





Juchheim 一個幾乎所有香港人也不懂發音的名字。其實他是一個日本著名年輪蛋糕品牌。不如看看每盒蛋糕的介紹單張。這個名來源自企業創辦人Karl Juchheim。這位出生於1886年的德國人將「年輪蛋糕」從歐洲帶到了日本,創造了一段不朽的創業傳奇。


 


經過公司的起跌,發展至今Juchheim 株式會社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食品及飲料、連鎖咖啡店集團企業之一。


 


公司來港開業只有約六個月。為了與老婆的拍拖周年紀念,於是近日到銅鑼灣祟光百貨購買。年輪蛋糕是一圈一圈,亦可以隱喻人與人及情侶間的長久感情,有另一層意義。蛋糕是即場製作,顧客可從裝上玻璃的烘焙室看見製作及包裝的過程,可說每件蛋糕都新鮮。蛋糕以橙色的方盒包裝,與有名品牌Hermès Tiffany 的影子嗎?可喟高貴非常。年輪蛋糕風靡日本,出現不少專門店。論名氣,仍以Juchheim最有名。多年來是日本皇室的御用貢品,分店多達351間,各大百貨公司都有其分店。


 


香港售買的款式只有兩款,原味和白朱古力味,沒布用乳化劑或膨脹劑,味道天然,而且其入口味道那香味,較我之前所吃的其他品牌,肯定是超水準的出品。難怪每日平均售出30條。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春秧街



春秧街 (Chun Yeung Stret) 位於北角,與英皇道及渣華道並行,一端連接英皇道,另一端連接糖水道。名稱來自印尼華僑祖藉福建的商人郭春秧先生。福建人往南洋打工,香港是一個中轉站,當時北角碼頭一帶還沒有填海,叫做「七姊妹」海灣,從這裏的碼頭經常有船隻去東南亞。1921年,郭春秧在北角標得一片新填海地,打算興建糖廠,因此就有了「春秧街」與「糖水道」。後來由於糖價下跌等因素,改為興建住宅,從此這一帶成為福建移民聚居的中心。1933728當局命名這條街為「春秧街」。

 

郭春秧,福建同安縣人,華僑巨商。光緒十三年(1887)來臺,1906年從叔父郭河東遠渡爪哇司末蘭市經營糖業。他成立的郭河東公司在爪哇、泗水均設有工廠,在香港、上海、廈門均設有事務所。他來臺時則經營茶葉,在大稻埕設茶行「錦茂行」,外銷包種茶至南洋,遂成巨富。1918年爪哇禁止外國茶輸入,郭氏往東京請求交涉。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捐三十萬元賬災。其他各項捐獻亦甚多。創茶商公會,任理事長。1919年給勳五等旭日章,1928年又授四等瑞寶章。雕塑家黃土水在1929─1930年為他製作胸像一、坐像三。後因南洋經濟不景,負責甚佢,由爪哇避居臺灣,公司交其兒子。19351月宣佈破產,2月病逝臺灣。

 

二戰後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他們都聚集在渣華道、春秧街和馬寶道一帶。後來1960年代印尼排華,不少福建人來港。因國內的政局國內的福建人來港後亦多聚居春秧街一帶。所以再次有小福建之稱




 1970年的北角春秧街


春秧街是有菜市場
/濕貨店。許多福建特有的食品,例如肉丸、燕丸、芋丸、五香捲、血腸等,在其他地方不好找,春秧街也一應俱全。隨著近年菲律賓與印尼女傭變成菜市場的主力,南洋風味食物及打折國際電話卡,這裡也不難買到。





2010年的春秧街

由北角街交界望向春秧街。(2012年3月拍攝)

春秧街的人群。(2012年3月拍攝)

春秧街的唐樓。(2012年3月拍攝)

春秧街的福建食品店。(2012年3月拍攝)

春秧街的麵廠。(2012年3月拍攝)

春秧街賣針線雜貨的店舖。(2012年3月拍攝)
從北角糖水道交界望向春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