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漢武盛世: 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展覽

小學時常識科讀香港歷史認識到深水埗李鄭屋邨有個西漢古墓,不過即使後來中學國史有讀漢朝史,對社會民生方面認識仍然有限。


今年適逢李鄭屋漢墓發現六十周年,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展覽,透過從全國各地主要文博單位借來的文物,向公眾介紹漢代的歷史、藝術和文化發展。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大一統王朝,無論是在政治、藝術、文學、信仰和科技等方面,對後世都有極深遠的影響。儒學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進而成為整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始於這段時期。

至於漢代對外交通路綫的開拓,不但造就了繼後千百年中外貿易的發展,也帶來各種西方的事物,進一步豐富中國文化的內涵。是次展覽會以漢帝國的崛起作討論重心,並深入介紹漢人的社會生活,以及當時中外交流的盛況,向公眾展示漢代的政治、藝術、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等,亦著墨於包括香港所在的嶺南地區在兩漢時期的發展。


展廳入口首先看見是由西安碑林博物館借出的「辟邪」和「天祿」石雕,是東漢放置在陵墓前的瑞祥之物。乍看之下,兩獸形貌相似,但右邊的天祿下頷有一長鬚,而其他地方所見的漢代「辟邪」和「天祿」,身上還有翅膀,這些造型與東亞希臘化的藝術相似,可見當時中國因絲綢之路受異域風氣影響。





漢朝皇帝和貴族追求長生不死,去世後穿上金縷玉衣,認為以玉護身,可使屍體不會腐爛。展覽中有一件由四千二百四十八塊新疆和田玉組成的金縷衣,分頭罩、上衣、袖筒、手套、褲筒和鞋等部分。它在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是迄今國內發現的金縷衣中年代最久、玉片最多和最精美的一件。



漢人迷信神仙方術,希望羽化成仙。羽人像其背部長有雙翼,長耳大臉,長髮及肩,身穿長袍,此乃漢人心中的神仙形象。它在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出土,反映皇室追求死後羽化成仙的心理。


秦朝兵馬俑氣勢迫人。到了漢朝,也盛行以陶俑為皇帝陪葬。展廳中有武俑、騎兵俑、宦官俑及女俑。分開雙腿的騎馬俑,所騎的木馬已不存在。



咸陽博物館借出西漢彩繪陶騎兵及陶兵俑。它們身上原本繪有色彩,如今不少已經剝落。





徐州博物館借出的西漢陶「飛騎」俑、陶馬俑、陶執兵俑、陶跽坐甲胄俑。




陶禽畜。




漢朝房屋已經不存於世。陶房屋建築,對研究當時的建築有參考作用。



由山東博物館借出的綠紬庖廚俑及綠紬陶灶及河南博物院借出的陶灶。是研究漢代飲食的文物。


西漢彩繪鼓瑟吹竽奏樂俑。



東漢陶樂舞俑。


東漢附鼓俑紅陶船。



由廣州市考古文物研究院借出的東漢陶船。




西漢的銅斗、銅升。可能「升斗市民」由此而來。古時以 10 升為 1 斗,10 斗為1 石。




漢代其中兩種貨幣︰「一刀平五千」幣及貨布。



漢朝除了絲路,亦有海上貿易。東漢淡藍色杯(),相信由海外傳入舶來品。

是次展覽展出約162()文物,分別從北京、廣東、廣西、雲南、甘肅、內蒙古、河南、河北、湖南、山東、四川、新疆及陝西等十多個省市、約四十個文博單位精心挑選。各地文物匯聚香港,呈現漢朝豐富多彩的文化面貌,機會難得!透過是次展覽,參觀者可深入了解二千多年前中華文明走向高峰的經過,以及嶺南地區在這個歷史進程中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