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初遊洪水橋、廈村鄉找未來的洪水橋新發展區(一)

政府對「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已提出一段時間。政府於2015616日展開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第三階段公眾諮詢,收集市民對「建議發展大綱圖」的意見,社區參與為期三個月。主要活動包括公眾論壇、簡報會和巡迴展覽。經發展局最新修訂後,納入新發展區的面積減少一成四,但仍維持提供約六萬個單位。














政府支持新界西北區經濟發展,計劃將洪水橋打造成為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新發展區商業用途包括辦公室、酒店及零售,總樓面面積多達200萬平方米,規模相等於現時中環甲級寫字樓商業總面面積,總共可提供15萬個就業機會,紓緩洪水橋、屯門及天水圍居民跨區就業的需要,亦避免商業活動和就業機會,過度集中市區。同時擬在西北部劃作物流、企業和科技區,作多層式發展。
當中涉及龐大的鄉郊村落土地,特別是所謂棕地。從「建議發展大綱圖」涉及的鄉村中,政府似為了容易收地而保留了大部份的原居民村。以原居民村村界估計,完好或大體上得以保留的原居民村包括:

1) 廈村鄉事委員會屬下的鳳降圍、東頭村、巷尾村、羅屋村、新圍、祥降圍、鍚降圍、廈村市、新屋圍、沙洲里()村、新李屋村(正式按法例稱李屋村)及田心村。
新廈村鄉事委員會會址(2014年拍攝)

廈村鄉鳳降村村口,鳳降村路的士多及茶餐廳(2011年拍攝)

廈村鄉鳳降村曾經是蔬菜統營處菜站的地方,可見在城市化下,種菜農人日少(2011年拍攝)

廈村鄉鳳降村 (2011年拍攝)

廈村鄉鳳降村 (2011年拍攝)

廈村鄉鳳降村 (2011年拍攝)

廈村鄉鳳降村土地 (2011年拍攝)

廈村鄉新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屋村19(2015年拍攝)。從其西式建築外觀看,昔日應是一戶有錢家。

廈村鄉新屋村19號門外的福字,就如屏風一樣(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屋村圍門(2015年拍攝),似是裝飾性,人有我有,沒有大門,談不上有防衛功能。
 廈村鄉新屋村圍門的土地(2015年拍攝)
廈村市(2012年拍攝)

廈村市昔日的臨恒客棧,供趁墟市的商人居住(2012年拍攝)

廈村市的土地神位(2012年拍攝)


廈村市門樓,二級歷史建築(2012年拍攝)
 



關帝廟是昔日廈村市商販的仲裁中心(2012年拍攝)

廈村市旁的廈村鄉牌樓(2012年拍攝)

廈村市鄧氏宗祠建築(2012年拍攝)它與毗連的友恭學校及禮賓樓於20071115日成為法定古蹟。




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厦村鄧族為了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勤勞之功而興建。現為法定古蹟。據置於宗祠中進的「鼎建贄惠二公祠配享碑」所載,現時的鄧氏宗祠於乾隆己巳年(即一七四九年)立基上樑,並於乾隆庚午年(即一七五〇年)竣工,翌年正式奉主陞座。宗祠曾分別於道光十七年(即一八三七年)和光緒九年(即一八八三年)進行過大規模修葺,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

鄧氏宗祠屬三進兩院式的清代民間建築,後院建有廂房兩間,祖先神位供奉在後進明間的木神龕內,莊嚴肅穆。宗祠的主要建築結構是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著木構瓦片天面,樑架上裝有優美精緻的斗栱。宗祠的前中後進和廂房均飾有以花卉圖案裝飾的精美檐板,部分橫樑雕刻了精巧的傳統中式吉祥圖案。


鄧氏宗祠是厦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每年的春秋二祭和點燈等宗族傳統習俗仍然在宗祠內舉行。此外,宗祠也是舉行厦村十年一屆打醮儀式的重要場地。


廈村市前友恭學校正門(2015年拍攝)




廈村市前友恭學校(2012年拍攝)

友恭學校,是為當地孩童提供教育而建。學校最初是一幢三開間的建築物,至一九五二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加以擴建。由於學生增多,鄧氏宗祠的部分地方和禮賓樓也曾用作課室和教師宿舍。友恭學校的校舍以青磚築砌,前面有一露天操場。校舍的主建築有兩組屋脊,綴有吉祥和幾何圖案灰塑。山牆上仍可看到草尾灰塑裝飾。

























廈村鄉東頭村天后古廟(2012年拍攝)
廈村鄉東頭村正門(2012年拍攝)



廈村鄉東頭村正門旁的土地公公像(2012年拍攝)






廈村鄉東頭村部份村屋(2012年拍攝)



廈村鄉東頭村公所(2012年拍攝)
廈村鄉東頭村楊侯宮。相傳建於十七世紀,現存建築物於1811年改建而成,於1988年被列為法定古蹟(2012年拍攝)




廟宇為兩進式建築,由庭院分隔,庭院早年已改建成香亭。
正廳供奉侯王神像。(2012年拍攝)

左廳供奉金花夫人及天后像。(2012年拍攝)





右廳供奉土地公像(2012年拍攝)

楊侯宮另間屋不知供奉甚麼。




廈村鄉巷尾村 (2012年拍攝)

廈村鄉巷尾村 (2012年拍攝)

廈村鄉巷尾村10號合義堂、11A及11B號 (2012年拍攝)

廈村鄉巷尾村 (2012年拍攝)

廈村鄉巷尾村土地 (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牌樓(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有圍門,但村的圍牆早被不懂歷史保育的村民拆掉了(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圍門(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圍門旁的土地公,以石雕成(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內景色(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內的村屋(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外有風水池,保留著傳統圍村的特色,不過相信已經因河道修整與原貌有別(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公所(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楊侯宮(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圍楊侯宮。雖然細小,外牆仍用細緻圖案的灰塑,只是欠保養維修(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村(毗鄰鍚降圍)(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村村屋(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村土地(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村另一個土地(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村桐蔭堂(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村桐蔭堂存放祖宗神位(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村座飾有紙皮石村屋(2012年拍攝)

廈村鄉鍚降村遊樂場及村景(2012年拍攝)



廈村鄉新圍內的士宏書室。外加了鋅鐵簷蓬影響外觀,亦反映部份香港人不知保肓為向物(2012年拍攝)

士宏書室約建於1910年代。它主要為元朗廈村新圍的子弟提供卜卜齋教學,後於1930年代逐漸被友恭學校取代。日佔初期(19411945年),書室成為中國難民的收容所。1960年代,書室曾改作幼稚園,現為鄧氏設宴和聚會的地點,放滿枱椅雜物。





廈村鄉新圍內士宏書室有孔子畫像。他如果在生看見書室景況會有何感想呢?(2012年拍攝)










廈村鄉新圍內的老榕樹(2012年拍攝)


廈村鄉羅屋村(2012年拍攝)。村民來自由錦田遷來的鄧洪贄祖後裔分支。

廈村鄉羅屋村土地(2012年拍攝)

廈村鄉羅屋村村屋(2012年拍攝)

廈村鄉羅屋村外風水池塘(2012年拍攝)
 廈村鄉羅屋村康怡居外的古樹(2012年拍攝)

廈村鄉羅屋村101-103號康怡居(2012年拍攝)

廈村鄉羅屋村成慶堂(2012年拍攝)


廈村鄉羅屋村成慶堂供奉關帝(2012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2015年拍攝)。何以法定村界不包括舊李屋村呢?

廈村鄉新李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不再使用的水井(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是否廈村鄉新李屋村村公所?(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杓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公廁。每村總有一兩間公廁(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村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座較古舊的青磚屋(2015年拍攝)

廈村鄉新李屋村(2015年拍攝)
廈村鄉沙洲里村()及牌樓(2012年拍攝)


沙洲里村()旁的博愛醫院楊晉培護理老人院。在洪水橋新發展計劃下得以保留(2012年拍攝)

2) 屏山鄉事委員會屬下的橋頭村及石埗村。

十二世紀,錦田鄧氏人丁興旺,錦田鄧氏四世祖鄧符協兒子元禎自岑田遷居屏山,故被奉為屏山房的始祖。屏山鄧氏陸續建立了「三圍六村」( 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新起村、洪屋村 )

屏山鄉橋頭圍(2012年拍攝)。橋頭圍由鄧繼美所建,為坑頭村之分支。其後鄧繼美後人再分支到洪屋村和新起村。由於村之背枕有一小山嶺,故橋頭圍初名「嶺尾圍」,相傳此山嶺為一風水脊,有助村中子弟求學成才。而且該處亦為他們的太公祖墳座落之處。橋頭圍東北方亦種植了風水樹,後來鄉民於圍村前建有數座橋,故改名為橋頭圍。

元朗洪水橋石埗村昔日稱為「石步圍」,當中「步」屬於古字,即「埗」和「埔」,有埠的意思,相信昔日這裡是其中一個渡頭,由於廣東話把名詞的最後一個字變調,石步被讀成石埗。

石埗村由林九枚後人林發鰲,於明朝嘉靖年代 (1531) 由福建蒲田遷移到屏山立村,林氏最初定居於東莞茶園,後來逃避兵役而遷移到屏山灰沙圍,後來與屏山鄧氏有衝突,最後移至今天的石埗。


石埗村村公所(2015年拍攝)



石埗村村口有一石埗村醒獅會同學會(2015年拍攝)


石埗村近村公所的社禝大王神位(2015年拍攝)


位於石埗村圍門外的石埗村遊樂場(2015年拍攝)

石埗村公廁(2015年拍攝)

石步圍客家圍門仍然存在(2015年拍攝)。

圍門由林氏族人在 1531 年建成,圍門兩旁有門聯「石麟獻瑞、步履成春」,大門門額「石步圍」。

昔石步圍日有更練巡邏保護村民,從圍門入口能直達左側的林氏宗祠及末端的神廳,圍門入口及神廳均位於中軸線上,佈局整齊。



圍門內掛滿了不同牌匾。元朗橫洲東頭圍、橫洲林屋村、橫洲五鄉也分別送上牌匾,有「光大門閭」、「門第崇光」、「保我黎民」。

石埗村圍門側總會供奉一個土地公(2015年拍攝)

林氏家祠又稱「植桂堂」(2015年拍攝)。


門外有對聯「六龍世澤、九牧源流」,當中「六龍」指西晉時期 (315) 邳郡太守 (今江蘇省) 林懋有六個兒子,全部當上大官,地位顯貴,號稱林氏六龍。「九牧」源自唐代莆田的林披,他的九個兒子都當上刺史,世稱「九牧流芳」(2015年拍攝)


石埗村林氏宗祠在1989年重建的奠基石(2015年拍攝)



祠內掛有道光三年「狀元及第」、光緒十八年「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及光緒二十年「貢元」牌匾。


石埗村林氏宗祠供奉的土地(2015年拍攝)



林氏宗祠重建捐款者芳名。有瓷相是比教少見,一般只刻上姓名(2015年拍攝)
























家祠內有磚爐可用作煮食,突顯了祠堂有聚集同宗族人,喜慶宴樂的作用。


光井兩側飾有塑像。


由屏山鄉事委員會送贈的牌匾(2015年拍攝)





神龕旁掛有山貝仁興堂送上的嵌字楹聯「桂芳花馥東閣生香、植茂荊開西河呈瑞」,反映出林氏家族昔日顯赫和先輩光宗耀祖。林氏散佈在元朗山貝村、橫洲林屋村、以及元朗水蕉新村等地。




物換星移,祠堂外已有西鐵列車每天遊走(2015年拍攝)


石埗村永裕堂(2015年拍攝)


石埗村永裕堂供奉關帝及一批林氏先祖(2015年拍攝)

石埗村永裕堂旁的是神廳。相片中是奠基石(2015年拍攝)

石埗村神廳的牌上刻有不同神仙神位,包括和合童子、觀音菩薩、天后元君、周王二帝、土地福德正神等 (2015年拍攝)


由石埗村圍門至神廳一段路是石埗路,與村名相呼應 (2015年拍攝)

石埗村不同年代及設計的村屋 (2015年拍攝)











石埗村的青磚村屋 (2015年拍攝)

石埗村另一青磚村屋 (2015年拍攝)

石埗村義順堂 (2015年拍攝)

石埗村一列相同設計的村屋 (2015年拍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