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沙田大圍(積存圍)

沙田大圍一定比積存圍的名字多人認識。「積存圍」是沙田歷史最悠久的圍村,由於它是各村中範圍最大者,故又稱「大圍」。漸漸成為該地區的名稱,超出了圍村的原有範圍。

早在建圍之前,已有人聚居;宋、元、明年間,適逢兵荒馬亂之際,不少人為避戰亂而離開祖籍,部份由廣東省東莞縣沙井或寶安縣等地南逃至該村一帶,從此開荒和定居。及後,大家有意建立圍村,當時就由廿九戶人家發起,每戶建屋一所,組成「積存圍」,時為明朝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取名「積存」,意乃積善及存仁。




積存圍圍門。(2015年拍攝)




圍門內常見的土地。(2015年拍攝)

圍門兩旁之對聯,有謂:「積善必降祥,心願萬家同積善,存仁必獲報,還其百姓共存仁」。積存圍圍門在2010年8月31日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炮樓約於1920年代倒塌,村民至今仍然到圍門供奉土地公公。




大圍第一街1-3號亦在2010年8月31日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2015年拍攝)


它們由大圍的陳氏於400多年前已在大圍安居樂業。日軍佔領期間,曾徵用1-3 號村屋作為沙田司令總部,並且將馬匹關進屋前空地的圍欄內,當時大圍大部份村民都被迫為日軍工作。這排村屋見證了陳氏在大圍的發展事跡。





「積存圍」本是雜姓共處的,韋姓人口較多,除韋姓外,其他並無祠堂之設,村內的「侯王宮」就成為這個雜姓圍村的總祠堂,在大圍村公所未建立之前,一般村務都是在這裏進行的。

大圍「侯王宮」中其中一塊於1983年重修時所立之碑文所述:「北宋末造,金人南犯,進迫汴京(今河南開封縣),徽、欽被擄,高宗即位於應天(今河南開封商邱縣),是為南宋,遂成偏安之局,理宗之世,蒙古勃興,滅金之後,進兵臨安,恭帝被擄,文天祥、陸秀夫立益王昰(恭帝之兄)崩於碙州(今廣東高雷吳川縣南),秀夫復立廣王昺於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侯王宮者,姓楊名亮節,是國舅爺,又是妙手國醫,故名侯王,當時情勢緊迫,楊侯王爺率領前頭部隊,化裝農民南下九龍新界,分居於大圍附近及東涌農地,藉農為業,其實策劃及督導建築九龍城寨,以備迎護宋帝昺,詎遭元兵襲迫,秀夫負帝赴海而死,而宋告亡於元。其後,九龍城人,景仰侯王爺之功德,遂立廟以留念,東涌鄉人及我大圍先人亦分立廟宇以崇拜之。」




大圍1984年當時任職沙田民政事務專員的曾任權為侯皇宮主持揭幕。(2015年拍攝)

大圍村村公所。(2015年拍攝)


大圍另有一條大圍新村,是原大圍村分支外遷而另建新村,相信是因為舊村已沒有額外土地興建丁屋。新村及大圍村被大圍的私人住宅樓宇、大埔公路、美田路及青沙公路所分隔,但在鄉郊代表選舉,兩村同屬「大圍」村選出村代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