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網上《維基百科》所說,九龍仔昔日是對衡道與蘭開夏道一帶的一條村落,稱為九龍仔村。清代《新安縣誌》已有九龍仔的記載;當時九龍仔的範圍更包括窩打老道以西的大坑東一帶,而當時的九龍塘則只是九龍仔西南(今大坑東邨一帶)的一個小村落。但隨着1920年代起九龍塘的發展,反將九龍仔一分為二。九龍塘以東的九龍仔公園一帶,以及九龍塘以西大坑東邨及南山邨一帶,皆有人稱之為九龍仔。1936年政府售賣志士達道N.L.I.L 2570地段及1940年政府售賣打比道與窩打老道一幅N.L.I.L 2802地段的土地,那一帶位於九龍仔,而不是今天人們常稱呼為九龍塘。1970年代末香港地鐵九龍塘站啟用後,更令九龍仔縮減至現時的範圍。
政府在延文禮士道興建九龍仔公園,於一九六四年六月開放予市民使用,亦令人誤以為該處的小範圍才是九龍仔。
政府在延文禮士道興建九龍仔公園,於一九六四年六月開放予市民使用,亦令人誤以為該處的小範圍才是九龍仔。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東方望向打比道。這一小段路由於興建了行人天橋,不再有車輛使用。(2011年拍攝)
從何東道交界向西方望向打比道。(2011年拍攝)
志士達道(Chester Road,以英格蘭西北部柴郡(Cheshire)/切斯特郡(County of Chester)的郡治命名。)
從火石道交界向北方望向志士達道。(2011年拍攝)
從基督堂牧師住宅外望向志士達道。(2011年拍攝)
志士達道的聖公會基督堂。(2011年拍攝)
從志士達道望向打比道2號基督堂牧師住宅。(2011年拍攝)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東望向火石道。(2011年拍攝)
從火石道望向瑪利諾修院學校。(2011年拍攝)
從志士達道交界向東望向火石道。(2011年拍攝)
火石道的聖若望英文書院。(2011年拍攝)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東方望向蘭開夏道。(2011年拍攝)
蘭開夏道的九龍塘宣道會小學。(2011年拍攝)
從何東道交界向東方望向蘭開夏道。(2011年拍攝)
從牛津道交界向東方望向蘭開夏道。(2011年拍攝)
從喇沙利道交界向西方望向蘭開夏道。(2011年拍攝)
從打比道交界向南方望向何東道。(2011年拍攝)
附近一些同樣是以英國地名而命名的街道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興建。它們是:
劍橋道(Cambridge Road,以英格蘭劍橋郡(Cambridgeshire)命名。)
從蘭開夏道交界向北方望向劍橋道。(2011年拍攝)
從慕禮道交界向北方望向劍橋道。(2011年拍攝)
從禧福道交界向南方望向劍橋道。(2011年拍攝)
牛津道(Oxford Road,以英格蘭牛津郡(Oxfordshire)命名。)
介乎與火石道之間的牛津道兩旁建滿學校。
.
牛津道1D號明愛徐誠斌學院。(2011年拍攝)
從對衡道交界向北方望向牛津道。(2011年拍攝)
.慕禮道(Moray Road,以蘇格蘭慕禮郡(Morayshire)命名。)
從牛津道遊樂場外向北方望向牛津道。(2011年拍攝)
介乎與火石道之間的牛津道兩旁建滿學校。
.
牛津道2號聖公會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2011年拍攝)
牛津道1D號明愛徐誠斌學院。(2011年拍攝)
牛津道1B號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2011年拍攝)
牛津道2A號啟思小學及幼稚園。(2011年拍攝)
牛津道2B號賽馬會官立中學。(2011年拍攝)
已經遷出的東華三院黃笏南第二中學。(2011年拍攝)
從蘭開夏道交界向北方望向牛津道。(2011年拍攝)
從蘭開夏道交界向北方望向牛津道。(2011年拍攝)
牛津道17號牛津屋。(2011年拍攝)
從對衡道交界向北方望向牛津道。(2011年拍攝)
牛津道38號華園。(2011年拍攝)
牛津道44號。(2011年拍攝)
.慕禮道(Moray Road,以蘇格蘭慕禮郡(Morayshire)命名。)
慕禮道兒童遊樂場。(2011年拍攝)
從牛津道交界向西方望向慕禮道。(2011年拍攝)
西谷道(Selkirk Road,以蘇格蘭西谷郡(Selkirkshire)命名。)
從劍橋道交界向東方望向西谷道。(2011年拍攝)
從牛津道交界向西方望向西谷道。(2011年拍攝)
從劍橋道交界向東方望向衡州道。(2011年拍攝)
從劍橋道交界向東方望向渭州道。(2011年拍攝)
渭州道4號。(2011年拍攝)
渭州道22號。(2011年拍攝)
從牛津道交界向西方望向渭州道。(2011年拍攝)
禧福道(Hereford Road,以英格蘭禧福郡(Herefordshire)命名。)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東方望向禧福道。(2011年拍攝)
禧福道新德圍 (Sunderland Estate)。(2011年拍攝)
從劍橋道交界向東方望向禧福道。(2011年拍攝)
禧福道10號。(2011年拍攝)
禧福道12號。(2011年拍攝)
禧福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已存在,禧福道12號仍可找到早年政府規定私人建築物要有的土地界石。(2011年拍攝)
禧福道的亞洲婦女協進會陳昆棟頤養之家安老院及何梁潔庭頤養之家護理院。(2011年拍攝)
禧福道望向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2011年拍攝)
禧福道30號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彭學高是後加的名字,紀念禮賢會彭學高長老。他亦是該校校董。(2011年拍攝)
從聯福道交界向東方望向禧福道。(2011年拍攝)
從禧福道交界向北方望向聯福道。(2011年拍攝)
從喇沙利道交界向東方望向東寶庭道。這一段路止於九龍仔公園。(2011年拍攝)
越過九龍仔公園,延文禮士道與聯合道之間仍有一段東寶庭道。何以相隔一個大公園東西兩方都有東寶庭道,實在耐人尋味。(2011年拍攝)
東面最遠的是嘉林邊道(Grampian Road,以蘇格蘭嘉林邊郡(Grampian,今鴨巴甸郡)命名。),可以說是九龍仔與九龍城的分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