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荃灣今昔

香港不少地區的區議會都為保存及推廣地區歷史而出版風物誌或地區歷史書刊。荃灣經歷了多個不同階段的發展,由一個鄉村發展成今日完備的新市鎮,為區內的居民提供完善的教育、醫療、文娛及交通設施,建立了一個自供自給的社區網絡。荃灣區議會卻只在1990年製作了《荃灣二百年-歷史文化今昔》及由前荃灣理民官許舒所寫的《滄海桑田話荃灣》。這些都已是陳年資料,對於近二十多年的荃灣發展可謂一片空白。早在2002年起,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舉行「萬花筒﹕荃灣今昔」展覽,藉珍貴的歷史圖片、文物,介紹荃灣滄海桑田的蛻變和今日多姿多采的面貌。 這展覽至少為荃灣發展向廣大市民提供了較新的資料,不仿一看。

 

 荃灣早期的居民大都在清初康熙八年(1669年)遷海令撤銷後遷入。1898年當英政府接管新界時,荃灣只有三千人口,分別聚居於沿海地帶、城門河谷、葵涌、青衣及馬灣一帶。


 二次大戰前,荃灣為農業社會,亦有居民飼養家畜及從事漁業。此外,還有小規模的傳統手工業,包括製豆腐、醬料、涼果、香粉等。至三十年代末,經濟活動漸趨活躍,開始有少量的工廠在荃灣設立,各商戶組成了「荃灣商會」,以促進區內的商業發展。

 早年的荃灣街市街。



 1960年代初,政府計劃發展荃灣為衛星城市,因而大量增加工業及住宅用地。至1973年「新界拓展署」成立,專責新市鎮發展,為荃灣居民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亦為荃灣今日完善的發展奠立了基石。


不少今天的鄉村都因發展荃灣而須需搬遷成為重置村。


 1949年大量大陸居民南移香港,荃灣人口激增,不少南移的資本家都在荃灣設廠。至上世紀50年代末期,全港約有五分一的勞動力聚集於此。

踏入上世紀70年代,紡織、製衣、塑膠、金屬及電子成為當時區內最重要的五項工業。


現時有係統介紹荃灣歷史的書籍可謂沒有。如果荃灣區議會可以再次發行荃灣歷史的書籍將會讓新一代更了解荃灣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