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薄扶林水塘


香港自1841年開埠後人口不斷增加,食水的供應成為一個大問題,於是政府須要興建水塘儲水,終於在1863年建成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

 

香港缺乏天然水源,而且可供開發的土地又有限。所以在無計可施之下,政府在18591014毅然懸賞1000英鎊,尋求解決食水問題的方案,並打算撥款25000英鎊作為該項水務計劃的經費。

 

1860229,當時任職英國皇家工程部的文員羅寧(S.B. Rawling)建議利用薄扶林谷的形勢,蓋建水壩攔截薄扶林谷地的雨水以供民飲用。最初的建議包括一個3,000萬加侖的儲水庫、一條直徑10吋從薄扶林水塘經羅便臣道到般含道長17,400英尺的引水管、兩個儲水池,以及連接儲水池的輸水系統,並設立30個供水點和125個滅火龍頭,擬價格為23,417英鎊。

 

政府在初步接納建議後,於1860710日正式通過法例,由政府負責向市民提供食水。但為節省開支,政府將建造費用多次削減,以致水塘的容量從原先擬建的3000萬加侖大減至200萬加侖。

 

第一個薄扶林水塘終於1863年竣工,成為香港首座儲水庫。雖然水塘落成,但由於水塘的容量太小,根本不能解決食水問題。因為根據當時的估計,全港每天的用水量為50萬加侖。因此水塘在建成後,便馬上要進行水壩加高及擴建水塘的打算。後來,工程師威爾遜提出可在原址上游興建第二個水塘以提升儲水量。政府採納這建議,擴建薄扶林水塘工程於1877年竣工,儲水量增加至6800萬加侖。而集水區則擴展至416英畝,水塘輸出的流量每天可達200萬加侖。1866年至1871年的擴建工程,耗資22萬港元。


 



雖然水塘經過擴建,但亦未能完全解決香港食水的需求問題。政府因而興建第二個水塘──大潭水塘。

 


薄扶林水塘旁有一條單線闊度的車路名為薄扶林水塘路,連接山頂道及薄扶林道,其中由水塘開始的道路被劃為限制駛入道路。


遊人可以沿此路欣賞水塘及薄扶林一帶的景色。



薄扶林水塘多座建築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其中更有六項設施被列為法定古蹟:



現正進行復修工程。

 

1)   前看守員房舍(1860-1863年落成),是新古典建築風格建築物,配以中式瓦頂,目前為漁農自然管理處薄扶林管理中心。現正進行復修工程。





2)   量水站(1863年落成),用作監測存水的流量和深度,以層列花崗石鋪築而成,設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輸水隧道進水口。

 



















3)   石橋四座(1860-1871年落成),位於水塘東部,以花崗岩建造,飾有半圓拱或平圓拱,反映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


 


 


山上流下的水。

 



荒廢石屋。



荒廢石屋。


薄扶林1號配水庫。

薄扶林2號及3號配水庫名牌。
薄扶林2號配水庫。



薄扶林3號配水庫。





 



 

 

 

 


2 則留言:

  1. pouring rain8/8/12 11:22

    這行山路線不錯 ^^

    回覆刪除
  2. 自己一個人去?
    [版主回覆08/25/2012 12:48:32]白天安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