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梳士巴利道(Salisbury Road)位於九龍半島尖沙咀南端,連接天星小輪尖沙咀碼頭和暢運道。名稱來自英國著名侯爵( Marquis of Salisbury )兼政治家,首相並兼任外相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在任時英國以展拓香港邊界專條,強租新界99年。1895819日政府轅門報招標清除3100立方碼的石以與建梳士巴利道。政府將有關的道路工程合約給予Tsang Keng (譯音:曾強)。工程在1896年完成,但在1897年工務報告中批評工程進度緩慢。 開始時,梳士巴利道名為「梳利士巴利道」,轅門報招標文件曾譯為「沙里士巴利路」。但因為英文Salisbury之「i」不發音,港府後來在1970年代更正為梳士巴利道,把早期中文譯名首個「利」(/)刪除,以配合英文發音。1980年代我仍聽過有人說舊街名。

梳士巴利道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及天星小輪碼頭。(2007年拍攝)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Star' Ferry Bus Terminus) 1920年代啟用,早年稱為「尖沙咀巴士總站」(Tsim Sha Tsui Bus Terminus),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巴士總站。19624月政府改為現時名稱。政府計劃在2010年底清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興建大型露天廣場,政府在2007530舉辦工作坊「邀請有關人士及專業團體」,並聲稱「大多數收集到的意見均支持發展露天廣場計劃」,但從未進行公眾諮詢。部份巴士迷自發於2008年成立「尖碼之聲」,首先開設Facebook群組,喚起市民關注政府計劃清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事件。至201288,政府宣布考慮到區議會與地區人士的意見和訴求後,撤回整項計劃,事件終告一段落。圍繞巴士總站的道路是梳士巴利道。

九龍香架里拉酒店外向太空館方向望向梳士巴利道


從尖東帝國中心外向太空館方向望向梳士巴利道

從尖東帝國中心外向紅磡暢運道方向望向梳士巴利道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尖沙咀港威大道



港威大道 (Gaterway Boulevard) 位於尖沙咀,是一條呈「L」型的私家街。一端連接九龍公園徑的架空天橋,經港威大廈、海港城、到達海洋中心。

由於實際需要,九龍倉在廣東道介乎港威大廈一、二座及太子酒店開了一段沒有名稱的私家街連接港威大道。街道名稱來自廣東道9152125號的港威大廈。
港威大廈及商場前身是海港城的服務式住宅仙桃閣、品蘭閣、舊秀棠閣、桂芝閣及班桃閣,及舊海洋廊購物商場,於1981年及1983年落成。服務式住宅建築群於199112月分階段拆卸。1994年港威大廈第一期落成。到了199912月,港威大廈第二期落成,整個建築工程才正式完工。港威大廈分為第一座、第二座、第三座(英國保誠保險大樓)、第五座(康聯亞洲大廈)及第六座。

 

港威大廈商場樓高4層,由三部份組成,包括港威大廈第一期、港威大廈第二期及80年代海洋廊購物商場剩餘部份組成。

 


特色街道牌



港威大廈向海的第二座、第三座(英國保誠保險大樓)、第五座(康聯亞洲大廈)及第六座
尖沙咀有一條已經消失的水師街
(Navy Street),大約位於現在港威中心和太平洋皇家酒店之間,大約是今天港威大道位置。街道相信來自早期英海軍在該處停泊軍艦及1890
年已經存在的海軍倉庫 (Royal Naval Depot)此街到1980年初隨海港城建成而消失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瑞士發行藍精靈(Smurfs)郵票


香港電視很少播映日本以外的外國卡通片,其中一套在80年代播映的是藍精靈(Smurfs)。今個暑假「藍精靈2」電影在香港上映。與此同時,今年95 日瑞士郵政發行一套兩枚藍精靈郵票及小本票。



郵票




小本票

 
郵票收集資料單張

 
郵票首日封


藍精靈是1958年由比利時漫畫家貝約(Peyo,本名皮埃爾·庫里佛(Pierre Culliford) )及其夫人共同創作的一部漫畫。描寫一群生活在大森林中,戴着白色小帽子的藍色精靈的故事。他們住在藍精靈村的蘑菇屋裡面。他們有的愛做蛋糕,有的愛吹小號,有的愛照鏡子,有的愛做木匠,542歲高齡戴紙帽的精靈爸爸-是他們的領導者。他們平靜的生活突然出現一個壞巫師名叫加達,他整天想方法抓這些小精靈,他養的寵物阿沙總是想把藍精靈當點心吃。於是藍精靈與邪惡魔法師加達及他的寵物貓阿沙之間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鬥爭。期間加達曾製造出女藍精靈美芝(Smurfette)誘捕其他藍精靈,但美芝在精靈爸爸及其他藍精靈幫助下最終徹底擺脫加達魔法的控制,真正成為藍精靈中的一員。


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英國發行英國汽車傳奇郵票




 


為了慶祝勞斯萊斯汽車公司創辦人之一Henry Royce爵士誕辰150年及亞士東馬田 (Aston Martin) 汽車公司成立一百年,英國皇家郵政在813日發行一套6枚英國汽車傳奇郵票,郵票上的汽車分別是:Jaguar E-Type — 1961, MG MGB — 1962, Rolls-Royce Silver Shadow — 1965, Morgan Plus 8 — 1968, Aston Martin DB5 — 1963, Lotus Esprit — 1976。特別郵戳的地點是Henry Royce爵士誕生地。








同時亦發行一款小全張,展示出其他款式的英國工作用汽車,分別是:
Morris Minor Van PostEurop entry 2013 郵車, Austin FX4 “
倫敦的士”, Ford Anglia 105E 警車, Land Rover Defender 110 女皇海岸警備隊吉普車


英國曾幾何時在汽車生產佔有一定地位。不過在二次大戰後,日本及南韓出產價錢較低廉的汽車慢慢侵佔歐美市場。


英國皇家屬地馬恩島發行小型張紀念英國劍橋喬治王子誕生

為了興祝英國劍橋公爵伉儷誕下佐治劍橋王子,英國皇家屬地馬恩島率先在731日發行小型張及紀念封。小型張再次印上四套威廉王子大婚的郵票。兩枚郵票之間位置印上宣佈小王子出生字句的標籤。

網址: http://www.gov.im/post/stamps/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看香港舊照片,看最近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封的香港殖民地照片





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最近解封700張舊香港圖片,包括開埠前1837年由英國人繪畫的港島全景,及一級歷史建築油麻地紅磚屋首次曝光的黑白照片等,學者與專家指這些圖片對研究香港歷史彌足珍貴。

 

不少相片是在港島四環及薄扶林拍攝,而且曾在有關香港的書藉及網頁出現,但如此大批舊照片公開在上網上隨時可以觀賞及下載保存,實在難得。

 

首張是舊港督府(今天的禮賓府),是未經二戰時期日軍佔領香港改裝成日式風格前的港督府,屬英式維多利亞古典主義建築。部份相片的簡介比較詳細。要注意少部份相片的名稱用了當年常稱呼的名字,如動植物公園稱為公眾花園 Public Garden,與今天的名稱有所不同。

 

網址:http://www.flickr.com/photos/nationalarchives/sets/72157631193302238/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海防道及柯士甸道


自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英國在今天的九龍公園建立威菲路軍營,除了興建可通往軍營南北走向的廣東道及彌敦道,軍營北面及南面亦分別開拓了柯士甸道(Austin Road)及伊利近道(Elgin Road,後改為海防道 Haiphong Road)




柯士甸道是香港尖沙咀的一條主要道路,被視為尖沙咀與佐敦的分界線。道路為東西走向,大部份路段為四線雙程行車。道路由接駁暢運道與漆咸道南交界開始,穿過彌敦道等道路,至廣東道為止。道路於
1870年代興建,1874年名命。


從廣東道交界望向柯士甸道。(2012年拍攝)

柯士甸道的香港童軍中心。(2012年拍攝)



柯士甸道的九龍草地滾球會。(2012年拍攝)

柯士甸道的槍會山軍營。(2012年拍攝)







柯士甸道的嘉諾撒聖瑪利書院。(2012年拍攝)
道路以當時香港第
7任港督堅尼地爵士任職期間的輔政司柯士甸命名。他在1874年至1877年期間曾3次擔任署理港督職務。柯士甸與港督合作推動華化政策,任內鼓勵在香港任職的英國公務員學習中文和華語,改善官員與市民溝通不便的問題。政府資助英國公務員學習中文。另外,為防止有人虛報以騙取津貼,更成立一個考試委員會。申請學習中文津貼的公務員須參加考試,合格才獲頒發證書。


 

東華醫院在當時社會可謂華人士紳代表香港華人的團體。堅尼地和柯士甸亦加強與東華醫院總理的聯繫,常邀他們出席社交活動。

 

柯士甸道有不少二戰時的防空洞。現時用作存放危險品倉庫。

 




1998
年,隨着西九龍填海工程,柯士甸道以西興建了一條新道路,稱為柯士甸道西,將道路西延至雅翔道,即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一帶,並設有預留位可繼續西延。

 







從彌敦道交界望向海防道。(2013年拍攝)

海防道原名額爾金道,取名自英國第
8代額爾金伯爵 (Earl of Elgin),1865年建成西起自廣東道,東止於彌敦道,是一條單程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額爾金伯爵作為英國談判代表,全權公使隨軍至北京,談判北京條約,並下令焚燬圓明園,作為英國外交人員被虐至死的報復。186119日,額爾金在今天的界限街,以英國駐華全權代表身份接管九龍半島,歸入香港殖民地。政府因著對九龍半島發展,對道路重新規劃,避免道路名稱與香港島秈街道相同,在1909年,以與香港有貿易的城市名稱把額爾金道改為海防道。海防是越南一個重要商埠。額爾金伯爵的父親第7代額爾金伯爵湯瑪斯·布魯斯 (Thomas Bruce) 就是在1801年在雅典將巴特農神殿上的大理石浮雕運回英國,後來在1816年由英國政府向額爾金伯爵購買,成為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事件在近代曾成為英國與希臘的外交問題。


 

海防道有三棵老樟樹,原來在英國取得九龍半島初期已經種植。九龍公園徑有一段行車天橋橫跨海防道。九龍公園徑是於1970年代初政府把威菲路軍營改為九龍公園後修築。





海防道臨時街市及垃圾站。

海防道的福德古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