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及歷史建築活化


因著香港大學需要擴展而建立「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該地段的舊西區抽水站及濾水廠得以保留及由大學活化。現今留下三座建於1918-19年的水務署工人宿舍(Workmen’s Quarters)1923-24年的水務署高級職員宿舍(Senior Staff Quarters)1930-31年的西區濾水廠房(Elliot Treatment Works Building)



 

在新落成的逸夫教學樓的前水務署高級職員宿舍,政府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現作為香港大學出版社及書店。現時買書有八折。

 


毗鄰的前水務署工人宿舍,
政府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現在仍在修葺中,將交予教務處學術交流部使用。

 

兩座建築物的中間位置將成為百年校園的入口及有一個大學廣場。

 

至於政府列為三級歷史建築,靠近山邊的前西區濾水廠房,現時似乎未有任何用途。

 

從這兩座宿舍外貌,可見早年殖民地時代高級職員(一般為英國人/歐洲人)和工人(以華人為主)的階級觀念和居住環境有別。


前者供管理階層人員住宿,樓高兩層,外牆以麻石興建,上下層各有一個四房單位,屋旁附有單層的傭人宿舍(相中的白色外牆房屋)




屋頂有高聳的煙囪突出,大部分窗門仍保留原來的木窗框,上層有石砌的牛眼窗,砌出似陽光的圖案。地下的門廊和二樓的露台加了本地瓦頂,兩邊垂脊向上捲起,富中式味道。工人宿舍是用紅磚建造,前後方設有遊廊,室內有三個房間。兩座宿舍均覆以金字頂,鋪上中式瓦片,富有殖民地特色。

 建築物表現出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風格。該運動出現於十九世紀晚期的英國,試圖改變文藝復興以來藝術家與手工藝人相脫離的狀態,抗衡工業化產品所帶來的衝擊,棄除工業革命所導致的設計與製作相分離的惡果,強調藝術與手工藝的結合。建築物的特點是用本地的天然材料,追求簡單設計,不講求對稱。

 

 原來在興建百年校園前需重置兩個鹹水庫及一個淡水庫。在新校園背後的山坡以鑽挖隧道方案先建新鹹水庫,代替在平地建水庫。這樣亦可避免大量砍伐樹木。然後,再在鹹水庫之上建造新淡水庫。




香港大學在2010316日為百周年校園舉行奠基典禮,並慶祝港大本部大樓奠基一百周年。



百周年校園包括三座主要建築物:賽馬會教學樓、
逸夫教學樓及鄭裕彤教學樓。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