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尖沙咀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地方,訊號山花園 (Signal Hill Garden)。訊號山 (Signal Hill),又名黑頭角(Blackhead Point)和大包米等,原是一處位於九龍尖沙咀岸邊的海角。今天的梳士巴利道、香港文化中心、漆咸道南東面的尖東一帶都是由填海而來。
花園入口護土牆的璧畫。
花園內的老榕樹。
1920年的訊號山及毗鄰的英式建築物。這處是可以掛"風球"。
自1907年至1933年曾為皇家香港天文台向維多利亞港的船隻報時之地點。在1907年,香港天文台在黑頭角興建了一座訊號山訊號塔,以取代原位於水警總部的報時塔,黑頭角遂由此取得訊號山之名。訊號塔建成後,天文台在1908年1月把原位於水警總部的報時球搬到訊號塔,正式負起向維多利亞港船隻報時的工作。另外,訊號塔旁邊還有一座小型建築物,在熱帶氣旋吹襲香港的時候,該小型建築物就會掛起風球訊號到半空當眼處,以讓附近的人士清楚看見。
訊號塔在1907年建成,原本樓高兩層,塔身高12.8米(約42呎),外牆由紅磚砌成,屬愛德華風格建築。至1927年,為了讓船隻更清楚見到訊號塔,塔身被加高6.1(約20呎)米至至18.9米(約62呎);整座訊號塔由原本兩層增至三層。加建前的訊號塔窗戶全為方形,而塔頂呈平面狀;加建後,三樓的窗戶呈圓形,而塔頂則改成淺綠色,並呈半圓球體。另外,訊號塔塔頂原插有一支長5.5米的桅杆,用作放置時間球。桅杆今已不存。
然而,隨着無線電報時的普及,以時間球報時的方法日漸顯得不合時宜,再加上日久失修和人手不足等因素,政府於是在1933年6月30日拆下訊號塔的時間球,訊號塔從此被荒廢下來。但鄰近的小型建築物則繼續運作。
不過,之後訊號山的歷史似乎留白。即使公園內掛有介紹訊號山的資訊牌,亦不太詳盡。
訊號塔內的測距儀。
1937年拍攝的訊號山駐守英軍。
花園一角的舊炮台。
有一段小為人知而網上大多數談論訊號山的資料也沒有談及的史料,就是二次大戰前曾是英軍軍營,駐有印度裔英軍及備有多門18磅野戰炮。
有一段香港英文報紙新聞報導,1937年英皇愛德華八世登基就由英軍軍艦及在訊號山(稱Blackhead Fort)嗚射21響皇家禮炮致敬。日本佔領香港時訊號山用作儲存軍火。至於戰後歷史如何,還要大家“有經歷人士”給點指引 。
今天可以在緬甸臺訊號山公園入口、垃圾站旁外及公園內可以找到有 WD (War Department) 的早期英軍設施的界石。
1960年代的訊號山,外觀上變化不大。
一直至1980年,市政局接管了訊號山,並對訊號塔進行復修工程。訊號山重修後在1981年闢成訊號山花園,訊號山現今已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公園,內裡的訊號塔亦向公眾開放,至於原本的小型建築物則被改建成公廁。
訊號塔。
訊號塔在1907年建成,原本樓高兩層,塔身高12.8米(約42呎),外牆由紅磚砌成,屬愛德華風格建築。至1927年,為了讓船隻更清楚見到訊號塔,塔身被加高6.1(約20呎)米至至18.9米(約62呎);整座訊號塔由原本兩層增至三層。加建前的訊號塔窗戶全為方形,而塔頂呈平面狀;加建後,三樓的窗戶呈圓形,而塔頂則改成淺綠色,並呈半圓球體。
訊號塔內的螺旋型樓梯。
訊號塔最高一層。
另外,訊號塔塔頂原插有一支長5.5米的桅杆,用作放置時間球。桅杆今已不存。
另外,訊號塔塔頂原插有一支長5.5米的桅杆,用作放置時間球。桅杆今已不存。
留意訊號塔有開放時間。訊號塔早於1981年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至2009年12月18日獲提升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花園成為菲傭假日的聚腳地。
花園一角的儲物室。
soldier
回覆刪除嘻!訊號山花園以前喺拍拖聖地!
Diy
未踏足過
回覆刪除多謝你的介紹,唔講真係唔知有個訊號山花園係尖咀~ 搵日要去睇下影下相先
回覆刪除你的介紹和相片好詳盡,有助我在天文台展的導賞講解,真謝謝你!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7/17/2013 11:11:03]多謝.資料都是從其他網頁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