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一)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Hong Kong Chines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Union Cemetery),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轄下的一個墳場,位於香港島薄扶林道119號至125號,範圍約為域多利道近沙灣東華義莊以東,薄扶林道以西的山坡。

1856年開始,政府着手規管華人墳場,但兩個政府新設的華人墓地,只能滿足一般華人的殯葬需要。而華人殯葬過程中涉及的儀式,特別是焚香及燒衣紙等習俗,明顯跟基督教信仰有衝突。由於華人基督徒不能於跑馬地新教墳場下葬,故倫敦傳道會、聖公會傳道會及巴色傳道會的傳教士耍求政府特別關注華人基督徒的殯葬需要,爭取劃出專用墓地。1858年政府同意在港島西區設立專供華人基督徒的墓地。墓地位於上環,鄰近太平山區,可說是華人基督徒第一個墓地。

1880年代,政府因應城市發展需要,決定收回原有太平山附近的華人基督徒墓地,於是三倘差會的傳教士再次聯名要求政府撥地,以應付太平山墳場關閉後的安葬需要。有關申請得到信徒沈袞卿(聖公會)、黃裔生等支持。1882年,政府批准有關申請,並於轅門報公布設立專供華荃督徒安葬的墳場。1882812日,轅門報公佈批出筲箕灣山以東,海拔300呎的坡,範圍由界石示明:北界300呎、南界300呎、東界400呎、西界400呎。92日,政府再批出與薄扶林路以下西面山坡,範圍由五塊界石示明。據悉當時在墳場四面均有「耶穌聖教墳場」六個字,塗以紅硃,頂上刻有英文,塗以金色,豎立地界中。今天墳場已找不到這些地界了。

何以短短不足個月內,政府兩度於轅門報公佈華人基督教墳場選址?可能是第二幅地取代第一幅。事實上教會及政府文獻均找不到筲箕灣墳場資料。

最初薄扶林墳場由三倘差會的傳教士代表擔任信託人,分別是聖公會的何思悌(John Browne Ost)、倫敦傳道會的湛約翰(John Chalmers)、巴色傳道會的黎力基  (Rudolf Christian Freedrich Lechler) 。具體管理工作由各公會的華人牧者及代表負責。當時各宗派均選派墳場值理代表,共同商討墳場事宜。1884年間香港各公會代表商議,容許浸信會信徒子女,十五歲以下未受水禮者入葬,十五歲以上未受水禮者則不得入葬(因浸信會不給嬰兒施水禮。這說明墳場管理者不限於上述三個宗派,也反映出當時眾宗派對浸信會的尊重。

墳場內有李氏家族四個連在起的墓碑,分別刻上「一千八百八十二年遷墳」及「一千八百八十二年」葬。相信就是當時從太平山遷過來的一批墳墓。





另有一批從18861910年的童位刻名碑上曰:「 一八八六至一九一零年安葬之嬰童墳墓,於一九七五年整批執骨,無骨者刻名留念」。



墳場內可找到現在其他墳場難得見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傳統的安葬方式,讓棺木埋在碑後的造葬法,稱為跪土拜金,意即後人跪在泥土上拜向先人的”(骨骸)

1915年,香港中華基督教聯會成立,由皮堯士(T.W. Pearce 倫敦傳道會)任主席,翁挺生(公理會)任副主席,王愛棠(禮賢會)為書記。聯會成立後,薄扶林墳場由該會墳場部管理。

19202月,聯會在薄扶林及九龍墳場分別豎立「墳場規則」共四點。華基督教墳場對傳統國葬喪文化的排斥與抵制,反映了傳統風俗的根深柢固。


墳場曾有由商馬應彪贈建的「馬合念堂」,1980年後因墳場擴建而拆卸。



今天的墳場教堂。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華人基督教墳場思恩園在2012517日,在薄扶林香港墳場舉行啟用典禮。典禮由傳道部長陳德昌牧師領詩,顧問龐建新牧師為思恩園落成感恩祈禱,並由書記鍾健楷牧師讀出啟示錄十四章九至十三節。

設計是以「十架道路」為藍本,構思源自聖經約翰福音十四章六節:「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主題公園內的中央小徑以不同物料舖砌圍繞,一直通往豎立著巨大白色十字架的廣場;象徵由窄路步向永恆,帶出榮耀與盼望的信息。而十架的底座以水平流水造成,與背後一望無際的海水連成一線,水天一色與園景相互映襯。豎立於主題公園內的思恩園,是用於信徒火葬後撒灰之用,申請手續及條件與一般葬位相同。

墳場內葬有多位名人,包括昔日香港四大百貨公司(先施百貨、永安百貨、大新百貨、新新百貨)的家族、著名作家許地山、革命家謝纘泰及音樂家何大傻等。不過墓碑的數目不少,難以用半天時間找出他們。

中國人早年離昇家鄉,飄洋過海打工是常見之事。在墳場中可以找到一些曾到澳洲打工,再回香港創業的商人:




林護
林護(1871年-1933年),字裘焯,中國廣東省新會市牛灣鎮上升鄉飛龍村人,基督徒。生於清同治10年(1871年),於1933年病逝,終年62歲。14歲時隨同鄉到澳洲謀生,後來定居香港,林氏年青時初到香港時未有特殊技能,惟有日在港島恰獲銀包乙個,發現內有大量現金,於是在原地守候物主三數小時。後將銀包交還失主。該男子大喜過望,見年青林氏為人忠實,遂邀請林氏到自己所任職之建築公司工作,並教授林氏設計建築圖則之法,林氏自始投身工程界,於1895年創辦聯益建造有限公司(Lam Woo & Company Limited),成為建築界的巨子之一,建於1911年之聖公會聖保羅堂(現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即為林護所設計,林氏亦為該教堂四位創立人之一。據林氏第三後人所指林氏亦有參與前立法會大樓之設計工作。林氏亦曾經加入同盟會,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
 
 

林護是與妻子合葬一墳,而墓碑以紀念座型式展示,並不是傳統的墓碑或飾有十字架或宗教雕像。

馬在明
馬在明(18221916年)馬應彪之父。





馬應彪
另一邊的甲段可找到馬應彪本人、妻子及其家族之墓。馬應彪(1864年-1944年),生於廣東香山沙涌(在今廣東省中山市),先施百貨創辦人。

17歲隨同鄉到澳洲發展。他先在菜園打工,之後經營自己的菜園,後來在悉尼開蔬果店,創辦永生、永泰、生泰三家商號,合稱「生安泰聯營」。馬應彪後來於1894年到了香港經營出入口及僑匯的生意。

 1900年,馬應彪與數名澳洲華僑合資25,000港元,在中環皇后大道中172號創辦先施百貨,成為香港首間華資百貨公司。為了提高服務的質素,他起用年輕貌美的女士做售貨員;其夫人更親自出馬,以售貨員領班身份招呼顧客。取得成功後,馬應彪於1914年及1917年將先施業務擴展到廣州及上海。1922年,國民商業儲蓄銀行在香港成立,由馬應彪擔任監督。
 
除營商外,馬氏亦參與中國革命活動。他壯年回國,追隨孫中山,在省港澳渡輪中,以傳教唱聖詩為名掩護革命,冒險犯疑,功成不居。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政府,由於列強和軍閥的仇視和抵制,經濟上遇到很大困難,1917916日,孫中山任命馬應彪為大元帥府籌餉委員,發動海外、港澳人士捐款支援革命政府。他曾任中山模範縣訓政委員兼財務組主任。後來才專注營商。
他飲水思源,致力家鄉建設,投資岐關公路、輪船,捐辦婦兒院 、公園、教會墳場、醫院、嶺南大學招待所、護養院,十友堂等,曾任富民、沙湧、世光、民生等校校長;廣州培英、南洋郇光、中山女師、廣智學校校董;廣州紅十字會主席、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董等。夫人霍慶棠是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創辦人之一,也是先施和香港第一位女售貨員。
 
大新百貨蔡氏家族墳園(蔡莊)
 


蔡興
蔡興為大新百貨創辦人之兄。蔡興,字祥泰,別字英輝,號禮和。廣東香山人。1869年生。少有大志,曾在上海英華書院讀書,後赴澳洲經商,逐漸富裕,創辦永生公司,業務發展迅速。1923年還被廣東省長禮聘為顧問。1912年返港組織大新公司,草創時期僅集資40萬元,到1936年時,資本已擴展到400萬元,後又設分公司於廣州、上海。

他在創辦大新之前,還與馬應彪先生一起創辦先施公司,並擔任先施、大新兩大公司總行董事局主席,為香港早期著名商人。
他提倡實業,開辦過或參予過馬玉山餅乾公司、興華制面廠、華洋織造廠、中華糖廠,中國郵船公司、中澳航業公司等,還擔任廣東銀行、國民銀行、香安燕梳公司及永生公司的董事或主席,為香港早期華資企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曾先後被港府委為保良局紳、團防局紳,並多次被選為華東醫院首總理、華商總會幹事值理、中山僑商會所主席。1923年還被廣東省長禮聘為顧問。曾捐資家鄉創辦禮和男女學校、修建岐光醫院。 

他對孫中山革命事業傾心支援,曾捐與巨款,尤在二次革命時,給予大力的支援。蔡曾先後任中山縣顧問,中山縣保衛團總局董事及參議,廣東督署名譽顧問、中山模範縣訓政委員會名譽顧問等職務,在家鄉辦有多項慈善事業。
 


蔡興墓碑有三面碑誌。

蔡興墓碑上的聖經金句。早年的墓碑常刻上聖經金句,今天不少墓碑設計已簡化了及省去聖經金句。

蔡興妻子的墓碑。


在墳場內可以找到不少墓碑同時刻上死者的中文及英文資料,反映出他們是來自有一定身份及地位的人士家庭。

蔡興妻子墓碑三面刻有碑誌。



 
一個已看不見姓名/相片的蔡氏墓碑。以其墓碑呎吋較細估計是一位小童的墓地。





蔡昌
蔡昌,字均泰,生於廣東省香山縣金鼎鎮外沙村(今珠海市內)。他在永生果欄幫工,協助蔡興開辦果園種果、種菜。支援孫中山革命甚力。

其兄蔡興為香港先施百貨的股東,故赴香港投靠。1912年,蔡昌得到蔡興幫助而自立門戶,在中環德輔道中創辦大新百貨。蔡昌特別強調售賣的是環球貨品,又保證貨真價實,不售次貨。不到幾年,大新公司的業務漸入佳境,與先施、永安成鼎足之勢。1916年,蔡昌將大新業務擴充至廣州市,更於1936年進軍上海市。大新公司樓高十層,高度為四大公司之最;在設計和功能方面亦走在時代之先。大堂至二樓之間裝置了兩部扶手電梯,是上海也是遠東最早使用的扶手電梯,吸引不少人專程到來一開眼界。另外,全店裝置了冷暖氣設備,是上海第一家全天候的商店。大新公司除了在樓上開設畫廊、餐廳、舞廳、電影院、遊樂場等娛樂設施,招待消費能力較佳的顧客,也開闢地庫專門售賣平價貨品以滿足基層的消費者。

1947年蔡昌全家定居香港,上海公司委託代理人管理,1948年蔡昌半放棄國內業務。在新中國建國後,蔡昌專心經營香港業務。195311月上海店改為國營上海第一百貨商店。

蔡昌的墓碑碑誌。在香港出任東華三院主席及保良局首席總理對上海、廣州、香港三地的社會福利事業捐款很多。

1951713日,蔡昌因盲腸炎在香港去世,安葬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墳場另一處是蔡昌、蔡興及另一兄弟蔡聰之父蔡潤之及蔡母之墓。





蔡東生
蔡東生為蔡興之長子,曾任東華三院丁亥年(1947-1948)董事局總理。
蔡韋愛玉女士是蔡興先生其中一位妻子。由於輩份關係被安排在較後位置。恰巧蔡東生先生的墓安排在她旁邊。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有一非學術獎學金的蔡韋愛玉紀念獎學金。
陳麗珍及其妻合葬之墓地。


 




陳麗珍
陳麗珍早年曾在澳洲謀生。後回港在先施百貨公司任職至司理。他亦曾任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會值理。1936年再返先施任總監。1937513日陳先生返回九龍寓所途中被刺喪命。


利銘澤
利銘澤(190537日-198376),廣東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人,出生於香港,其父利希慎是香港著名的「鴉片大王」。利銘澤12歲到英國讀書,獲牛津大學工程系學士和碩士學位。1937年擔任中國紅十字會海南島大隊隊長,1945年返港從商。他與妻子是聖公會會友,妻子在1949年獲選聖馬利亞堂當年值理。


1950年起,他先後擔任香港稅務檢討委員會委員、反貪污委員會主席等職,家族的投資涉及地產、貿易、紡織、旅遊業、酒店、航運、銀行、石油、電子等行業。他在1960年代曾經出任行政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但因他與中國共產黨關係密切,是唯一一個出任該職位而未被英女皇封爵的人士,而根據張家偉所著的《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所載,他曾安排一手促成澳門一二三事件讓葡萄牙投降的華人領袖何賢來港,希望依樣畫葫蘆逼使英國投降,但被姬達拒見,也因此種下之後港英政府永不錄用他們家族成員的起因。他與夫人黃瑤璧育有三子兩女,其中女兒利德蕙現為加拿大上議院議員。

1980年,由廖承志、利銘澤兩人發起興建廣州花園酒店。1983年,他與美國財團合資組成加華石油公司,投資開發南海油田。

1983年利銘澤因心臟病在香港聖保祿醫院逝世。


在墳場的乙A381穴開始可找到永安公司家族的墓地。其中創辦人郭泉位於383穴,其妻在384穴。


郭泉
郭泉生於廣東香山。他的大哥早年到澳洲發展,1898年郭泉投靠在澳洲創辦「永安果欄」的二哥郭樂,但生意並不理想。他在澳洲經營生意時已信奉基督教。在香港時,他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參與聚會。郭泉於是轉往夏威夷,這時候他才15歲。夏威夷是廣東人另一處出國的熱門地點,當地人也樂於聘用中國的工人。郭泉在一位美國律師的辦事處做雜役小工,他在這裡學會簡單的英語和夏威夷土話。一年後他轉往英國領事館工作,也是工作了一年就離開了。郭泉後來開了一家小店,但夏威夷人口不多,生意前景暗淡。

郭泉在外闖蕩了三年而一無所成,最後決定先行回鄉,再作打算。在家兩年,郭泉娶妻生子,幾乎打回原形。子女有︰1)郭琳爽;2)郭華章;3)郭琳弼;4)郭惠容;5)郭琳褒;6)郭琳驤;7)郭琳珊;和8)郭惠珍。這時候郭樂在澳洲的生意漸有起色,郭泉於是再次踏上征途,到澳洲投靠兄長,學習做零售的生意。郭泉在澳洲苦幹六年,大概掌握了營商的心得,於是拿了一千英鎊到斐濟開百貨公司。郭泉又在當地開墾數百畝荒地,種植熱帶瓜果供應兄長在澳洲的永安果欄。三年後,郭泉在斐濟賺了第一桶金,於是想到香港大展拳腳。

1907828日,郭泉在香港以十六萬港元資本在中環皇后大道中167號創辦永安百貨,位置處於另一百貨公司先施百貨的斜對面,共有員工約六十人,郭樂任董事局主席,郭泉任總經理。由於郭泉是基督徒,他每逢禮拜天會邀請教會牧師到公司為員工作主日崇拜。一般人都以為永安公司以模仿先施公司為經營策略,豈料除了貨品定價相同之外,永安公司予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據說馬應彪到永安公司參觀後如釋重負,深知兩家不會落入惡性競爭的處境。

事實上郭泉有一套營商的哲學,這和他為人處世的原則並無二致。郭泉律己甚嚴,要求自己做到「敬禮尊長,嚴正守己,禁非時食,早眠早起,戒絕不良嗜好」;他也經常教導員工,待人接物「務須謙讓誠懇,勿貪意外之財,只可助人,不可損人,只可救濟人,不可嫉妬人」。郭泉甚至引入商業道德的觀念,要求員工具備良好的素質,以謙和誠實的態度待客。
其後於1917年於上海市開設分店,店址也是鄰近先施百貨。永安百貨取得成功後,郭氏兄弟的永安公司將香港和上海的生意擴展至地產、銀行、紡織、水火保險及人壽保險等範疇。1939年郭樂定居美國,在紐約及三藩市開設永安分公司,上海永安業務則交由六弟郭順主理。

郭泉在香港曾任保良局(1924)及東華醫院首總理(1926)、東華東院創建總理(1928)1936年,郭泉獲中華民國政府委任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香港區僑胞代表。郭泉更是中山岐光醫院創辦人、中山世光學校、中山良都竹秀學校校董等,對故鄉貢獻良多。1939年中山淪陷,他隨即在香港組織「中山海外同鄉濟總會」,接濟同鄉。

香港日治時期,郭泉獲委任為以周壽臣為首的華民各界協議會的委員。

抗戰後,郭泉致力發展香港業務,1954年起永安公司陸續在九龍及香港各區開設分店。1966年郭泉在香港去世享年88歲。


郭泉墓旁是五弟郭浩兩夫妻的墓地,另立郭浩的碑誌。

郭浩
永安郭氏兄弟家族的五弟。早年在鄉校讀書,後亦與兄弟一樣到澳洲發展。1911年回港任永安公司董事。1946年去世,享年66歲。


郭浩墓前有另一家族成員-郭琳珊及其妻之墓。
郭琳珊
郭琳珊生於191692日,是郭氏家族第二代掌舵人(郭志桁父親、郭永淳叔祖父)1983427日逝世。

郭志權(父親郭琳褒)接替成為永安集團主席,郭志權之弟郭志匡則擔任永安銀行總經理。1985年,香港因前途問題引起港元危機,導致多間銀行受影響,郭氏家族旗下的永安銀行受到波及,被恒生銀行收購,而郭志匡則被指控批准非法貸款,需要辭職,郭志權亦因此引咎辭職,永安集團主席職務由堂弟郭志樑(郭琳珊兒子)接替。



再落幾層亦是永安郭氏家族另外一些成員的墓地。可以說是墳場內其中一個大家族。

郭琳褒
郭琳褒(左二)是郭泉之子。他曾是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執事及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長。

郭琳褒與劉淑勤小姐於192341日在香山(即今日中山縣)竹秀園鄉舉行結婚典禮,由於父親郭泉(郭官泉)是香港永安公司創辦人和總經理,郭琳葆又在永安公司任高職,婚禮隆重盛大,族親名賢、富商鄉紳、各界同道蒞臨恭賀。婚禮後發出「郭璞生君與劉淑勤女士結婚徵詩文啟」,廣徵祝文詩詞,其後將各方的祝詞、詩詞、贊婚禮文、結婚小史結集出版《巹光集》,由香港商務印書館,用宣紙印刷,線裝本出版,甚是古雅。郭琳褒畢業於嶺南大學,劉淑勤是中山石歧名門閨秀,精於詩文,才子佳人,志同道合,締結良緣,可謂嘉耦天成。兩位青年結婚之年,正是五四運動過後,白話文大興,而《巹光集》多是古文詩詞,其中亦有一首白話祝詞全書可說是一本很好的文學作品。

(資料參考︰基督教周報-教會今昔︰信徒非賣品的寫作具有文學價值,第 2165 (2006 2 19 ))

其子郭志權1983-1985年曾任永安集團主席,郭志權之弟郭志匡則擔任永安銀行總經理。1985年,香港因前途問題引起港元危機,導致多間銀行受影響,郭氏家族旗下的永安銀行受到波及,被恒生銀行收購,而郭志匡則被指控批准非法貸款,需要辭職,郭志權亦因此引咎辭職。

郭琳弼
郭琳弼(Mr. Lambert Kwok)(右一)是郭泉之子。他曾任東華三院1933-1934年癸酉年董事局總理。1964-1990年任養和醫院董事。




郭順
郭順(又名郭和輝,生於光緒十年(1884)十二月初十,死於1976416),永安郭氏的六弟。

193711月,上海棄守, 租界淪為「孤島」,抗戰期間捐款支持抗日。19397月,因上海英國領事館撤銷「永安」各企業之「英商」註冊,被迫轉而托庇於美國,按照 美國商務部商法規定,華商向美國註冊,其總裁、司庫須為美國人,結果 決定由美國「慎昌洋行」總經理吉利蘭兼任「上海永安公司」總裁,郭樂、郭琳爽任副總裁,美國人樊克令任秘書,美籍華人公司職員李業棠、劉生 初任正、副司庫,郭琳爽以副總裁兼任總經理主持公司一切業務。同年郭樂赴美定居,在紐約、三 藩市(舊金山)開設「永安」分公司,上海各企業,包括「永安紗廠」等由他主持。

194112月,太平洋戰事起,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日軍開 入上海租界「孤島」,「永安」被視為「敵產」,列為「軍管理」對象。其後日本為緩和敵占區中國工商界之不滿,改變手法,解除「軍管理」,19434月,郭順、郭琳爽為求苟安,向日偽敵產管理委員會申 請撤銷「美商」註冊;6月,改向汪偽實業部(部長梅思平)註冊,並改組 董事會,由郭樂、郭順任「上海永安公司」正、副董事長,郭琳爽仍任總經 理,公司除勉力維持百貨業務外,並將重心放在股票、黃金、房地產等投機活動,以維持公司於不墜。
郭琳驤
郭琳驤(Mr. Lansing Kwok)(前右一)生於1914106日,死於19711221日,是永安創辦人郭泉其中一子。網上對他資料不詳。





廖氏家族墓園

網上對廖新基先生資料不多。只有他有份創立崇正工商總會(日後的崇正總會)。
廖新基聯同李瑞琴、黃茂林、賴際熙(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首任系主任)、何天池、溫葆六、彭樂三等人發起,在香港島西環太白樓遊樂場,舉行旅港客屬代表大會,隨即組織崇正工商總會。至1926年才改名為崇正總會,旨在崇尚正義,崇正黜邪,象徵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敢作、敢當、團結、互助、愛國、富於創造、崇尚正義、威武不屈的硬頸精神。時至今日,崇正總會成為影響最大的世界性客家人的組織,先後成立了歐洲崇正總會聯合會、英國崇正總會、法國崇正會、荷比盧崇正會等,日本、美國、加拿大、澳洲及臺灣地區都紛紛成立了崇正組織。

3 則留言:

  1. 謝謝 Soldier,很珍貴而詳盡的圖文記錄啊,也有機會看到馬應彪墓

    回覆刪除
  2.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覆刪除
  3. 哈哈哈哈哈哈嘍嘍嘍嘍嘍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