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初探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隨著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漸趨飽和,華永會遂要求政府撥地興建另一所墳場。1935 8 9 日終獲政府批出位於荃灣,面積約為 12 萬平方米的土地作興建墳場之用。荃灣華人永遠墳場於 1941 6 19 日落成啟用。
 

由於荃灣華人永遠墳場接近醉酒灣工廠區及海濱花園,掃墓人士可以乘搭前往海濱花園的巴士/專綫小巴路線,或從葵芳站乘搭404M前往該處。







位於荃灣華人永遠墳場的兩座靈灰閣分別於 1974 年及 1987 年建成,以應付隨著火化普及帶來對靈灰龕位的殷切需求。為方便後人拜祭,華永會首次在荃灣第二靈灰閣內增設了家族靈灰龕位,供市民安放最多四位先人的骨灰。第一及第二靈灰閣亦已經擴建,增加了近3,500個骨灰龕位。


華永會轄下的每一所靈灰閣都是精心設計,除了外型明亮美觀,一洗靈灰閣給人沉重陰森的偏見,也顧及功能實用的需要,既善用有限的空間,亦希望營造舒適安寧的環境給市民拜祭懷緬先人。其中荃灣華人永遠墳場第二靈灰閣就憑著獨特的設計,獲得 1988 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的建築設計優異獎。

由於網上沒有這墳場埋葬名人的資料,今次以墓地設計為參觀重點。



不少傳統華人會為墳穴看風水,所以部份墓地的位置不是整齊與左右的墓地一列排放。

單環墓(右)的作法,是在墓碑後築一堵護牆。護牆呈半圓形,由後向前環抱狀地斜下,從左右兩邊連接著墓碑兩邊對稱的左右兩翼的平面碑牆,再向前方伸展作碑前方左右的護牆。下雨時,山水就因護牆擋著,不會從碑後或碑前的兩旁滲入墳土底下,而向墳墓的兩旁流走。

護牆中央的部份叫穴星,一般造墓者都會刻意讓這一部份稍微拱起,以取得福壽的意義。這一部份加高成為全圓或半圓的造型,風水和造墓術語稱這為 ;亦有將官星做成尖形,以取五形之火意或威武之意(如果嚴格按傳統的風水與禁忌來說,穴星的突出官星,不是任何墳墓可以隨意採用的設計。如果先人 沒有官職卻加上官星,反而會令後代折福)


有些先人造葬的地皮面積大,即使雙人下葬亦可用這種方式。這種讓棺木埋在碑後的造葬法,稱為跪土拜金,意即後人跪在泥土上拜向先人的金(骨骸)。不過今天香港墳場面積有限,不可能這樣做。

單碑墓的出現有3個原因:(一)由於死者去世年代早,或當時當地正處於開闢初期,物質缺乏,經濟條件不足。(二)死者在所處時代社會地位及經濟條件不足,因此後人只能立一塊主要的石碑,無法營造其他石構配件。(三)風水上的原因。一些華人基督徒也有建單碑墓,在碑上加刻十字架或宗教文字。


 這種平放或少斜向天的墓碑多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採用,不是華人「立碑」之義。



義士陳新先生,是誰?碑誌因日照風雨已經看不清楚
這是紀念碑式的墳墓。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尤其基督徒的墳墓,也可能會在不受風水說法之影響下,採用碑塔造型


單環墓的變種,做成圍牆模樣。


雙環墓是使用單裝墓的基本原理,在穴的副牆內另加一個環。這種作法是為了應付墓地廣闊的局面,改善單環設計的不足。一方面可以擴大穴場,使石碑後有較大空間下棺,同時又避免了空間太大的感覺。面積大的墳墓若只用單環,碑與護牆之間的土堆很有可能會讓視覺上覺得太空闊。從排水的角度來看,雙環亦可使流水分出大 部份流向墳外,減少拜台的積水

今天墳墓一般是屋形。



露天靈灰龕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