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澳門兩天遊(13-14.4.2015) - 高士德大馬路


在澳門高士德大馬路兩端保留了澳門早年的石製路標,在今天的澳門實屬罕見。澳門現時的街牌是以葡式瓷磚工藝舖成的,藍字白底。




石製路標刻有葡萄牙文街名。





石路標的花樣圖案。

高士德大馬路(葡萄牙文:Avenida de Horta e Costa,前稱柯高大馬路),位於澳門半島中北部,東南端由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起,西北端至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止,長795米。為東西主要通道。

1905年以澳門總督高士德(葡萄牙文:José Maria de Sousa Horta e Costa)之名命名。中文原來譯作柯高馬路,後因「柯高」二字粵語音聽起來不雅 (痾膏),方改為現名。位於高士德大馬路76號的提柯街坊會,迄今仍見證着該大馬路之前稱,「提」為「罅些喇提督」之簡稱;「柯」為「柯高」之簡稱。高士德曾兩次出任澳門總督(1894-1897年及1900-1902),任職時間長達七年,建樹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整頓沙岡、龍田和望德堂區的環境衛生。未擔任澳督前,已有多年擔任澳門工務司的經驗。18867月日,他提出一份報告,分析澳門的地型,內容包括城市規劃、道路、建築、大廈維修、公共衛生。




高士德大馬路兩旁早期以兩層高住宅為主,1970年代逐漸形成今日商住混合的景觀。





1990年代由於松山隧道的落成,交通更加繁忙,政府不得不在其東南端建一行車天橋,直通松山隧道口,因而砍伐了原本種植在街心的榕樹。馬路中部的榕樹亦因垃圾收集站的興建而受威脅。


昔日的娛園(今盧廉若公園)北部為培正中學現址。另外高士德大馬路亦有提督街市(別名紅街市)


紅街市大樓樓高三層,以紅磚砌成。平面為兩軸對稱佈局,中間是塔樓,四個角落各有角樓,為紀念碑式建築物。為了增強建築物的力度和拉伸建築物的透視高度,大樓將結構性柱子突出牆身,將結構性構件裝飾化。建築物是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的建築。紅街市大樓的設有四面皆開的大窗和中央樓梯,提供了很好的通風與採光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