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澳門兩天遊(13-14.4.2015) - 城中之墳 聖味基墳場


澳門遊覽不下數次,主要的景點及教堂也差不多到訪過,所以今次去訪一些特別的地方。其中一處是位於澳門市中心的聖味基墳場,又稱舊西洋墳場。

19世紀以前,澳門人口不多,沒有系統化和具規範的墓園墳場,過世的華人散亂地葬在塔石一帶沙崗,或珠海拱北山頭;氹仔和路環的村民也在各自的山頭下葬。基督教徒只能葬在城牆外的土丘,天主教會則將教堂旁邊的空地劃為小墓園,下葬為數不多的神職人員;大三巴牌坊原址的聖保祿大教堂也是如此。

在澳終老的神職人員逐年增加,教堂墓地不敷應用,「1835921日,澳葡政府頒佈法令,禁止在教堂及其庭院埋葬死者,並規定各墳場須遠離居民區及築上圍牆。上述法令於 1836 年開始在澳門施行,為此,聖保祿教堂遭受大火後成為廢墟的地帶也被徵用,作為聖保祿墳場。」(見梁錦英、蕭潔銘著《澳門墳場》)1990年代初,澳葡政府對聖保祿教堂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及修復工作,就發現教堂後面埋葬傳教士的墓地,1996年在該處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聖保祿墳場建成不久又飽和了。到1852年,澳葡總督基馬拉士下令,通過募捐集資修建新墳場,選址於當時的郊區,即城牆外塔石的大片土地。1854112日,聖味基墳場落成。當時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馬他(D. Jerónimo José da Mata, CM)主持祝聖。

馬他主教是葡萄牙人,為第12任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1825年到澳門就讀於聖若瑟修院,晉鐸後,留澳工作。1845年擢升為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任內重建大堂,建西洋墳場,聘請聖雲仙保祿會修女到澳門工作,管理聖羅撒孤女院,創立望德堂華人傳教區。1859年返回葡萄牙退隱,死於1865年。

聖味基墳場最初由澳門教區管理,只安葬信奉天主教的居澳葡人及外國人,後來望德堂司鐸余安道神父向澳葡政府申請獲准,天主教華人才能於此安葬。1868年,墳場交給澳門議事會管理。187728日澳門政府宣佈將聖保祿墳場成為公有財產,成為古蹟。墳場內的骨殖遷往聖味基墳場。至1911年,市政廳才宣布聖味基墳場向非天主教徒開放,從此,該墳場成為澳門的公共市政墳場,如今由民政總署管理。

早期的聖味基墳場分為永遠墓地和租用墓地,但墳場面積有限,如果每一個墓穴都永不遷走,自然很快又出現「墓滿之患」,故後來對永久墓地的批出十分嚴格,以租用方式下葬於此的先人,若干年後必須將遺骨他遷。

到訪歷史悠久的墳場,集中點在找出富特色而有歷史紀念價值的墓碑及名人的墓碑。由於不少碑文是葡萄牙文,香港人不喑葡文及澳門歷史難以找出當中的葡藉名人,確實須事先閱讀介紹有關墳場的書籍或到網上找尋相關的墳場簡介。

墓園中還有幾座政府設立的公墓及紀念碑,如澳門已故消防員骨殖紀念碑、陸軍俱樂部紀念碑、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已故海關人員及水警稽查人員紀念碑、保安部隊紀念碑等。每年112日追思節,澳門政府都會在墳場舉行追思儀式,紀念因公殉職的官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To Our Combatants of the Great War 1914-1918


陸軍俱樂部紀念碑 Military Heap of Bones



已故海關人員及水警稽查人員紀念碑

保安部隊紀念碑SEMPRE VIGILANTE 意思是時刻保持警惕) Heap of Bones of Police Officer


澳門已故消防員骨殖紀念碑








墳場中央有一座小教堂,名為聖味基(又譯作聖彌額爾)墳場教堂,用作葬禮彌撒。這座小教堂是澳門目前保存得最好的古老建築物之一,面積約為350平方米,外觀為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伴以天藍色幕牆。教堂內供奉着天使聖味基,《聖經》中記載:聖味基天使戰勝魔鬼,把惡魔從天上驅走。



正門左及右的石柱用葡萄牙文刻有由塞爾卡爾男爵設計,1874年興建,1875年落成。

大眾熟悉者如澳門華人領袖何賢、慈善家崔德祺;一代賭王盧九;曾借錢予澳葡政府發薪餉的清末富商呂和隆;孫中山先生元配盧慕貞195297日在澳門逝世,也原葬於舊西洋墳場;澳門明愛創辦人陸毅、澳門教區第一華人主教林家駿、澳門終審法院法官朱健;葡萄牙詩人法官庇山耶也在此安息。


美士基打
美士基打(又譯味士基打軍曹,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181879日-1880320日),澳門土生葡人的軍人。

美士基打曾於18498月白沙嶺事件中帶領葡萄牙士兵佔領關閘、襲擊北嶺炮臺,殺害清軍官兵,後來其軍階逐漸升至上校。澳葡政府曾於1940年於議事亭前地豎立一銅像以資紀念,但在「一二三事件」中被示威群眾拉倒。
現在位於澳門半島中部的美副將大馬路(Avenida do Coronel Mesquita)、美上校里、美上校圍、美副將街和美副將巷、及位於氹仔的美副將馬路(Estrada Coronel Nicolau de Mesquita),全是紀念他而命名的。




呂和隆
這座墓地外圍有鐵欄圍花,被人命名『鐵丘墳』的呂和隆墓,是典型的一座中式古墓,是呂和隆(其葡文名為Francisco Volong)與妻子梁氏合葬的墓園,該墳場內最早期的華人墓穴。呂和隆是清朝五品官員,又是天主教徒,家境富裕,據說當年澳葡政府曾向他借糧餉,過去澳門以華人命名的街道極少,荷蘭園和隆街則是以呂和隆的『和隆』兩字命名,可知其當年在澳門的影響力。


崔德祺
崔德祺大蓮花勳賢 GLM(1912年-20071024),藝術家、商人,第一屆澳門立法會議員。祖籍廣東新會雙水崔家坑。

崔德祺曾獲得澳門特別行政區頒授金蓮花勳章及大蓮花勳章,曾任澳門同善堂値理會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永遠榮譽會長、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名譽會長、澳門新會同鄕會會長、頣園書畫會創始人兼會長、濠鏡音樂會創辦人兼會長、澳門又和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侄兒崔世昌及崔世安,現分別為澳門立法會議員及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何黎婉華

何黎婉華(19238月-2004221),澳門賭王何鴻燊元配夫人,年輕時素有「澳門第一美人」之稱。黎婉華出身於澳門一個顯赫的律師世家,其祖父是當時澳門唯一一位公證律師。黎婉華有一子三女。1973年,黎婉華在葡萄牙遭遇特大車禍重傷,並且染上終身無法根治的怪病。1981年,獨子何猷光和妻子Suki在葡萄牙重大車禍雙雙英年早逝;長女何超英經歷手足早喪之後重度精神失常。


黃漢興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紅十字會中央委員會主席、澳門建築師協會會員大會主席黃如楷之父親黃漢興先生。


黃耀堅
一九三八年底、廣州、中山縣相繼被日本侵佔,逃到澳門避戰禍的人很多, 包括一批在廣州行醫的名西醫,當時早就在澳門的柯麟醫師,聯絡各地來的名西 :黃耀堅、王德光、陳伯強、黎鐸、周貫明等,組成了西醫顧問團,到鏡湖醫
院進行義診,並向葡當局力爭外科手術權。黃耀堅醫生擔任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前身「澳門鏡湖護士助產學校」校長、鏡湖慈善會值理。校長請來了優秀的護理師林柳堅來主持護校的工作。




Bernardino de Senna Fernandes
1857年成立市集警察
中國商人魏漢邦(Aiong-Pong)在市場上擁有許多物業,為了保護這些物業,於1857年私人僱聘了一批歐洲人,組成一支類似中國看更守夜隊的小衛隊。爾納爾迪諾‧德‧塞納‧費納南德斯(Bernardino de Senna Fernandes)與某些中國紳商共同協力增加了這支衛隊的兵力,以便兼顧保護各人之財產,他們亦爭取到政府給予這支衛隊法定地位。1857年,這支集市衛隊由五十人增至一百。透過1857年10月14日之訓令,任命了貝爾納爾迪諾‧德‧塞納‧費納南德斯(Bernardino de Senna Fernandes)為這支衛隊之指揮官,於指揮集市衛隊期間之官階為上尉。及後,海軍部與海外部授予他少校官階。

其墓碑上三個像代表天主教的信、望、愛三德。另外墓碑刻有其他人的名字,相信是其後人要求家人一併合葬。

區師達神父
區師達神父 Padre Aureo Castro Nunes e Castro1917年-1993121日),出生於葡萄牙亞速爾群島皮庫島。

區師達神父於1931年抵達澳門,於入聖若瑟修院修讀神學,師從馬連尼(Ferdinando Maberini)、慈幼會會士司馬榮 (Wilhelm Schmid)及顏儼若,學習唱名、樂理、和聲等,於1943年晉鐸。

區師達神父早年任修院教授、專職司鐸、天主教澳門教區代表等職,後被委任為聖老楞佐教堂本堂神父及《號角報》社長。其他職位包括利宵中學及澳門商業學校合唱團導師、宗教倫理科教師。

1951年赴里斯本的葡萄牙音樂學院進修,攻讀聲樂與鋼琴,師從BiermannArminda CorreiaCroner de Vasconcelos,並在里斯本大學合唱團擔任指揮家、音樂學家Mario Sampayo Ribeiro之助理。1958年獲作曲名譽學位。留學期間完成了為合唱團及風琴而作的、名為Tres Conrais Melodias Gregorianas的第一號奏鳴曲、第二號奏鳴曲、第一號小奏鳴曲和名為His Te Deum的第二號小奏鳴曲,於里斯本天賜·聖若望教堂首演。

回澳後推廣宗教歌曲,並於1959年創立「複音合唱團」。1962年與Cesar Brianza神父創立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 (Académia de Musica de S. Pio X)並擔任院長。1971年於香港出版了兒童鋼琴組曲《小妹妹之舞》 (Danças da Siu Mui Mui1967-68)。除教學外,更舉辦免費音樂會,邀請國際知名音樂家到澳門表演。

1983年與英國作曲家邦拿 (Stuart Bonner)及一群業餘愛好者創辦了澳門室內樂團,即澳門樂團、澳門目前唯一的職業樂團前身。樂團1984年轉至文化司署轄下管理。

區師達神父一生推廣音樂不遺餘力,在作曲、教育都廣受推崇。桃李更遍布葡萄牙、法國、瑞士、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地。澳葡政府更兩次頒發文化功績勳章 (1987年和1990)。區師達神父於1993121日於仁伯爵綜合醫院辭世,享年76歲,其後永葬於聖味基墳場。


顏儼若蒙席
顏儼若蒙席是在1907107日在澳門出生,他在12歲前進入聖若瑟修院,於1931816日在修院的聖堂從香港恩理覺主教進釋。對於其餘50年他的生活作為忠實的牧師,教育和牧養成了蒙席的雙重焦點。

顏儼若蒙席在學習的日子是最聰明的學生,所以他進釋後獲委任在修院教了二十年。

蒙席曾與聖若瑟教區學院非常緊密的聯繫。他在學院的創始階段被投入了負責學校的管理,並隨後做了它的校長。當該學院最終從修院分離,這是顏蒙席代表教區學院向中國教育部申請正式承認。

顏蒙席協助嘉諾撒姐妹設立嘉諾撒培貞學校。他到廣東親自聘請兩名經驗豐富的女教師,其中一人後來加入了嘉諾撒姐妹。在1943年,他被任命為教區委員。在1968年,他被任命為教區副主教,然後主教高秉常死後教區管理人。在1976年,他被授予名譽高級教士(蒙席)的稱號。顏蒙席深諳葡萄牙文和他寫六卷葡萄牙文教科書,贏得好評如潮。 1980年,葡萄牙政府授予他榮譽勳章。顏蒙席在1982430日的75歲去世。

墓碑上其中一兩位便是區師達神父及顏儼若蒙席

林家駿主教
林家駿主教,GLMD. Domingos LAM Ka-tseung192849日-2009727日),字少彬,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新會。19531227日,林家駿在天主教澳門教區羅若望主教主禮下於聖嘉辣小堂晉鐸。1988106日,高秉常主教獲准卸除主教職務,林家駿為天主教澳門教區第二十二任主教,也是天主教澳門教區首位華人主教;由於林家駿在位主教處於澳門回歸的過渡期,因此有「過渡期的主教」之稱。2009年因胃癌病逝。

陸毅神父
陸毅(西班牙語:Luis Ruiz Suarez SJ1913921日-2011726日)西班牙耶穌會神父、澳門利瑪竇社會服務中心(現澳門明愛)創辦人。

生於阿斯圖里亞斯地區希洪市。1930920日於薩拉曼卡入耶穌會,1941年展開在華傳教工作,但受抗戰影響,至194567日於中國河北省獻縣晉鐸。中共建政後曾短暫入獄,1951年抵達澳門。

由於在獄中感染傷寒,長上原要求他休養,但由於戰後澳門人民生活艱苦,又湧現來自鄰近地區的難民潮,他一個月後已開始為難民服務,創立利瑪竇社會服務中心(1971年改屬天主教澳門教區,並加入國際明愛,易名為澳門明愛),並致力成立各種慈善機構,照顧老人、殘疾和智障人士,以及培育社會工作者。1977115日矢發終願。

1980年代中期開始開展對中國內地痲瘋病者的服務,範圍包括廣東台山大襟島、四川、雲南、陝西等地。晚年患有糖尿病,並需輪椅協助出行,但他把澳門事業交予總幹事潘志明後,仍然在中國內地服務包括痲瘋病人及愛滋病人等邊緣群體。2011726日於仁伯爵醫院去世。同年83日下葬於聖味基墳場。


余美德及余豔梅
余美德,出生於1874年,卒死於1960年。澳門第一位華人女西醫。1904年由廣州來澳養病,同年開始在澳門執業行醫。1906年與教會同道在黑沙灣創辦基督教會志道堂,留澳門行醫。1919年開設澳門第一所華人幼稚園-志道幼稚園,在澳門學前教育史上首創先河。1932年協助志道堂創辦蔡高學校,並與其侄女余豔梅一起辦校,成績卓著。

余豔梅校長幼年隨姑母余美德醫生居住澳門.在廣州真光中學畢業後,赴美國Mills College女子大學,得數學碩士學位後,回國擔任華英女中校長.戰時遷居香港和澳門,於1942年春接任蔡高中學(今天的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校長,除處理校務外,更開拓新猷,致力發展蔡高中學,為蔡高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余校長任校長二十年,於1967年榮休。

註:蔡高中學前身志道幼稚園,由志道會堂(今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於1919年創辦,位於馬大臣街。1933年,易名為蔡高幼稚園,以記念蔡高為首位華人新教徒。1946年,蔡高幼稚園增辦至初中,並租賃東望洋斜巷一幢三層高的洋房作為校舍。1949年,增辦至高中。1962年,中學實施五年制,復辦大學預科班。1967年,由於余艷梅校長年事已高而退休,志道堂考慮到新任校長能否在後一二·三事件的社會環境下保侍該校的基督教辦學精神,故經得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同意後,由聖馬可堂接辦蔡高中學,隸屬聖公會港澳教區東九龍傳道地區。而中學部設在馬大臣街,幼稚園和小學則遷往東望洋斜巷。


墳場有不少神父及修女的墓碑。



上面兩位有人像的墓碑都是名人,可惜我不懂他們是誰。


只有日期的無名十字架,不知道背後有甚麼故事呢?



墳場內有不少家族成員同葬一塊墓地的情況,即使葡萄牙人亦如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