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新加坡自由行(5-8.4.2015)七八 - 行政文化區(下)

我在新加坡文化政府區的行程仍然繼續。由Coleman Street 一路向前行,在 Hill Street 與交界先看見是中央消防局,現在成為 Civil Defence Heritage Gallery,展示過去新加坡救火及救護的歷史。中央消防局在1908年落成,包括一庭暸望台及消防員宿舍。1998年政府宣佈為國家古跡。現在該國的消防及救護是由新加坡民防部隊提供。由於時間所限今次旅遊沒有入內參觀。




網站:http://www.scdf.gov.sg/community-volunteers/visit-scdf-establishments/cd-heritage-gallery


接著見有學生聚集在新加坡集郵博物館正門,於是我便入去參觀。參觀此博物館是需要購票。博物館位23B Coleman Street, 於是循道會的圖書館,1995819日成為集郵博物館,以推動大眾對集郵的歷史及興趣。除了地下的固定展品,二樓不時用以舉行專題展覽。








 香港郵政捐出一個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時期的紅色郵筒作為展品。




 場內介紹美國歌星「猫王」的物品及貼有早年由美國郵政發行的「猫王」郵票私人自製首日封(早年美國郵政沒有發行首日封)



博物館有櫃位售賣郵票、過去發行的首日封及各國迷你郵筒。

參觀者可以把貼有郵票的信封放入場內特別郵筒以蓋上該博物館特別郵籤。

位於新加坡集郵博物館旁23A Coleman Street 是新加坡共濟會(Singapore Freemasonry)。新加坡共濟會在1845128日成立,此Masonic temple 1879年落成。原來非會員可以進入地下享用其餐廳、酒吧、桌球枱及老虎機。


亞米尼亞教堂(Armenian Church)全名:「亞美尼亞教會聖啟蒙者額我略堂」(Armenian Church of Saint Gregory the Illuminator)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堂,位於新加坡中區的禧街。
亞美尼亞人何以來新加坡?因為有不少亞美尼亞人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做生意,隨著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馬來亞及新加坡,他們也順理成章前來找尋賺錢機會。


政府於1834年將土地批給亞美尼亞社區興建教堂。到1835年建築完成。1836年祝聖,供奉聖啟蒙者額我略,亞美尼亞第一位宗主教,它是在新加坡興建的第二座教堂。

教堂建築師是George Drumgoole Coleman先生 (亦是新加坡政府工務總監)。教堂毗鄰便有一條以他命名的Coleman Street

超過一半建築成本由新加坡的亞美尼亞社區捐贈,其餘部分來自爪哇和印度的亞美尼亞人,還有一小部分來自新加坡的歐洲和中國商人。考慮到亞美尼亞社區非常小 - 1824年人口統計只有16名成員 - 其貢獻相當巨大,證明了亞美尼亞人對宗教的虔誠。1821年,史丹福·萊佛士爵士登陸兩年後,社區舉行宗教儀式,1827年,第一任牧師抵達。



亞米尼亞街得名於此教堂(Armenian Street)


紀念一位曾任教堂議會主席後來死於香港的信眾的紀念碑。




Galstaun Edgar先生,一位成功新加坡亞美尼亞商人,後來死及埋葬於香港墳場的紀念碑。





197376日,亞米尼亞教堂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蹟。



教堂外的墓碑原來是在1988年政府收回原有的亞美尼亞人墓地才遷移過來。

隨著新加坡亞美尼亞人口的減少,最後一任亞美尼亞牧師在30年代後期離開了以後,就不再委任繼任者。唯一定期使用該教堂的東正教團體是印度的雅格敘利亞正教會和科普特正教會。雅格敘利亞正教會在每周第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和其他星期日早上舉行儀式,科普特正教會則在每個月的第一個周末舉行晚禱、晨禱和聖餐。教堂偶爾也在聖誕節和復活節等傳統節日,舉辦亞美尼亞和東正教的儀式。

善牧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Good Shepherd)是新加坡最古老的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奎因街(Queen Street)、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和勿拉士峇沙路(Bras Basah Road)之間,建築模仿了倫敦的科文特花園聖保羅教堂以及聖馬田教堂。善牧主教座堂是天主教新加坡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總主教的駐地。197376日善牧主教座堂被列為國家古蹟。不過現在進行大翻新,暫停使用,主教座席暫遷往附近的聖約瑟堂。





























主教座堂原來模樣。


 接著我便去聖若瑟堂(St Joseph's Church)沿路直行參觀聖堂亦在那裡祈禱。它的名氣堂然不及旅遊書籍必定推介佔盡地利毗鄰地鐵站的聖公會聖安德魯主教座堂,但看其歷史及內外裝飾亦直得一去。


它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新加坡中區的中央商務區內的維多利亞街143號。今天暫時作為天主教新加坡教區大主教的座堂。


 該教堂由葡萄牙傳教會興建於1851年到1853年,名為Church of São José1906年坍塌後重建,到1912年完成,由著名建築商 Swan & MacLaren興建,其負責建築項目包括聖公會聖安德魯主教座堂、萊佛士酒店、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的維多利亞紀念堂及鐘樓部份及日後翻新工程、唐人街的印度教馬里安曼廟新翼、布連拾街長老會磐石堂。教聖堂屬哥德復興式風格。聖若瑟堂以每年的耶穌受難節遊行著稱。



正門上方的三位聖人像:葡萄牙聖人St John de Brito -印度傳教及殉道者(),聖約瑟-耶穌的父親()及神聖約翰-葡萄牙聖人,曾是軍人,45歲後在西班牙格林納達照顧病人、窮人和無家可歸者()

1999年葡萄牙傳教會將教堂交予天主教新加坡教區直接管理。2005114日,聖若瑟堂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蹟。

繪上宗教圖畫的典型葡萄牙瓷磚畫。

中央是展示耶穌復活姿勢的聖像。




教區大主教的座位及在椅上的牧徽。




不少古老天主教聖堂設有這款宣讀聖經的高台。
 不少古老天主教聖堂會放置很多聖人像。新一代的聖堂反而不會有太多聖像。











 受洗池位置有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的彩色玻璃。



 耶穌復活的彩色玻璃。
天主教聖堂均會掛有教宗及教區大主教/主教的照片。


聖堂首百年紀念服務的聖堂主任司譯姓名表。



 由政府資助維修彩色玻璃的紀念牌匾。


葡萄牙傳教會曾在聖堂附屬建築物興辦聖安多尼男女學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