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2016重陽節台北遊(五)


星期日吃過早餐,我到台北大安區聖家堂參加感思祭。聖堂建築,呈十字架型。進入聖堂內無空間壓迫感及視覺障礙。




鐘塔下有一尊來自比利時的聖母瑪利亞像,她雙手合十,俯首祈禱。

 

聖堂前廊右邊是通望二樓唱經樓,也是合唱團唱詩歌的地方,備有電子風琴。

 

在前廊左邊是聖物部,售買聖物及宗教書籍。牆上有損款建堂者紀念碑。

 


聖堂最前方是祭台,抬頭即是"聖家 "浮雕式的設計-即耶穌、瑪麗亞及若瑟,往左右兩側看,則有空間容納更多的人。祭台是最為神聖的地方,通常都要鞠躬表示尊敬,一般來說,只有神職人員或禮儀人員才能上來。祭台前兩旁,可以看到左邊中華民國的國旗;右邊是梵蒂崗的國旗。我是第一次見天主教聖堂放置國旗及梵蒂崗國旗。

聖體龕內,存放的是聖體,是復活的耶穌基督。那是我們生命力量的泉源。唯有受過洗禮的人才能領受。JHS是三個拉丁文字母,意即耶穌是人又是救世主。(Jesus Hominum Salvator)。聖體燈,通常是紅色小燈,存放著聖體時,這盞是亮著的。

十字架是耶穌基督救贖世人的標誌。上有耶穌的苦像,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不過有一些聖堂改為懸掛復活耶穌像。

 
聖堂左右兩旁各有兩尊聖像:

 

耶穌聖心像- 1673 12 月- 1675 6 月,法國修女瑪加利大,在聖堂祈禱時,耶穌多次顯現給她說:「妳看這顆心,愛人之情,多麼熾烈!」教會依修女的敘述雕成這尊耶穌聖心像。耶穌心上的火,表示祂對我們的熱愛。祂也渴望我們愛祂。心上的茨冠象徵人的罪繼續刺傷祂的心。

 

聖女小德蘭像-聖女小德蘭是法國人,生於 1873 年,15 歲進入聖衣會隱修院,24 歲歸返天鄉。聖女手持十字架,代表願與主同受苦;腳踏地球,代表她是傳教的主保。

 

聖母聖心像-這尊聖母像的額頭上有顆曉明之星,向人類預示救主耶穌的來臨。聖母心上有一把十字形的利劍,代表聖母瑪利亞在協助天主救贖人類時所受的苦;圍繞著聖母聖心的是一串玫瑰念珠,提醒世人多唸玫瑰經,懇請聖母為我們轉禱。

 

聖若瑟像-聖若瑟是聖母瑪利亞的淨配、耶穌的養父,也是中華民族的主保。

聖堂內的耀眼點莫過於18 幅聖經彩繪玻璃。由於難以在現場清楚完整拍攝所有彩繪玻璃,只好將聖家堂網頁內的每一幅彩繪玻璃照片放在這裡。


















 














它們是 19 世紀法國著名藝術家李維克 (Leveque)  1878年根据聖經新約的精心傑作。原在比利時一座耶穌會聖堂內,1998 年該堂重建,教堂在網路上為這批彩繪玻璃,尋找一個新家。藝術家丁松青神父得知此一訊息後,在他的積極爭取下,這批古蹟終於來到台灣。在拆卸和運送的過程中,18 幅彩繪玻璃有多處破損,丁神父以其專業技術,及其助手雅威弟兄,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將其修復完成。當時的本堂王秉鈞神父,得知此事,懇請丁神父割愛相讓,這批寶貝就這樣來到台北聖家堂。

2000 年,經故宮博物院的協助下,彩繪玻璃取代了原有的窗戶。

聖堂前方右側,有個門進入後會有另一個小聖堂。它用於平日彌撒、小型祈禱會、或是日文彌撒、印尼語彌撒,所以當天我不便進入拍照。


聖堂旁的行政大樓共有三層樓,為神父及員工的辦公室,三樓亦有空地並設有廚房辦活動之用,一樓另有總機接待室、交誼廳。

 
建聖堂背景:

聖家堂最初在安東街開堂,教友數目日漸增加,感聖堂狹小,不敷應用。當時冉守謙神父奉准覓地,以備建造聖堂之用,乃購得新生南路二段土地 (即聖家堂現址),籌備建堂事宜。

1956年起,白尚潔神父接任本堂,教友人數急速增至四千餘人。新建才二年多的聖堂已不敷使用,在復活節的大禮彌撒和聖誕節的子夜彌撒都要借用國際學舍和三軍托兒所來舉行。

1958年白神父奉准籌建大聖堂,由利眾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林柏年建築師負責設計。先蓋行政大樓和神父宿舍,並於1962 10 月完工。然後將原有聖堂拆除重建,暫用辦公大樓二樓作臨時聖堂。

1965110日大堂開幕啟用之日,由田耕莘樞機主教及郭若石總主教祝聖,並舉行大禮彌撒。

 
聖家堂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50(乘捷運在大安森林公園站下車,然後步行。毗連大安森林公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