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紅磡的殯儀館業

講起紅磡,其中一樣香港人熟知的是殯儀館及附近的殯儀服務長生店,有曲街、差館里、必嘉街、溫思勞街、老龍坑街、華豐街、馬來街、獲嘉道、寶其利街。



但何時出現這種情況,要由香港本地的殯儀業發展講起。香港殯儀的習俗與宗教儀式種類繁多,這是出於來自不同地方的宗族習慣、地區文化和宗教信仰。但隨着時代發展,香港的殯儀服務選擇卻逐漸減少。而有歷史記載的香港殯儀主要始於1930年代後期,其歷史可粗略分成兩個時期:近代及現代。


近代︰香港的殯儀歷史記載始於1930年代後期,當時香港的殯儀服務主要由義莊包辦(例如東華義莊),但由於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義莊提供的殯儀服務通常只為靈柩暫存、大殮、出殯及下葬。而家境較富裕的,通常會光顧長生店的上門式殯儀服務,於家中發喪,但由於當時升降機並未普及,而樓梯又沒有足夠位置讓靈柩通行,因此會從地面搭建棚架,直達先人家中的露台,把棺木運入;於出殯時再經由棚架移靈至街上,並於前往下葬沿途繼續進行儀式。

灣仔譚臣道一幢唐樓的居民在建築物外搭建樓梯運送棺木出殯。

 
灣仔駱克道出殯隊伍。
















九龍窩打老道出殯隊伍。

雖然香港首間殯儀館香港殯儀館早於1930年代初啟用,但由於當時普羅大眾並未接受新式的殯儀館發喪服務,因此,直到1950年代中期殯儀館發喪才普及化,於義莊或家中發喪的習俗才逐漸式微,導致大量長生店亦相繼結束。

現代︰有殯儀大王之稱的蕭明於1930年代初創立香港首間殯儀館:香港殯儀館,並着力推廣新式殯儀館發喪服務,但由於當時普羅大眾並未能夠接受,因此,直到1950年代中期,殯儀館發喪才普及化。殯儀館發喪普及化初期,全香港的殯儀館只得一間(即香港殯儀館),不足以應付需求,於是蕭明再於1950年代開辦全香港第二間殯儀館:九龍殯儀館,至此,殯儀館發喪已成為香港的殯儀服務主流。

香港的殯儀館行業於1970年代開始引入競爭,由1970年代初至1970年代末,香港的殯儀館數量由兩間增加至五間。

1971年,東華三院開辦首間非牟利殯儀館:油麻地殯儀館,為全香港第三間殯儀館,但因環境設施欠佳及使用量低,故東華三院董事局於1977年結束油麻地殯儀館,並於同年啟用鑽石山殯儀館。

而在1974年至1975年間,分別由蕭明的助手另起爐灶開辦的世界殯儀館(1975年11月28日),與東華三院開辦的萬國殯儀館相繼啟用,香港的殯儀行業演變成三個派別的競爭。由此可見長生店/與殯儀有關的行業在紅磡出現應在1975年世界殯儀館營運後。


世界殯儀館。(2012年拍攝)

福澤殯儀館(前世盛/永恆殯儀館)。(2012年拍攝)


































萬國殯儀館。(2012年拍攝)






































九龍紅磡暢行道6號地下高層食物環境衞生署墳場及火葬場組九龍辦事處。(2012年拍攝)

其後,寶福紀念館與香港政府開辦的紅磡市立殯儀館再相繼啟用。然而後者的使用率偏低,香港政府於2002年起將此間殯儀館服務外判予永恆殯儀有限公司,更名為永恆殯儀館。2006年12月11日,永恆殯儀館被鄰近的世界殯儀館奪得由2007年起的5年經營權,及於3月21日易名為世盛殯儀館,但是當時世界殯儀館已經佔有香港殯儀業大量的生意額,故此香港殯儀業界擔心出現壟斷市場的情況。2012年政府再進行公開招標,由「省港澳禮儀服務有限公司」中標,改名福澤殯儀館。現時,香港政府已經停止殯儀館發牌制度,故此殯儀館在香港的數量維持7間,而九龍殯儀館亦將遷往紅磡站就近繼續經營,而現址則拆卸重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