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各宗教藝術共治一爐的天主教聖母領報堂

除聖像畫外,馬賽克也是另一方式表達基督宗教的人物和聖經故事。荃灣的天主教聖母領報堂便是香港聖堂利用此藝術的表表者。此外,聖堂佈滿彩色玻璃畫、聖像畫、宗教浮雕、聖像等,即使沒有宗教信仰也值得一看。我不是學習藝術,所以不會由藝術角度深入講解。


1980年起,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已於荃景圍開展服務;天主教會也在校內舉行彌撒及提供其他牧靈服務。在1987年,聖母領報準堂區正式成立,並於1992年升格為堂區。期間,堂區於安賢街11號籌建聖堂;新堂於1993124日落成祝聖。


聖母領報堂堂區牧民中心佔地約2,330 平方米,是天主教香港教區轄下的一座新型牧民中心。整座建築物為一綜合結構,主要分為一個圓形及一個長方形建築,內部包括一座聖堂,一個會堂,一間幼稚園和一間老人中心。
 
聖堂位於牧民中心地下,是一個圓形的建築物,「圓」代表天,亦有「圓通」之意,象徵「無窮無盡」、「圓滿無缺」、「功德圓滿」。

進入聖堂內,視線之焦點-祭台-由一幅巨大的耶穌復活鑲嵌畫所襯托。祭台上的馬賽克壁畫面積有82平方米,共用了超過13萬顆彩石砌成;歷時半年,由30個人悉心準備,時為香港獨一無二的聖堂藝術品。馬賽克壁畫的主角是復活的基督,旁邊站著聖母瑪利亞和聖若望宗徒,上方左右有天使和栩栩如生的12位宗徒(門徒)

早期希臘人的大理石馬賽克最常用黑色與白色來相互搭配。只有權威的統治者及有錢的富人才請得起工匠、購得起材料來表現此奢侈的藝術。發展到晚期的希臘馬賽克時,藝術家為了更多元化地豐富起作品,他們開始需要更小的碎石片,並自己切割小石頭來完成一幅馬賽克。 到了羅馬時期,馬賽克已經發展得很普遍了,一般民宅及公共建築的地板、牆面都用它來裝飾,這使得當時的羅馬顯得多麼的富裕,使得古羅馬建築豪華到了不可思議是程度。馬賽克的黃金時期是源於早期基督教徒來到羅馬,他們受到迫害,只能在地下室等通道中聚會。由於大多數的民眾都不識字,於是這些地下室的牆上就有了描述耶穌基督故事的玻璃馬賽克壁畫。 君士坦丁大帝是使基督教合法化並大力宣揚它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教堂都用大量馬賽克來裝飾美化,使用的色彩愈來愈多。

祭台前壁是一幅「增餅奇蹟」浮雕,代表耶穌把天主的恩寵佈施給世界,照顧人們的神形方面的需要。





















在讀經台是四聖史的塑像及四福音的標記:人(瑪竇福音)、獅(馬爾谷福音)、牛(路加福音)、鷹(若望福音)。

在聖堂門廊左邊牆上的是「聖母領報」浮雕(路 十:二十二十九)。 天使從天降下通知瑪利亞將要懷孕生子,孩子要取名「耶穌」。

聖堂兩側有彩色玻璃;聖堂內有六個玻璃窗:主題是救恩奧蹟與教會的禮儀年。 M. Mellini of Florence 公司的藝術家刻意地以他們服務教會的藝術經驗貢獻出來,想藉光度的透射慶祝教會的禮儀年。


耶穌升天。

最後晚餐。

聖母領報。


耶穌誕生。

耶穌被釘十字架。

聖神降臨。


苦路的立體像。


聖堂後壁兩邊則安放有苦像、聖母像及天主之母聖像。

耶穌君王像。


天主之母聖像。

耶穌苦像。相片是去世不久的信徒。


























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油畫,有主的圖像托起耶穌。


它代替了不少聖堂外設置的聖母山/聖母岩。

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立體像。




聖洗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築物,上有透明天頂,下面則為長方形聖洗池,而聖洗盆座立在池中。在聖洗堂內的「基督導師」聖像畫裡面,耶穌左手捧著聖經,上面寫的是:「你們不要按照外表判斷, 但要按照公義判斷。」耶穌頭部後面的光環中,更有象徵勝利的十字形狀,表示天主是「自有者」。


聖堂背後有一聖像畫,主題是「耶穌派遣十二宗徒」,它顯示出二千年來,有不少人接受派遣去傳福音,而畫中的人物都是赤足的,因為「傳報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的!」。它放在聖堂的背壁,目的是提示教友們參禮後有本份出去為主作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