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郊遊城門水塘及九龍水塘(一)

最近去了城門水塘及九龍水塘行山。我雖然間中有行山,但行走城門水塘還是第一次。雖然是平日,但路途上也遇上一些行山人士。

前往城門水塘可在荃灣川龍街乘坐82號專線小巴。到達城門水塘/城門郊野公園可以看到那典型的城門地標。


地門水塘四周是城門郊野公園,它佔地達一千四百公頃 。北起鉛礦坳,南至城 門水塘道;西起大帽山,東至草山及針山。它是第一個把所儲存的水由新界區輸往港島區使用的水塘。為區別下城門水塘,城門水塘又稱為上城門水塘。由於落成年是當年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年,上城門水塘亦被名為銀禧水塘。

要遊走整個城門水塘範圍所花的時間不少。今次選擇了圍繞城門水塘一圈走。先在落車點向左走,途中經過城門管理站。

沿路是水務處集水區。


步行約5分鐘便可找到城門水塘-水塘段入口。

 
有地圖指示畔塘徑的路線,是圍繞水塘走一圈,全長6.1 公里。

沿路樹林茂盛。

 
途中亦有賞蝶園,並有休憩座椅。不過當日蝴蝶不多。


路線每500米設一坐標。

 
很清楚指出城門林道-水塘段亦包括畔塘徑。
 

途中亦有另一個石屎造支路往川龍,名為城門水塘-龍門段。九龍與新界的山徑是四通八達,城門郊野公園的山徑甚至可通往大埔滘

在畔塘徑你可能會遇上牛隻在散步。

途中設有不少郊遊地點,有枱椅供遊人野餐及休息。

 
雖然附近有不少禁上餵飼猴子的警告牌,但沿途未有猴子出現。

途中的樹都很高,多添一分肅殺。

 
太約到畔塘徑2000米處,在右邊有一小路可通到水塘邊,環境幽美,適宜拍照。

畔塘徑約在2200米有一公廁供遊人使用。所以建議在遊走畔塘徑前先使用在下車處附近的公廁。

 
畔塘徑有部份路段屬衛奕信徑。可找到獅子會的捐款及開幕紀念碑。

 
之後的路約由2700米至3500米略為高低起伏,要多花一點氣力。

再沿路前行,畔塘徑有另一支路-城門水塘-針山段前往針山。

 
而在這分岔路的右方向上走至盡頭,是一個涼亭瞭望台。在天朗氣清的日子,那裡可以遠眺荃灣、青衣、葵涌及大嶼山。

 
畔塘徑沿路不少郊遊地點的涼亭都是由荃灣區議會撥款興建。

 
偶爾可以遇上操普通話的行山人士。

 

大約在畔塘徑5500米處是另一處可遠望荃灣的地方,同時亦可看見對岸的菠蘿凹副壩(菠蘿壩)

沿路找到一個山墳,特別之處是同一位死者的舊墳之前有新修葺的墳。另有修葺新墳的碑誌及墓碑上以羅馬數字刻上第二十五世祖。

過了畔塘徑6000米可接上麥理浩徑第七段(城門 - 鉛鑛坳)

 
城門水塘主壩風光。水塘主壩、水塘鐵橋、水塘水掣房及水塘鐘形溢流口均為一級歷史建築。

在城門水塘主壩不遠處是列為法定古蹟,當年落成的紀念碑。

城門水塘第一期於1923年開始興建,由於工程浩大,香港政府聘請英國工程顧問阿歷山大·賓尼及迪勤公司(Sir Alexander Binnie Son & Deacon)的技術人員及曾興建星洲山頂水塘的南洋工人參與興建,工人人數一度高達2,160人。由於工程時間緊迫,加上未完全掌握使用炸藥的技術,發生多宗意外傷亡事件,更有不少工人感染瘧疾。

城門水塘於建造前有8條主要村落,稱「城門八村」,分別為城門老圍、白石窩、碑頭肚、石頭見、芙蓉山、南房肚、大碑瀝和張屋。在興建水塘前被安排搬遷到新界的錦田、大埔及粉嶺等不同的地方。

第二期工程於1935年展開,將主壩由115呎加高至275呎及加建82呎高的菠蘿凹副壩及九龍接收水塘。第三期工程於19359月展開,直到1939年第三條海底輸水管建成後才告完工,水塘全期耗資950多萬港元。
 
再沿畔塘徑走便會返回專線小巴總站。不過,由於發現另有山徑通往九龍水塘,所以我轉變路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