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香港第一所官立學校-皇仁書院


英國政府為了發展西方價值為主的教育,遂在1862年,興建首所官立學校,當時名為中央書院(The Government Central College),位於歌賦街。另有一個稱謂為Central School for Boys,以分開Central School for Girls,即日後的庇理羅士女子中學。1884年政府在鴨巴甸街及荷理活道交界建設新校舍,學校亦改名為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1894年政府刊憲將學校改名為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二戰時學校受空襲嚴重破壞,1947年與金文泰中學共用位於堅尼地道同一校舍。

 
政府撥地於1950年在高士威道落成的皇仁書院,屬現代主義建築,曾於60年代和90年代擴建,但仍然維持兩層高的校舍,與早期的風格無大分別。

在學校開放日放置了該校校友會按當年荷李活道舊校舍圖則,以175的比例製造的一個校舍復原模型,及現時校舍的模型。
 
 
學校地下的平面圖。正門入口右方是學校禮堂。這安排在很多香港的學校設計是少見(取自皇仁書院網頁)。


在皇仁書院禮堂外,國學大師饒宗頤為該校一百五十周年校慶所提的「皇者仁風」四字牌匾。

 
禮堂正中央上方是學校校徽。

禮堂兩側是紀錄歷年校長及優異學生的木製名錄。整個禮堂佈局像港大的陸佑堂的禮堂,富英殖民地色彩。


 
校園現時有兩個草地及兩個籃球場,空間感較一般學校大。



校園內靠近銅鑼灣運動場一方,卻有一座明顯與別不同的紅磚單層建築,估計建於二十世紀初,已被古諮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它本是皇后運動場的更衣室和休息室,屬工藝美術運動風格,但屋頂採用廡殿頂,正脊之外還有四條垂脊,鋪上中式瓦片,室內天花則有西式的桁架拱支撐,是殖民地常見的中西結合模式。現用作學校的第十二旅童軍活動室。

 
地面留有昔日的格仔地磚。


 
由紅磚切成的門及窗戶,別有一番味道。


 
紅磚屋內的陳設。

 
孫中山於1884年入讀皇仁前身的中央書院,兩年後離校時為二十歲。學校草坪樹立一座孫中山銅像,由霍英東基金會捐贈,廣東省美術學院雕塑家段起來鑄造,2007年豎立。該銅像顯示孫中山在港讀書時穿上長衫馬褂、戴帽留辮和手挽書本的形態。


皇仁書院所在地過去是皇后運動場(Queens Recreation Ground)的一部分,該運動場於1898年建成,供駐港英軍活動和操練。日佔期間,位於中環鴨巴甸街的皇仁書院受空襲損毀,戰後臨時在堅尼地道26號上課,政府遂撥出皇后運動場部分臨海土地興建新校,19505月由港督葛量洪奠基,同年9月落成。

皇仁舊生會是本港少數擁有本身會所的舊生會。舊生會建築毗連皇仁書院,與學校融為一體,為校友提供一處理想的會面場地,供各類社交及飲宴之用。席上賓客需有舊生會會員陪同,否則舊生會或餐廳承辦商有權請有關人士離開會所。一樓是由校友霍英東博士捐款設立的圖書館。會所亦有一個健身室羽毛球場供會員租用。

位於銅鑼灣道的皇仁舊生會外貌。


學校外圍在高士威道的左右兩方分別有一尊從毀於戰火的昔日校舍搬至現址的大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