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蜆殼街和油街


蜆殼街(Shell Street)位於北角/炮台山,呈 “L” 型,一端連接英皇道,另一端連接木星街,是一處近年開了不少食肆的街道。而近在咫尺的油街 (Oil Street) 由維港岸邊經京華道、宏安道、電氣道再連接英皇道。油街旁邊是政府的舊物料供應處總部及倉庫。兩者都是有關連的道路而且與蜆殼石油在北角設有油庫有關。蜆殼在香港曾開設了不少油庫。


從英皇道望向蜆殼街。(2011年拍攝)



從蜆殼街望向遠處的英皇道。(2011年拍攝)

從蜆殼街望向木星街交界。(2011年拍攝)
1907年組成荷蘭皇家蜆殼集團前,蜆殼運輸貿易公司及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已在華南地區經營業務,雙方互相競爭。其中蜆殼運輸貿易公司早於1891年已開始從事出口往中國的業務,而荷蘭皇家石油公司亦於1894年踏足中國市場。至於香港方面,蜆殼的本地代理在當時靠近中國邊境的深水埗開設了油庫,而荷蘭皇家石油公司位於北角的油庫亦於1897年建成。

 

早於上世紀初,兩家公司已了解到合作開拓遠東石油市場的好處,雙方遂於1903年合資開設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在1907年合併前後,集團的業務大部分均透過代理商進行。直至1913年,由於石油產品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集團分別成立了兩家附屬公司──亞細亞火油(華南)有限公司及亞細亞(華北)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有關地區的業務。亞細亞火油(華南)有限公司還在中環設立了辦事處,成為公司華南以及菲律賓的地區總部。該等公司即為目前中港兩地蜆殼公司的前身。

 

1941年,亞細亞火油(華南)有限公司是當時香港第二大的企業,發行資本超過1.5億,僅稍遜於香港匯豐銀行。然而,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徵用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和香港的所有財產,迫使蜆殼停止了商業活動。
 
蜆殼在香港的主要油庫因戰亂而受到嚴重毀壞,因此在觀塘興建了一座全新的儲油庫,該油庫於1947年落成。之後中國因開始文化大革命而不再開放市場,香港在這時期成了蜆殼的業務重心。當時香港的經濟出現轉型,新工業的興起刺激了航運業務,並帶動社區的能源需求,如交通工具、照明和供暖等。1950年代,香港的石油用量在十年間增加了三倍,蜆殼是主要的油品供應商。




上世紀60年代的北角海岸。右邊沒有大廈的地方是油庫。再右邊是北角發電廠。右上方一支柱狀建築應該是大坑道的虎豹別墅
 

1960年代起,工商業成為香港最大的石油產品用戶,包括蜆殼率先引入的液化石油氣。最初,液化石油氣以罐裝形式供應給顧客,後來蜆殼再次領先興建中央儲氣缸,並為香港的用戶鋪設了輸氣管道。

 

60年代末,蜆殼有機會恢復部分中國大陸海輪燃油和潤滑油的銷售業務。及至1970年,蜆殼公司設於鴨脷洲的另一油庫宣告落成,位於大角咀和北角的兩所舊油庫則相繼於1980年及1981年停用。不過,每當提及或途經蜆殼街和油街,仍會教人想起兩所油庫昔日的光輝歲月。

 

隨著蜆殼業務取得幾項重要進展,蜆殼決定於青衣興建一座新油庫,以取代觀塘和鴨脷洲油庫,並於1991年投入使用。青衣油庫是世界最先進的燃料儲存和運送設施之一,高度注重安全、保安及環保。今時今日,青衣油庫於滿足香港市場對石油及化工產品的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蜆殼香港網頁)

 


從英皇道交界望向油街。(2011年拍攝)

舊政府物料供應處倉庫外的油街。(2011年拍攝)

講起油街就不得不提前物料供應處倉庫地皮。香港皇家遊艇會歷史悠久。香港皇家遊艇會前身為遊艇會,成立於1869年。1891年遊艇會與香港科林斯帆船會合併,兩年後獲「皇家」稱號。1905 年香港皇家遊艇會與香港船會合併,致力在香港推廣划艇和帆船活動,並遷至北角新址設立總部和會所。建築物在1908年落成,包括主樓及兩座附屬建築,由港督盧押主持開幕。建築物地下為兩間划艇房及建身室,一樓為走廊及其他會所設施。初期會員多為地位顯赫人士,包括數位定例局議員。其後東區進行填海,原本座落海旁的遊艇會亦需遷址,遂於1938年在奇力島設立新會所。奇力島原為軍火庫。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成為政府貨倉及職員宿舍。1969年更將地下改為3間宿舍,密封一樓向海的走廊及加設樓梯。後來連同填海土地更成為物料供應處貨倉,加建建築物。物料供應處貨倉搬遷後,曾臨時用作文物倉庫,直至2006年倉庫遷往屏山。舊會所已經在1995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建築物是早期歐洲人士成立的運動會所,反映出20世紀初西人在香港日漸增加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它是北角仍然存在的體育建築物,亦是北角1930年代填海前唯一仍在海岸線旁存在的建築物。它是遊艇會第一座永久建築物,是該會發展的里程碑。建築物反映出受本土影響而使用本土物料,在殖民地地區是常見的。例如它的屋頂是用中國瓦片。它是工藝美術運動時期(Art and Craft Movement)的建築物。

 

油街地皮(油街地王)發展規劃,在1997年之後已經給鎖定為香港政治化議題。香港政府原意發展郵輪碼頭,並出售地皮建大型商場。不過,民間利益團體積極爭取,要求地皮作非商業用途。鬥力十年未有結果。油街政府物料供應處倉庫於1999年至2000年曾出租予本地藝術團體,成為「油街藝術村」;關閉後租戶大多遷往牛棚藝術村。政府加快推地,2011年第三季主動推出的多幅地皮亦逐步部署登場,當中最為矚目的北角油街地王,715推出招標,由於發展規模大,集住宅、酒店及寫字樓,不少大財團表示興趣濃,料將掀一場爭奪戰,地價介乎六十八億至九十億七千萬元,呎價逾九千至一萬二千元水平。

 

油街都有鬧鬼事件,原因相信是從前「大酒店」真正的永別亭,就建於物料供應處旁。當年在北角的殯儀館完成出殯儀式的遺體,會運來油街的停屍間暫存,部分會經水路運往紅磡,再轉乘火車前往和合石墳場安葬。釣魚發燒友彭健新說:「我曾在油街對出的海岸垂釣,釣得一條巨型油錐,其後把它放在網裏。離開海面三小時後,我從網上拿起牠時,仍可被牠咬傷腳趾至出血,牠的生命力真夠頑強,而這種魚,大多不受釣魚人士歡迎,並列為邪物。」據健仔分析,他垂釣的地方,後面正是停屍間,不知會否是這個原因,引來了不少愛食腐屍的油錐?但這裏的停屍間已荒廢多時,再沒有死屍了,油錐何不游離,到別處覓食?

 

在油街一帶工作了三十多年的黎先生,也見證這個永別亭的存在。「停屍間響好多好多年前已經停用,其後成為藝術公社,大約在四年前完全荒廢。從前這條街,經常有靈車出入,吹『D打』,把棺材運入停屍房,在我窗戶看過去,便可看見一副副的棺材。」棺材,黎先生雖然見得多,但靈異怪事,卻從未在他身上發生過,甚至也沒有聽聞過。

 

在這供應處對開的一座較新穎的商業大廈亦常有鬧鬼傳聞,上演一幕斷頭人三更之困電梯驚聞。
事件大約發生在數年前,曾在該大廈工作的王先生說出一個嚇人的經歷:「從前我在該大廈上班,但經常需要加班,至深夜才離去,一天和保安員小彭閒談之間,他說出一個猶有餘悸的鬼古來。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時許,準備下班的小彭,突然收到保安主管的全體召集,需馬上回到控制中心。」

 

在控制中心內,有十四個閉路電視,其中一個電視影到有人在玩升降機,不上不下的停留在某層。王先生說:「小彭在熒幕內看到一個女人及一個小孩,由於鏡頭是由上影下去,所以看不清楚小朋友是男還是女,但兩人是毫無表情,觀察了十多分鐘,都全無動作,如木頭公仔般站立。最難以置信的是,他們的頸部有如被劈斷似的,所轉的角度不是常人做得到的。」保安主管被熒幕上的畫面嚇了一跳,便馬上聚集眾人,來看看是否自己眼花。

 

當差不多到該升降機門前時,小彭卻收到控制室的報告,熒幕畫面突然漆黑一片,甚麼也看不見:「他便停了下來,約過了數秒,對講機再次傳他信息,升降機裏面的兩人已消失了。」小彭走出升降機,四看該樓層。全層的人已走,廁格及梯間也沒有人,在短短一分鐘時間內,人是沒可能無聲無息的離開得這麼快,他們絕不是人。

 

大廈管理處沒有把異事公開,只是警告一些替更保安員,勿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亂走亂碰。事後,三更升降機之困電梯怪現象偶會發生在不同的升降機內發生,演員也不同,最後都是畫面漆黑一片後,怪客就突然消失。

 

王先生亦表示曾有一次在大廈停車場,把一個掉在地上的旅行袋交到失物中心。打開發現全是溪錢。過了一段時間,失物仍是無人認領。 (資料來原:網頁-香港討論區的鬼故事。)

 

又有一宗:「呢度真係幾邪!雖然停屍間搬走冲幾十年,就算改做物料供應處時,間中夜晚都有刋怪聲傳出。空置之後更加厲害,有一次夜晚我効屋企窗口望過去,見到幾團火光効入面座大廈飄飄去,又唔似係燈光,況且處已經停電好耐啦!我即刻拉埋窗簾,唔敢再望。」住在附近數十年的林先生說來猶有餘悸。
據附近一間酒店的員工說,曾經有些客人問她,在深夜時分,怎會有那麼多人聚集在那幢殘舊建築物的空地上,莫非他們喜歡天未光就做早操?她聽後也大感驚奇,因為客人所形容的那幢殘舊建築物,正是空置數年兼重門深鎖的前物料供應處!為免令客人受驚,她惟有訛稱那况是附近居民晨運好去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