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透過歷史古蹟活化計劃,將中區三項法定古蹟—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交予香港賽馬會活化,成為一所古蹟及藝術館,稱為「大館」。香港賽馬會致力為香港帶來豐富精彩的歷史文物及藝術體驗,培養公眾對當代藝術、表演藝術和社區歷史的認識和欣賞。目標是將大館成為充滿啟發性、激發想像力及輕鬆愉快的地方。 現在已經開放讓大眾參觀及參與內裡的節目。以前曾參加中西區區議會及懲教署的開放展覽,今次可算是重遊故地。
要進入大館,必須在網上登記以取得入場證。如果參加導賞團更要另外登記,而且每日數量有限。在中區半山行人天橋新加入一個天橋入口。雖然天橋空間限制沒有擺設排隊欄杆,但想早入場還是奉勸你自動自覺排隊。
首先看見的是警署操場及兩旁的警署建築物。警署操場後來變成警署停車場。紅白相間的是建於1919年的警署總部大樓。
木窗框也盡量保留下來。如你有記憶,警署仍運作時的木窗框是鬆上藍色。
三樓有餐廳及商店。
最底一層至9月2日伙拍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正舉行「大館一百面」展覽,」,讓觀眾從一百位被訪者的故事當中,了解到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以及中環街坊或過客對這裡的印象。這些被訪者,除了有前警務人員、前懲教署職員、釋囚、老店店主及中區街坊外,還有攝影師、記者、建築師、歷史學家、導演等等,希望以不同的角度,娓娓道來大館和中環的故事。
二樓原印度錫克教警察的祈禱室改建成中區茶餐廳格局,引起大家的舊回憶,可不是真的營業。
昔日警署內顯示警察特色的陳設已經不再存在,亦看不到昔日警署內的辦公室佈局。大家未必感受到警署的「皇氣」、運作與莊嚴。
營房大樓由1862至1864年落成。它原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1906年,建築物被加建一層。
內裡用作餐廳、售賣紀念品、精品及食物的高店。有些商店仍在佈置中。
1925年,另一所兩層高的軍械倉庫於西北端建成。
內裡用作餐廳、售賣紀念品、精品及食物的高店。有些商店仍在佈置中。
1925年,另一所兩層高的軍械倉庫於西北端建成。
營房大樓保留了一些昔日作為警察宿舍的告示。
營房大樓的樓梯。
營房大樓的一角曾是報案室。現在已改為餐廳。
營房大樓中央開了一條新樓梯,穿過大樓內部,再貫通域多利監獄的A倉和B倉,通往舊監獄操場。
離別之閘。
部份舊域多利監獄樓房開放,簡介域多利鐡窗生涯,配以監獄投射動態的主題剪影。
這房間雖沒有介紹,我估計是手術室/解剖室、甚至是產房。
活化工作保留了不少囚室間格,但因空間有限,現時未有用途。原因是早年監倉受到英國在1840年代推行單獨囚禁的影響,囚倉設計以小型獨立囚室為主。
不少由紅磚砌成的監倉在修復時鬆上白色。
昔日通往監獄的車路及大閘。活化時將最後使用的藍色改為鬆上據悉是最原始的綠色。
另一座大樓F倉牆上以中英文在上面寫了「硬石」、「漂浮著」、「於層層軟土之中」、「這裡&那裡」。翻查網上資料,據說當中蘊含了傳承活化的意思。相信大家未必明白。
F倉入口介紹「入冊」程序。有看早年無記電視劇,相信不會忘記打手字模、拍照及換犯人衫的影像。政府早年曾表示拆去二戰後才興建的F倉,受到公眾迥響。最終馬會保留F倉,只拆去旁邊的總務室,建了今天的賽馬會藝方。
了解完「入冊」程序,內裡的展廳正舉行「中區警署建築群風采再現 – 一次服務社群與活化古蹟的旅程」,展覽不但記錄了中區警署建築群的豐厚歷史,亦展示這瑰寶於二十一世紀的演變。F倉入口介紹「入冊」程序。有看早年無記電視劇,相信不會忘記打手字模、拍照及換犯人衫的影像。政府早年曾表示拆去二戰後才興建的F倉,受到公眾迥響。最終馬會保留F倉,只拆去旁邊的總務室,建了今天的賽馬會藝方。
為了活化修繕,不能修復的地磚及瓦片亦有需要復製。整個「大館」項目由計劃、復修至活化,香港賽馬會於各階段均與政府及社區緊密合作,加以創新,延續建築群的風采。
馬會130年紀念的雕塑。
忙裡偷閒其實沒想像中困難,在監獄操場 / 洗衣場石階,逢星期一及星期三下午12:45開始,暫且忘卻喧鬧紛擾,在午間棟篤笑和街頭表演中化解鬱悶,或在迷你音樂會中放鬆療癒。放下日常束縛,大可盡情投入與表演者互動,在好玩生動的演出中,提升人文素養,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大家不訪輕鬆地坐在弄級上欣賞。
洗衣場石階之上一座富現代感建築物是賽馬會藝方。
內裡的大館當代美術館正舉行《六種練習:蘇詠寶個展》。作者出生於傳統中醫世家,從而在展覽作品包含中藥材料,藝術家以無限遐想運用這種媒介。作品呈現了中醫傳統哲學中微觀與宏觀的關聯,同時在另一個層面上,反映了她當代的藝術創作方式,將日常生活用品納入藝術創作。
賽馬會藝方梯級的獨特設計,同時亦是一件藝術品。
由監獄區可通往舊中央裁判司署。現時未有開放。
經典的舊中央裁判司署白色皇古皇冠入口英文浮雕。
已婚督察宿舍仍然圍封,未知用途。
還有不少日夜節目,可瀏覽大館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