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時的70年代未80年代初仍可見公園全是綠色的長椅,中間沒有任何扶手,大家可以躺在長椅上觀天及曬太陽。
不知從何開始,公園裏的長椅子,總加上扶手分成幾份,目的是阻礙露宿者躺下,也同時限制了市民坐的方式。一張椅子就只能坐三、四個人。
到今天,更會找到只有兩個甚至是一個座位的椅子。
隨著社會物資充裕,市民要求提高,椅子不單只在公園出現,亦在狹小土地的休憩處及行人路旁出現。物料亦由木材,加入金屬及塑膠物料。
而且,不少椅亦加上上蓋,由早期以木條/鐵通及空隙組成,沒有遮風擋雨實效的上蓋;或者是遮了太陽,卻在雨天擋不了風雨的上蓋(或者是相反的結果);甚至是設計出了問題而浪費公帑的上蓋,既不能遮太陽,亦不能擋雨。
最近,九巴巴士站亦出現金屬的長椅。有人認為一些長椅放置的位置欠理想。你又有沒有留意這些長椅在巴士站出現呢?
看來縱使有天馬行空的設計也無可避免要講求實用。
不知從何開始,公園裏的長椅子,總加上扶手分成幾份,目的是阻礙露宿者躺下,也同時限制了市民坐的方式。一張椅子就只能坐三、四個人。
到今天,更會找到只有兩個甚至是一個座位的椅子。
而且,不少椅亦加上上蓋,由早期以木條/鐵通及空隙組成,沒有遮風擋雨實效的上蓋;或者是遮了太陽,卻在雨天擋不了風雨的上蓋(或者是相反的結果);甚至是設計出了問題而浪費公帑的上蓋,既不能遮太陽,亦不能擋雨。
偶然康文署會為公園翻新而創造出一反傳統的設計;座椅亦不是傳統的長椅或下棋的單人座椅。2012年,康文署為公園進行全面翻新,包括更換所有告示牌及改建部份設施。同年9月落成後以「城中流意」為主題,並開放了更多綠草地,方便市民在草坪上進行各式活動。園中亦添置三組創意傢具,分別名為「園中居」、「城中氈」和「消愁瀑布」。
創新設計有時變成好看不好用。2015年8月23日東方日報報導香港一些公共坐椅的設計不能讓人舒服坐下。例如:香港仔海濱公園的「舢舨櫈」採U型設計,打對面坐會「腳頂腳」,疏窿上蓋更未能做到遮光擋雨之用。
創新設計有時變成好看不好用。2015年8月23日東方日報報導香港一些公共坐椅的設計不能讓人舒服坐下。例如:香港仔海濱公園的「舢舨櫈」採U型設計,打對面坐會「腳頂腳」,疏窿上蓋更未能做到遮光擋雨之用。
最近,九巴巴士站亦出現金屬的長椅。有人認為一些長椅放置的位置欠理想。你又有沒有留意這些長椅在巴士站出現呢?
在2017年康文署推出「城市藝裳計劃:樂坐其中」公共藝術項目,由康文署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由4個策展人協助20組藝術家在全港18區共20個公園、海濱長廊、休憩用地及遊樂場,按周邊環境和社區特色度身設計20組城市家具。
總有缺點設計。
計劃為期三年。三年後又如何呢?
總有缺點設計。
計劃為期三年。三年後又如何呢?
休憩處往往建在城市的夾縫或是遠離民居的位置,令座椅經常空置。反之商場及一些公共運輸設施由於空間限制及實際管理上的考慮,公眾長椅的數量甚少。這也難怪場地管理者有這考慮,因為需要使用座椅者往往是附近居住而不希望花錢開空調的長者、偶爾沒有家務的家傭或是希望休息而不一定會在商場消費/使用公共運輸設施的一群人,例如地盤工人,放學時段的學生。一個經典的景象是西鐵沿線車站大堂,由於不設座椅,長者及有需要乘涼休息者便會坐在公眾地方的不台邊沿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