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沙田沙角邨、愉城苑及沙角街


沙角邨位於沙田城門河東岸沙田圍的填海地上,是房屋委員會管理的公共屋邨,於1980年落成入伙,共有7座大廈,其「長型連座」設計是比較罕有的。

英國皇家屬地馬恩島發行邱吉爾死忌50周年郵票

今年是英國政界偉人邱吉爾死忌50周年。一些英國皇家屬的郵政機構在今年亦發行紀念郵品。

英國皇家屬地馬恩島(Ise of Man)201512日發行了一套8枚的紀念郵票。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沙田乙明邨




沙田乙明邨在1981 / 82落成,位於乙明邨街3號,11號及17號,由房屋協會管理。該處為沙田圍對出的填海地。住宅大廈共3座,各設高座(32層)及低座(8層),單位共3738個。大廈名為明耀、明信及明恩樓。屋邨由王歐陽建築師有限公司設計。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沙田作壆坑新村


沙田興建中的水泉澳邨有一條作壆坑新村(Tsok Pok Hang San Tsuen),全村的村屋以方格型式整齊排列,外表是典型的「新界西班牙式村屋」設計,為一條搬遷重置村。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沙田水泉澳邨

從沙田沙角、乙明和博康三個公共屋邨望向山上,可以看見聳立著數座興建中的公屋/居屋,這就是以山名而命名的水泉澳邨。



沙田灰窰下新村及窰圍街

灰窰下新村位於沙田窰圍路、沙田圍村背後鈄坡上。那麼舊村呢?已經因發展沙田拆毀了。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沙田圍村及沙田圍路












在沙田沙角邨對面是沙田圍村 (Sha Tin Wai Village),不過已不見任何圍牆護村。清朝順治初年(約公元1644年前後)當時有三姓人士,分別為謝、李及曾姓由內地南移,至「瀝源」後,各自擇地而居,曾姓定居「新塘」,而謝、李二姓則建村於「沙田」。

及後,李氏再遷「牛皮沙」發展,致使該村成為單姓的「謝屋」村。謝氏祖源江西省,後遷至廣東省興寧縣,至清初移居現址,自「沙田」建村至今已歷十三代,前後共計三百三十多年。因該村面對沙田海,且昔日時有海盜出沒,故於村之四週建圍防賊,故該村名為「沙田圍」。

隨著人口繁衍,謝氏後人再分支到「圓洲角」建立「謝屋」,以及分支往「灰窰下」。嗣後,先後有姓鄭、羅及黃等客籍人士搬至該村定居,但為數極少,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空間乃不夠用,加上海盜作亂之時已過,因此,用來防禦盜賊的圍牆,終因該村發展所需而被拆毀了。村民向以務農及從事捕魚為主要經濟活動,亦有養豬及家禽以作自用的。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沙田小瀝源

沙田「小瀝源」 (Siu Lek Yuen) 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最早定居於該村的為蔡姓人家,蔡氏原居深圳蔡屋圍,約在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遷往該村,為本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約有四百餘年歷史。該村為一雜姓村落,共五姓,除有廿三世的蔡氏外,還有後期搬至的吳及楊姓人家,最後才來定居的還有鄒、黃二姓,可能是雜姓的關係,人口比鄰近村落的要多,漸漸形成為較大的村落。

該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上下流過,所以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但該區前稱「瀝源洞」,而「洞」所指之範圍較廣較大,而「村」之定義較為細小,是故以「小瀝源」作為該村之名。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沙田吳園


























吳園 (Ng Yuen) 位於沙田大涌橋路21號,是昔日商人吳子美 (1881-1939) 1920 年代興建,由鋼筋混凝土和花崗石等物料建成,大宅樓高兩層,正面門廊以古典柱式作裝飾,屋頂有三角形簷牆,刻著吳園二字。吳園於日治時期 (1941-1945) 被日軍佔用,戰後仍作出租住宅用途,1970年代開始空置,吳園於 2010 24日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喜萬年酒樓



































香港舊式的酒樓已經買少見少,位於灣仔的喜萬年酒樓便是仍然可以留下來的其中之一。他原本是一間酒樓夜總會,當然是指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歌手唱歌的酒樓,不是甚麼「大富豪」night club。兒時香港有數間酒樓夜總會,有幸可以隨親友去過飲茶的有「海城」、「海洋皇宮」和「喜萬年」,前兩間已經不復存在,見證社會的變遷。

沙田的牛皮沙村及牛皮沙街


牛皮沙村位於沙田小瀝源,是一條古村,分為李族及廖族人士。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沙田的插桅杆村和插桅杆街

香港有不少村落或地方名稱以附近的地理環境命名。而道路名稱則取用沿路所經過的村落名稱。

沙田的插桅杆村所謂「插桅杆」,是形容其近海處船隻停泊很多,檣帆林立。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沙田九約

在沙田牛皮沙新村1號有一座「瀝源約聯合村公所」,從中表現出沙田鄉村的組成分成「九約」。九約是:1) 大圍約;2) 田心約;3) 徑口約;4) 隔田約;5) 排頭約;6) 火炭約;7) 沙田頭;8)沙田圍;及9)小瀝源。

沙田圓洲角王屋

「圓洲角」上只有「王屋」及「謝屋」兩條客籍村。相傳一對王姓夫婦昔日由山廣東省興寧縣南來定居,在圓洲角建屋立村,是為「王屋」,世代居此,雖有二百年左右,但繁衍無多,至今亦不外三數十人。十九世紀時,由於「圓洲角」地處要樞,故成為內地人士往來必經之驛站之一,旅店亦因而在此處出現。至於「謝屋」則是由「沙田圍」分支至此,已有約一百三十五年歷史,但村民在近年已不斷遷回「沙田圍」築新居了。

隨著沙田海不斷填土以發展沙田新市鎮,王屋村很多古老建築已荒廢及拆卸。現時剩下來的只有這間古屋,成為圓洲角歷史的標記。政府在該處建成王屋公園。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威爾斯親王醫院

威爾斯親王醫院(Prince of Wales Hospital)是一所位於沙田圓洲角提供第三層醫護服務的大型公立急症全科醫院,亦是香港兩所教學醫院之一,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學醫院。醫院於於70年代規劃,1984年由英國皇儲查理斯王子揭幕啟用。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沙田消失了的「圓洲」名字

政府在1973年推行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區內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少地點都會因為拆村、修路、填海而消失。


在沙田第一城內有一座「圓洲」(Yuen Chau)的中電變電站,見證了沙田開山填海的新市鎮發展。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香港現時沒有由教會營辦的大學,不過中文大學因著其中一間書院是崇基學院,成為一所有基督教教會參與營運的大學。鑑於1950年代初期香港社會對中文高等教育之需要,崇基學院於1951年由香港基督教教會代表所創辦,並於1955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註冊成立。學院創辦之初,借用聖約翰座堂及聖保羅男女中學上課。其後租賃堅道房舍及下亞厘畢道之聖公會霍約瑟紀念堂為校址。

香港政府在新界馬料水撥贈土地一段,面積共計10英畝,並於其增建「馬料水」火車站(現名為大學站),崇基學院於1956年遷至新界馬料水村永久校址。學院更購買鄰近土地,作為運動場及新增校舍之用。1957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組成中文專上學生協會,推動成立一所「中文大學」。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崇基遂成為三成員學院之一。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中文大學校史/檔案館

沿大埔公路大埔滘再向沙田走,便會到達馬料水段,亦即中文大學所在地。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於1963年。學校採取書院制,書院制是中大特色,先在創校時將私立的新亞書院、聯合書院組成大學,後來隨著熱心人士的捐款,相繼成立逸夫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

近年不少有數十年歷史的中、小學紛紛在校內成立校史室,以保存一些學校檔案文物。有悠久歷史的中大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亦已經在校內分別成立校史/檔案館。


新亞校史館設於新亞書院誠明館地下,以文字、圖片及珍貴文物展示新亞書院不同時期的發展歷程。校史館於20131216日起正式開放,免費參觀。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舊香港影片

因著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過去英國曾拍了不少短片宣傳,同時這是了解香港歷史的好材料。英國公司 British PATHÉ 就有不少影片放上Youtube




上面是在香港的印度英軍在馬路上步操,能看出是在那條街嗎?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大埔瞭望台

香港以lookout 瞭望台為地名的地方不多,香港有渣甸山(Jardine’s Lookout),新界有大埔滘的街道瞭望里(Lookout Link)。它的命名來自瞭望里11號的建築物大埔瞭望台(Tai Po Lookout)。現時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大埔松仔園與怒水橋洪流肇禍記

大埔公路大埔滘段十四咪半附近是松仔園。它的名字原來據網上維基陌科表示早於1920年代在這裏進行植樹,主要為馬尾松,所以稱為松仔園。松仔園鄰近九廣鐵路大埔滘站及大埔公路 ,交通方便,而且兩邊山峰綠樹成蔭,中央連綿數公里長的河溪水澗,當年闊約15米,可供行山漫步、野餐、游泳等活動,成為早年郊遊的熱門地點。該處早年又稱猛鬼橋,據香港大公報194967日第4版的一宗交通事故所載,當時該處已被稱為猛鬼橋,但何時有此稱號則無法考究。

松仔園附近是大埔滘。在大埔公路的大埔滘花園的草坪上,發現一塊「怒水橋洪流肇禍記」石碑,記載了1955年一次山洪暴發的悲劇。

大埔滘花園。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第49屆工展會

工展會已經成了香港和內地自由行人士的冬日購物節,同時亦為農曆新年的辦年貨打開序幕。201511日的元旦由於是假期,未到中午12時已經人頭湧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