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坊街 (Public Square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油麻地的東西走向街道,由渡船街天橋向東伸展至京士柏山邊的石壁道,中間與澄平街、新填地街、上海街、廟街、鴉打街及彌敦道交匯。
從石壁道向西直望眾坊街。
眾坊街80號油麻地街坊會學校,位置反而在石壁道。
眾坊街一個地標-美都餐室。
眾坊街與上海街交界的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
駿發花園。
由澄平街交界望向東望向眾坊街。
眾坊街名稱裡的眾坊是指油麻地天后廟前的一個廣場,又稱為榕樹頭。以前入夜後會有江湖賣藝者在榕樹頭聚集,占卦算命、演唱歌曲、說書講故,是附近居民閒暇時休憩娛樂的地方,目前已改建為油麻地休憩公園。
昔日在油麻地天后廟的小販。
油麻地天后廟於1865年由當地的水上居民所建,原為油麻地海邊的一座小廟宇,當時位置約於今日的北海街一帶。1870年,油麻地居民組成油麻地五約,重修該天后廟,成為當地的宗教中心及最繁盛的地方。當時天后廟前的土地是漁民曬船上麻纜的地方,而不少經營補漁船的桐油及麻纜商店在那裡開設,成為「油蔴地(油麻地)」這個地名的起源。惟1874年甲戌風災,原廟被摧毀。當地居民遂於翌年籌募經費重建,1876年選取現址開始動工,1890年始告全面落成。而於1887年,天后廟以南及以北的街道被政府命名為「廟南街」和「廟北街」,其後合併為廟街,也是「廟街」這個街名的起源。
昔日天后廟前廣場成為油麻地社區中心休憩花園。
油麻地天后廟。
油麻地天后廟門門外的麒麟,左右形態不同。
「天后廟」只是一個統稱,它包括福德祠。今天已成為觀音古廟,供奉觀音娘娘。
「天后廟」另一位置成為城隍廟。
「天后廟」的觀音樓社壇。
「天后廟」的昔日書院。不少大廟宇也會為附近兒童提供義學。
「天后廟」有一塊1972年東華三院董事局植樹紀念碑。
1916年,油麻地天后廟再被修葺,同時其部份事務開始被廣華醫院接手管理,以補貼醫院經費。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正式將油麻地天后廟移交廣華醫院。1931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正式統一為東華三院,並連同鄰近的油麻地福德祠由東華三院接管。油麻地天后廟於1969年至1972年重修,並與鄰近的油麻地城隍廟、油麻地社壇及油麻地書院合併運作及管理。
香港政府於1887年興建這條街道時,便根據這個廣場將之名為 Public Square Street ,取其公眾廣場之意,但是中文名稱卻誤譯為公眾四方街。1970年代,改為眾坊街,取其公眾聚集場所之意。
除榕樹頭及天后廟外,眾坊街上還有歷史悠久的油麻地警署、廟街夜市及玉器市場,極具特色。眾坊街西端與渡船街交接處乃昔日油麻地碼頭的舊址,該碼頭過去提供來往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渡輪服務,後來佐敦(本名官涌)的佐敦道碼頭於1933年落成後,便取代了油麻地碼頭。現在之渡船街Ferry Street以前就是海邊,因油麻地輪渡而得名。
油麻地小輪於1923年取得往中環至油麻地的航線專營權,並於1924年1月1日開始正式提供服務,油麻地碼頭於同日啟用。油麻地碼頭是一座簡單的建築,供單層客輪上落客。1930年代,油麻地小輪打算引入雙層渡輪並兼營汽車渡輪服務,便選取其南面的佐敦道興建新碼頭,以取代油麻地碼頭。1933年3月6日,全新的佐敦道碼頭啟用,油麻地碼頭遂於同日起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