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公園又並非一文不值。先介紹一下公園。公園位於馬鞍山市中心鞍駿街12號,佔地約5.5公頃,登臨吐露港海濱,遠眺八仙嶺群峰。公園內的設施包括介紹馬鞍山採礦歷史的展覽場、迷宮式設計的花園、設計新穎的兒童遊樂場、鍛鍊身體的健身緩跑徑,還有卵石徑及適合長者使用的健身器材等。
公園最熱熱鬧的位置要算是兒童遊樂場。
附近的草地小山丘,大家也可以踏進去。據悉康文署早已容許市民踏入公園草地休憩。
迷宮式設計的花園遠不及兒童遊樂場吸引。
公園也建有卵石徑。是否經常使用對身體有益真是不得而知。
介紹昔日馬鞍山採礦歷史的露天展覽場只有細小的指示牌指示位於,以香港人的習性未切必留意而知到他的存在。其次它的正面及背面入口並沒有任何裝飾品、文字或圖像讓路過的人知道它有採礦歷史介紹。
近正門左邊入口有一座展示採礦工人的浮雕式的藝術品,位置並不顯眼,而且放置於草地內。可能如此而常被參觀的遊人踐踏,再有可能是草地保養不良,造成殖丕受破壞。
中央部份放置了不少磁石原礦,不過沒有任何介紹,容易令人以為它們只是石頭裝飾。
而圖片及文宇的界紹全集中於香港及馬鞍山的地理、地質及不同種類石的形成,只有少許介紹礦場橫切面。沒有觸及馬鞍山採礦歷史、發展,甚至昔日工人的生活。反而山上原址現由信義會透過活化昔日教堂而介紹的採礦歷史再配合導賞團,更生動有趣及更全面展示昔日的面貌。
再不能接受的是在展覽場放置數件似是採礦機械的部件。其實只有採礦機械寥寥數字的金屬片裝飾。談不上有心作展品研究及介紹。我看過後只會認為是為垃圾找墳場安置。
政府一向對歷史文物及建築的保育及推廣教育毫不重視。近年才因社會的關注才有較多行動,但往往留於表面,小做小錯,沒有用心從公眾或研究歷史人士的角度出發行事,實為可惜。單是公眾設施範圍內有一定歷史的建築或文物在場地常常沒有任何介紹,市民可能無從知悉自己社區的歷史發展。
反正錢是要花,為何當日不更細心籌劃如何有效介紹馬鞍山採礦歷史呢。
公園外是沿馬鞍山海旁伸延的海濱公園。但海濱公園與馬鞍山公園各有名稱,又是各自設計,獨立管理。如果視為一體的發展,相信在各項配套、設計及協調可能會更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