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大埔富善街看太和設市120年


從前大埔區有兩個墟市,舊墟位於大埔汀角路天后廟附近,今天有一條舊墟直街。另一個「新墟」就是太和市。不經不覺,今年是太和市成立120年,據知在71日大埔鄉事委員會有巡遊等慶祝活動。大埔七約鄉公所已向大埔區議會申請$540000舉辦「太和市建百貳載,香港回歸拾伍年」之會景巡遊。有時間去看看吧!

今天大埔文武廟對出有一「永佑太和」的拱門,見証了太和市百多年的發展。(2012年拍攝)


大埔舊墟建於於康熙十一年(1672),由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創設,與鄧族族人鄧師孟有關。據新安縣誌載,鄧師孟是明隆慶年間(1567-1572)人,其父被海賊所擄,勒取贖金,鄧師孟無法籌得贖金,便親至賊船,願以身代父,賊答應並釋放其父。師孟在父親離去後,不願為盜匪挾帶,趁無人監視時投海而死。新安知縣邱體乾得知此事,將他的事蹟寫進新安縣誌,以示表彰。到了明萬曆年間,鄧氏族人又在大埔建立了一座孝子祠,以紀念這位鄧族的孝子。隨着孝子祠的建立,鄧族的另一分房亦定居於大埔頭,即今天的大埔頭村,附近是太和村和太和鐵路站。而文族族人亦遷入大埔泰亨。

 

康熙十一年,為了維持孝子祠的香火和管理,鄧氏鄉紳在孝子祠旁建立墟市,所得收入撥作孝子祠的經費,是為大埔舊墟。昔日大埔汀角路前為一片汪洋,不少船隻在此停泊,水上交通非常方便,遠至沙田瀝源及烏溪沙一帶的村民也乘街渡到此買賣,使舊墟的發展日益蓬勃,成為了香港三大墟市之一。為了方便信奉天后的居民,當地人在墟前面海處修建了一座天后廟,時為清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天后廟建立後,成為了當地的宗教和行政中心,不但吸引大量善男信女到此拜祭,也是大埔鄉紳聚會和議事的地方。因此鄧族取得了當區的經濟壟斷地位。

 

到了清光緒時,由於鄧族,人多勢眾,財大氣粗,引起了聚居於附近的其他姓氏族人的不滿。到了清代中葉,太坑村的文氏有意另設一個墟市。據說當時泰亨青磚圍父老文湛泉先生在墟市中購買一條生猛石斑魚,但遭到仗勢者阻止,並且以粗言相向,令他屈氣難消。泰亨文氏,亦乃大族鄉紳,在墟市看中區區一尾石斑,亦被鄧人「橫刀奪愛」,再加上日積月累的恩怨情仇,因而決心另建新墟,遂召集鄉鄰,發起籌建工作。

 

文氏聯合大埔七個非鄧氏村落(包括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及粉嶺約)組成大埔七約,遂聯同七條村落,組成大埔七約鄉公所,攜手另起爐灶,開發「大埔新墟」,免由鄧族專美。但鄧氏的擔心生意受影響,孝子祠難以維持,故大力反對。對此,鄧族向新安縣府以「影響鄧孝子祠祀糧」為由,提出反對。後經連番訴訟,由於當時大埔剛受颶風侵襲,不少地區急待重建,才得以定案。新墟最終獲准動工,卻只能以「太和市」命名,且文氏一族,不得越界在舊墟建舖。

太和市位於「大步墟」對面河,翌年,定名為「太和市」。「太和市」,亦即現時之「大埔墟」,於光緒十八年(1892)農曆七月初八「開墟」,合共廿八間舖位,落成於富善街,逢每月上、中、下旬的三、六、九日定為墟期。墟內另建立一間鄉公所,作為辦事處及宗教中心,並設立公秤制度,使鄉民作公平買賣。所內供奉文武二帝,亦即「文武廟」的前身。



大埔富善街文武廟。



大埔富善街文武廟。



大埔富善街文武廟香火鼎盛。



大埔富善街文武廟的文武二帝像。


大埔富善街文武廟文昌帝寶座。




大埔富善街文武廟關聖帝寶座。




大埔富善街文武廟古銅鐘。



大埔富善街文武廟亦供奉觀音娘娘。

太和市成立後當時鄉民往返林村河兩岸十分不便,居民依靠橫水渡甚至赤腳涉水橫渡林村河。大埔七約為了方便居民及令到「太和市」進一步繁榮,在1896年,七約修建了由太和市至林村河北岸的廣福橋。英國人自租借新界後,於廣福橋側興建一條單程行車橋樑;及至1948年,港府更將行車橋擴建為雙線行車。1984 年,廣福橋改建為公路橋,遂將廣福橋拆卸。



太和市本是一個市集,主要售賣禽畜肉食、蔬菜農具等。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大埔區位於新界東中央,成為行政中心,太和市所在地改為富善街。1913 年,太和市旁的大埔墟火車站落成,舊有的大埔墟日漸衰落,太和市因而得盡地利,店戶日增。因此人們將太和市稱作大埔墟,原有的大埔墟稱為大埔舊墟。新墟的發展一日千里,舊墟則漸趨沒落,今天孝子祠也蕩然無存,舊式村屋也找不到,幸好今天還留下天后廟及地圖上的「大埔舊墟」作為歷史的見證。



太和市今天成為富善街。


富善街。



九十年代初,大埔公路擴展,廣福橋回復為行人橋。並在原址興建一條仿古行人橋。舊有廣福橋的石欄桿、石躉仍然可以在現有廣福橋處看到。










今天新廣福橋不再行車。

1960-70年代仍可行車的廣福橋。

3 則留言:

  1. 一直有追 blog 這篇寫得很好,一直很想寫一篇太和市和大埔頭的故事,去過大埔頭和太和等處看,不過當中的故事看這一篇才知道,一條石班的影響真是大。不明白九鐵當年把大埔墟旁的火車站名命為「太和」,而把太和市鄰近的火車站命為「大埔墟」,可能因為舊車站定位的原固。
    [版主回覆06/24/2012 13:22:28]物換星移, 不少當年的地方名稱,今天已經消失或改變了位置.如: 銅鑼灣, 北角......

    回覆刪除
  2. 巡遊路線:
    大埔運動場表演再出街:
    (i) 新圍仔路西行;

    (ii) 介乎新圍仔路與汀太路之間的一段汀麗路北行線;

    (iii) 介乎大埔太和路與汀太路之間的一段汀角路北行線;

    (iv) 介乎靖遠街與安富道之間的一段廣福道東行;

    (v) 介乎廣福道與懷義街之間的安富道;及

    (vi) 懷義街、崇德街、仁興街、戲院街、瑞安街及普益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