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台北1人4天遊2018(二)


到台北的第二天早上到迪化街Dihua Street逛逛。它初建於清朝咸豐年間(1850年代),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

 


迪化街是位於大稻埕商圈。稻埕是指一個區域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名之。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着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


郭雪湖,1930年的絹本膠彩《南街殷賬》,即台北迪化街。畫中似乎故意表現繁華感覺而不按比例繪畫街上房屋及人物。
 

「迪化」一名,是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投射當時新疆省省會迪化市(今烏魯木齊)所制定的街道名。該街實際包含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南街、中街、中北街(北段、北街)、普願街以及杜厝

每年農曆春節前夕擴展成規模盛大的「台北年貨大街」。無綫電視的新春節目也有介紹。不僅如此,迪化街也同樣維持相同的批發商業功能。
 





 
據統計,2005年的迪化街附近共有100多家的紡織公司、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藥材鋪,年產值則超過30億美金。


迪化街也有數家繡莊。售賣的是與拜神及婚嫁有關的刺繡及用品。



迪化街前半段有一座永樂市場。

地面是街市,二樓及三樓(當日因裝修改至四樓)是永樂布業商場。

而永樂市場8樓及9樓是大稻埕戲苑。它以演出、推廣、保存傳統戲曲為宗旨,九樓劇場辦理各項傳統戲曲如歌仔戲、京劇、南管、北管、客家戲、說唱…等演出。
 


























 
8樓常設展出布袋戲、傀儡戲(西方木偶戲)及皮影戲。但未有介紹其他中國戲曲及其戲服。

 

 
 
 
 
 
 

另有非常設展覽。當期是介紹跳鍾馗。可惜何謂跳鍾馗卻沒有任何介紹。

 


迪化街保留不少舊建築,其中為香港人認出的是屈臣氏大藥房(34號)其上有龍麟伴塔泥塑,現三樓規劃為思劇場使用。
 


 
 

不少其他的舊式建築被保留下來,為迪化街加添一份老街味道。

 
 
 
 
由於有不少遊客前來參觀,少數店舖改作售買書籍、有本土特色的紀念品、本土設計的時裝及飾物。


 
 

其中一座被保存下來的三層建築是迪化207博物館,原是廣和堂藥舖。




在建築中可找到舊香港唐樓的水磨石建築裝飾。

 

 
 
 
 
 
 
 
 
 

是日參觀適逢是以送禮為主題的展覽。由出生、結婚、大壽、節日及喬遷,中國人亦愛送禮。
 

 
三樓展出台灣不同的火柴盒。
 


偶有數家食肆及咖啡店。


 

當天下著毛毛細雨,還是坐下吃碗綜合羹湯(魚蛋和魷魚肉羹)及魚蛋冬粉。
 
這樣就可消磨一個早上。

中午我轉到位於捷運市政府站統一時代百貨的food court 吃午餐。

是日在添好運吃中式點心,味道中規中舉。然後到附近各商場逛逛。




晚上繼續下雨,我轉去捷運忠孝敦化站附近忠孝東路四段216巷8弄12號的的度小月吃晚飯。台北的出品總較香港好吃。担仔麵/米粉及炸蝦卷是必點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