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聖安德烈堂最近舉行名為 "Inspired
The Exhibit" 的展覽,展出古代聖經,展期至4月11日。
展出的聖經由楔形文字、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科普特文、英文和中文,不少更是早期印刷本,足見猶太教及日後發展出來的基督宗教源遠流長兼傳播之廣泛。當然有讀中學中史便知道基督宗教自七世紀開始經絲綢之路進入中國。
楔形文字的泥板。它提供了認識聖經的基礎。
這是一卷來自印度妥拉(Torah),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文物,以希伯來文抄寫在特製的羊皮上。可見猶太人早已到印度經商及生活。妥拉是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共有五卷,包括《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被稱為《摩西五經》。根據西法拉猶太(Sephardi Jews)的傳統,妥拉要抄寫在動物皮上,兩端用棒子捲起,放置在一個垂直的盒子,仿照第一聖殿聖所門口兩旁的巨柱。當猶太人打開卷軸閱讀時,如同走進聖所向神學習。
尖頂的是妥拉的頂蓋。
尖頂的是妥拉的頂蓋。
讀中學世史也知道,在歐洲中世紀時期,知識掌握在少數人包括神職人員手上。當時的書本要用人手抄寫,數量少,未能讓很多人有機會閱讀。直至十五世紀,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研發了活字印刷術,自此可以快速及大量複印文字,減少出錯和節省費用。現場有模擬示範。
印製了第一本書,就是《聖經》,後人稱為《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場內可見到《古騰堡聖經》複製品,文字為拉丁文。展場上還擺放一部仿古騰堡年代的木製印刷機,由專人示範如何印刷。教會其後印製大批《聖經》,其他書籍亦陸續出版,促成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誕生。圖中是1495年初期印製的聖經。
十七世紀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曾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直至十九世紀初,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重新翻譯《聖經》。1919年經修訂後出版聖經《和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