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不但是地區名稱,亦是一條村。在青山公路旁有古洞村公所。古洞村不是原居民村,大部分村民在1949年前後,從內地逃難而來,因親戚朋友的關係,定居古洞村。這位置一帶又稱石仔嶺。有那裡開廠的人表示稱為石仔嶺是由於挖到地下深處,滿地都是石仔。泥不夠肥沃作耕作。
村公所旁邊是鄉村式酒樓,成為了村民飲茶及的士司機吃午飯休息的地方。從前由於古洞是墟市,曾有四、五間酒樓。
旁邊是漁護署協助成立的菜站 - 古洞蔬菜產銷有限責任合作社。
古洞菜站旁,曾經是古洞區內的大市集。外牆上的蔬菜價目表膠板,上面寫着的日期是1999年。
古洞潮僑觀音會。
古洞村居民福利會。
村口常有士多營業。德利士多內亦是上水古洞民生促進會。
沿古洞村公所旁的小路向北行看見的一些村屋。
中途左方可以看見「仁華廬」。門前一副對聯「仁端統四,華祝多三」,仁是孟子所言「仁義禮智」四善之首,多三則是指多福多壽多子。校命「愛華」正和「仁華」互相呼應。它是一間私人古蹟,原是一所客家住宅,保留四合院式建築。屋主楊雁友是印尼華僑,二次大戰前,楊曾於「仁華廬」主樓開辦「愛華學校」,為古洞村民子女提供免費教育,是一所私塾。
古洞潮僑觀音會。
古洞村居民福利會。
村口常有士多營業。德利士多內亦是上水古洞民生促進會。
沿古洞村公所旁的小路向北行看見的一些村屋。
中途左方可以看見「仁華廬」。門前一副對聯「仁端統四,華祝多三」,仁是孟子所言「仁義禮智」四善之首,多三則是指多福多壽多子。校命「愛華」正和「仁華」互相呼應。它是一間私人古蹟,原是一所客家住宅,保留四合院式建築。屋主楊雁友是印尼華僑,二次大戰前,楊曾於「仁華廬」主樓開辦「愛華學校」,為古洞村民子女提供免費教育,是一所私塾。
二次大戰後,楊雁友先生在1947年逝世,其夫人重新辦學,為古洞村民的子女提供教育,學費為三元。其後因學生人數增加,學校成功申請政府津貼遷校,直至1960年代「愛華學校」才搬至河上鄉道新校址(因收生不足,現在已經空置了)。由於只是三級歷史建築,政府發展古洞時或會拆卸。遊走拍照時小心附近的狗隻。
需要大量工地的工業生產,甚至社會服務行業如老人院舍,市區容不
下,輾轉之下都搬到古洞去。悅和食品廠及鉅利醬園製造廠。
位於河上鄉路的華仁行是由前發展局政治助理何建宗家族所持有的生意。
惜日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品牌黑旋風殺蟲水、愛膚堅軟膏,以至悅和醬油、鉅利生抽,都出自古洞。
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因為村內人口數目下降,大量田地荒蕪,原居民便開始把土地出售,或改作貨場之用。
基督教信義會靈合堂。上水彩園邨亦有另一所靈合堂。有時鄉村反而有村民信奉基督教。
另外一些在石仔嶺的村屋。
基督教信義會靈合堂。上水彩園邨亦有另一所靈合堂。有時鄉村反而有村民信奉基督教。
另外一些在石仔嶺的村屋。
沿青山公路步行至古洞河上鄉路交界,是昔日的英軍石仔嶺軍營。1998年開始政府產業署以短期租約將青山公路(洲頭段)193號的一列25座舊軍營宿舍建築物租予安老院經營,改名為石仔嶺花園。為了團結各老人院營辦商,它們成立了「石仔嶺安老服務聯會 Dills Corner Garden」。石仔嶺花園和毗鄰的愛忠實之家等老人院舍會拆卸。入口雖然有保安員,但外人可以自由出入不需要登記。大家可以在不滋擾老人院長者的情況下作有限度拍照。
2014年5月蘋果日報的報導:「位於上水古洞的石仔嶺長者村,現由11個持牌經營者營運,共提供1,129個宿位。港府表示會興建提供1,100宿位的安老大樓,原區安置受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影響的長者,但石仔嶺安老服務聯會直斥方案「搵笨」。聯會指,長者村內958名長者中,57%入住的是私人院舍宿位,將不合資格入住新安老大樓,質疑當局逼走弱勢。
勞福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現時958名在石仔嶺生活的長者中,只有不足半數的407人符合入住新安老大樓資格,當中又有110人正輪候入住政府買位的資助宿位,中途可能被安排到其他院舍入住。其餘551名居於私人院舍宿位的長者,77%依靠綜援支付宿位費用。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昨日也承認,有關長者須另覓私人宿位」。
不過在2014年12月7日,石仔嶺安老服務聯會的網頁刊載:「政府計劃在2023年興建全新院舍大樓, 給予石仔嶺院友遷徙入住, 確保院友們晚年無憂樂悠悠!歡迎參觀入住, 有意者請與以下各院舍聯絡」。實在有矛盾之處。
路口亦有另一個福利機構 -可愛忠實之家 (Home of Loving Faithfulness) 。一對英國婦人Wendy Blackmur及Valerie Conibear在六十年代早期從英國跑到香港,初時在沙田兒童之家服侍健全的孤兒,後來參觀過保良局一所兒童之家後,看見那裡的殘障兒童臉上和眼睛都是沒有反應,二人心裡向神祈禱:「神呀!假如他們感受到愛,定必有反應!願神感動人去關心和愛他們及其他香港有需要的殘障兒童吧!」
由於有分別來自紐西蘭及美國多個家庭領養孤兒們,令她們放下對孤兒們的不捨,專心聽命神要她們怎樣展開殘障兒童的工作。於是,Wendy和Valerie先回英國接受有關照顧殘障兒童的訓練,年半後便帶著預備好器材物品返回香港。
首個服務點位於粉嶺一間村屋,她們接收了一個又一個從醫院轉介的殘障兒童。然而這個地方所能容納的人數只有十人,排隊輪侯的則超過五十人,而且還繼續增多。數年後隨著業主加租,她們需要找尋新地方。在一次駕車經過上水時,她們見到一間很大的建築物。原來業主是一名已過世的基督徒,其後人也是基督徒,希望將物業售賣給慈善團體或基督徒工作,因此成為古洞的可愛忠實之家。
足球場對面是已被殺校的古洞公立愛華學校。地區上有大型活動,如北區足球會開季典禮、東方花炮會聯歡晚會、古洞北發展諮詢會、各級議會選舉都會在空置校舍禮堂舉行。古洞公立愛華學校於2006年停辦,殺校前一年方完成翻新,包括校園內的籃球場。北區體育會開辦訓練班,均需預訂康文署的場地;2010年,它亦曾計劃申請愛華學校的校舍作作新會址,以便開班。政府同樣批出用地,惟會方職員透露,當時再考慮到校舍已丟空5年,設施陳舊,維修費不是小數目,最終放棄。村校停辦後,若短期內不用作辦學校,土地一般會交還地政總署。由於地政總署的角色是管理土地,並無責任去規劃如何使用該地方;加上政府部門之間各自運作,又沒有政策推動大眾善用校舍,令大量校舍用地丟空多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