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尖沙咀金巴利街
金巴利街 (Kimberley Street)是一條位於尖沙咀的街道。 金巴利街在天文臺道與加拿分道之間。金巴利街東西走向,與金巴利道和加連威老道平行。
從天文臺道交界望向金巴利街(2013年拍攝")
位於金巴利街交界天文臺道5號的香港教會尖沙咀聚會所。(2013年拍攝)
該教會起源自1937年,有數十位基督教信徒,照著聖經的教訓,開始教會的聚會。1950年在九龍天文台道購地興建聚會所。以後因信徒增多,又陸續在新蒲崗、荃灣、元朗、銅鑼灣、觀塘、屯門、沙田以及筲箕灣,購置聚會所,方便信徒就近參加教會聚會。但不論有多少處聚會所,該團體相信,教會仍是一個,教會行政亦只有一個。香港教會由長老們負牧養、治理、教導之總責,與執事和全職的傳道人,本著聖經傳講神的道,照顧聖徒,鼓勵每位信徒參與教會各種事奉。
該教會起源自1937年,有數十位基督教信徒,照著聖經的教訓,開始教會的聚會。1950年在九龍天文台道購地興建聚會所。以後因信徒增多,又陸續在新蒲崗、荃灣、元朗、銅鑼灣、觀塘、屯門、沙田以及筲箕灣,購置聚會所,方便信徒就近參加教會聚會。但不論有多少處聚會所,該團體相信,教會仍是一個,教會行政亦只有一個。香港教會由長老們負牧養、治理、教導之總責,與執事和全職的傳道人,本著聖經傳講神的道,照顧聖徒,鼓勵每位信徒參與教會各種事奉。
從金巴利街看見一座唐樓(金巴利道42-44號)的後門走火樓梯。(2013年拍攝)
金巴利街最多最著名是一些韓國料理餐廳及士多,亦有售韓國人醃製的泡菜,口味地道,所以很多居港的韓國人,都專程到金巴利街入貨。尤金巴利街發展之快其是在2005年韓流韓劇來香港之後。 所以金巴利街又有稱為「小韓國」、「韓國街」,不少店舖招牌韓文、中文、英文並用。有韓國人表示選擇在尖沙嘴開舖是因為這裏有很多韓國人的貿易公司、教會,可以方便同鄉。隨着這些年來同類型的超市、食肆愈開愈多,「韓國街」亦逐漸形成。
早在1948年,香港已有韓國人的足迹。上世紀60年代,韓國和香港之間的貿易往來愈來愈緊密,亦開始有韓國人留港發展及定居。根據入境處數字,現時本港約有5300名韓國人,加上流動人口——即由韓國派駐香港工作的人員及其家屬,合共約1.2萬人。
金巴利街的韓式食肆及雜貨店更擴展至毗鄰的金巴利道,漆咸圍及柯士甸路。
1975年的金巴利街。當時沒有任何韓國人經營的商店。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尖沙咀金巴利道
從彌敦道向西望向金巴利道。(2012年拍攝)
從天文臺道向西望向金巴利道。(2012年拍攝)
從天文臺道向東北望向金巴利道。(2012年拍攝)
從天文臺道向東北望向金巴利道。(2012年拍攝)
金巴利道望各九龍皇悅酒店。(2102年拍攝)
從柯士甸路向西南望向金巴利道。92012年拍攝)
金巴利道於1894年前建成。政府為紀念英國殖民地大臣金巴利伯爵(Earl of Kimberley)對香港衞生等政策提供過很多意見,便將該段路命名為金巴利道。金巴利伯爵在1880年上任殖民地大臣不久,倫敦陸軍醫官便要求他正視香港華人的衛生問題。當時華人人口不斷增加,華人住宅區不斷擴展,可惜衛生設備甚差。有些華人屋宇更擴展至駐港英軍軍營,若不限制華人擴展屋宇,日後將影響駐港英軍健康。
從柯士甸路向西南望向金巴利道。92012年拍攝)
金巴利道於1894年前建成。政府為紀念英國殖民地大臣金巴利伯爵(Earl of Kimberley)對香港衞生等政策提供過很多意見,便將該段路命名為金巴利道。金巴利伯爵在1880年上任殖民地大臣不久,倫敦陸軍醫官便要求他正視香港華人的衛生問題。當時華人人口不斷增加,華人住宅區不斷擴展,可惜衛生設備甚差。有些華人屋宇更擴展至駐港英軍軍營,若不限制華人擴展屋宇,日後將影響駐港英軍健康。
因此,金巴利伯爵派了一位工程師來港作全面調查。調查報告指出,香港市內排水系統落後,食水供應不足,華人屋宇不合乎建築規格,公共廁所及浴室缺乏,如不立即改善,香港將會發生瘟疫。這位工程師建議將接近華人社區的軍營遷移至尖沙咀。為改善衛生,在金巴利伯爵任英國殖民地大臣期間,香港成立了潔淨局及建築下水道。他亦大力推動興建大譚水塘,終於在1888年完成,向市民提供經過過濾的食水。
原本此路只由彌敦道至天文臺道。因尖沙咀發展,金巴利道在1905年完成由天文臺道申延至柯士甸路的金巴利道工程。
金巴利道有不少婚紗攝影公司在營業。
1970年代的金巴利道,已有不少酒樓餐廳酒吧。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愉景灣酒店
乘著無綫電視播映「衝上雲霄II」,劇中Sam,Issac 等人就是居住在大嶼山愉景灣。該處除了是住宅,更建有一間愉景灣酒店。酒店位於近幾年新發展的愉景灣北,先有住宅屋苑分期落成,然後待居民漸多後再建商場和酒店。
酒店遠望大海,可對望廸士尼酒店,另外三邊亦有翠綠群山擁抱。如果大家不怕遙遠,在此過兩日一夜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要去酒店,可在東涌巴士總店乘坐由愉景灣巴士公司營辦的巴士往愉景灣北,又或者在中環乘愉景灣渡輪,抵岸後再於碼頭巴士總站坐巴士往酒店,說真香港有此環境的酒店實在不多。
酒店內無不以海洋作主題佈置,大堂掛有水珠的吊飾。
酒店遠望大海,可對望廸士尼酒店,另外三邊亦有翠綠群山擁抱。如果大家不怕遙遠,在此過兩日一夜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要去酒店,可在東涌巴士總店乘坐由愉景灣巴士公司營辦的巴士往愉景灣北,又或者在中環乘愉景灣渡輪,抵岸後再於碼頭巴士總站坐巴士往酒店,說真香港有此環境的酒店實在不多。
酒店內無不以海洋作主題佈置,大堂掛有水珠的吊飾。
早在6月我便到此一遊。酒店另一賣點是旁邊的海濱白教堂,來到了不妨與愛侶拍照,不過夏天下午時份那露天地方實在曬得叫人暈眩。
教堂旁有一碼頭,原來是用來停泊一艘古典帆船 The Bounty,亦是一個拍照好位置。可惜當天帆船不見了。船可以租用舉辦活動,兩小時收費$18000。如果你結婚經費充裕,租用教堂行禮註冊,再在帆船辦一結婚派對,晚上在酒店餐廳舉行西式婚禮晚宴,那就完美!
教堂旁有一碼頭,原來是用來停泊一艘古典帆船 The Bounty,亦是一個拍照好位置。可惜當天帆船不見了。船可以租用舉辦活動,兩小時收費$18000。如果你結婚經費充裕,租用教堂行禮註冊,再在帆船辦一結婚派對,晚上在酒店餐廳舉行西式婚禮晚宴,那就完美!
酒店在周六、周日下午3時有下午茶二人套餐,這是新派一點的下午茶,味道尚算不錯。不吃下午茶餐,亦有其他三文冶及小吃可供選擇。
此外,亦可選擇到毗連的酒吧一邊喝雞尾酒,一邊望海,悠然自得。
此外,亦可選擇到毗連的酒吧一邊喝雞尾酒,一邊望海,悠然自得。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時代廣場 Pizza Express
今晚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的 Pizza Express 吃晚餐。每樣食物味道不錯,只是海鮮意大利粉味道略淡,缺少了一點蕃茄味。
餐廳整體服務不錯,地方寬闊,沒有焗促的感覺。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80年六國酒店
座落灣仔告士打道的六國酒店(Gloucester Luk Kwok),相信是半島酒店後第二最具歷史私香港酒店。今年是酒店80周年,在酒店地下大堂正舉行一個小型的「歲月流轉:六國酒店懷舊珍藏展」。展期由15/8/03 - 15/11/03 。展覽期有填字遊戲,填妥遊戲卡交還接待處,可獲六國飯店復刻版房間服務指示牌一個,非常難得。
懸掛在酒店大堂的舊六國飯店相片。當時的告士打道是面向維港。
酒店為80周年推出中式懷舊菜。
1930年,陸海通創辦人陳任國及其子陳符祥購入灣仔海旁地皮興建酒店,酒店於1933年10月6日落成開幕,命名為六國飯店(Luk Kwok Hotel)。原來飯店位於告士打道67號,1986年飯店重建後因入口改變,門牌改為72號。舊地址在今次展覽可以找到。六國飯店樓高七層,層數與對岸尖沙咀半島酒店相同,成為當時全香港第二高及香港島最高的建築物。該酒店也是香港第一間設中菜廳的酒店及第一間香港有電梯的酒店。當年飯店房租每晚1元。
香港日治時期,六國飯店被日軍徵用為俱樂部,改名為「千歲館」,期間更遭盟軍戰機炸掉建築物的左上角。香港重光後,飯店一度由駐港英國海軍徵用,至
1946年才恢復為酒店。
英籍作家李察美臣於五十年代入住六國飯店,期間撰寫了暢銷全球的愛情小說《蘇施黃的世界》。故事當中虛構的南國酒店更以六國飯店為藍本和靈感泉源。該小說廣受歡迎並被改編為同名百老匯舞台劇及電影,而六國飯店亦成為電影主要場景之一。
1985年底,六國飯店暫停營業,原址拆卸重建成現代化酒店及商廈,並於1989年11月落成重新啟用。新建築物商業部份稱為六國中心,酒店部份改稱六國酒店。酒店提供196間豪華客房。餐廳有西餐廳Le Menu及中菜餐粵軒。酒店在2010年時把英文名稱改為感覺較典雅的Gloucester Luk Kwok。
左邊是六國中心,右邊是六國酒店。
原來九龍(1933)巴士有限公司都是在同年開始其公共運輸事業。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尖沙咀樂道
樂道 (Lock Road) 是尖沙咀的一條街道,北起海防道,南接北京道,與漢口道大致平行。
樂道於1910年代中興建,原址是一所性病診所,為附近威菲路軍營的英軍進行檢查與治療,並規定九龍娼妓要定期到診所檢驗。道路的英文名稱的「Lock」便是「性病診所」的意思。若妓女驗出有性病,會被禁止接客,即時鎖起來不與外界接觸。第一次大戰期間,政府將這性病診所遷往他處,把原址開闢成街道。此道路要到1931年1月9日政府才刊登轅門報命名為樂道。
從海防道交界向南望向樂道。(2012年拍攝)
從北京道交界向北望向樂道。右面是昔日的凱悅酒店,今天的國際廣場(I Square)。 (1980年代拍攝)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尖沙咀中間道
政府在1892年工務委員會會議批准中間道等尖沙咀街道的計劃及興建預算。1895年2月2日刊登轅門報招標興建中間道。當時政府已為此路命名,而不像今天是先建道路後再為道路改名。
政府在1929年宣布在九龍內地段414號之東南角至梳士巴利道及漆咸道交界一段東面中間道封閉。政府在那裡興建兒童遊樂場。因此,今天中間道東面是轉灣向南連接梳士巴利道。在1870年訂立的公共場所規則條例(Public Places Regulation Ordinance),13歲或以上男性不可坐扦揪或使用兒童遊樂設施。
興建西鐵線尖沙咀東站後重建的中間道兒童遊樂場。
國際電信大廈(Hermes House),前稱國際電訊大廈,位於尖沙咀中間道10號。大廈由大東電報局興建,現時由與澳洲電訊各佔50%形式合組國際通訊公司REACH管理。
尖沙咀海員俱樂部。由「海員傳道會」成立的海員俱樂部,分別於尖沙咀及葵涌設有會所為訪港及本地註冊海員提供服務。尖沙咀會所於1967年落成,為海員提供住宿設施,包括一些設備完善的家庭式套房及單位,全部以合理價錢出租,並且提供洗衣服務方便入住人士。於尖沙咀會所的聖彼得教堂更定時舉行基督教崇拜和羅馬天主教彌撒。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國采朝章 ─ 清代宮廷服飾展覽
論各國帝皇的宮廷服飾規格及款式,中國是其中一個注重及有規模的國家。由皇帝上朝、出席祭祀禮儀、狩獵以至皇帝、皇后、後宮的皇家成員起居衣飾都發展出一套穿衣的規範式樣。充份表現出皇帝、皇族與臣、民之間的階級分別。香港歷史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正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名為「國采朝章 ─ 清代宮廷服飾」的展覽。
是次展覽展出故宮博物院的織繡文物一百三十多件套,種類有禮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和便服,當中包括康熙帝的盔甲、雍正帝的龍袍、乾隆帝的朝袍、同治帝幼年時穿著的便服、光緒帝及其皇后大婚時所穿的龍袍,以及末代皇帝溥儀曾穿著的袞服等。
清朝的宮殿服飾,由內務府負責安排,設計經皇帝皇后等有關人士批准,設計圖交由「江南三織造」負責製造緞匹,再交由內務府進行製作各類帝皇衣服。清宮內務府提供給御用織繡工匠實際操作時使用的效果圖(比例是1:1)。在製衣過程中,無論是用料、設色還是紋樣的尺寸比例,都必須與圖紙完全吻合。「江南三織造」是指蘇州織造署與江寧、杭州織造署。網上資料介紹康熙二十三年,在織造署西側建行宮,作為皇帝“南巡駐蹕之所”。原織造署規模巨集敞,廳堂、園池、機房、吏舍齊備,占地甚廣。惜咸豐十年全部毀於兵火,同治十年重建,但未能恢復舊觀。蘇州織造署舊址還保存有清《製造經制記》及順治、乾隆、同治年修建碑記,共五方,包括以瑞雲峰為中心的行宮遺址在內,是“江南三織造”中現存遺跡最多的一處。
展覽有不少文字上的介紹,大家須花點時間和耐性閱讀,才能找出每件衣服及衣飾的款式特點及當中的圖案由來,走馬香花只能給你眼花撩亂的感覺。
皇帝佩帶以不同物料製作的朝珠,博物館都特意印有圖卡讓公眾索取。
這是故宮博物院在境外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服飾展,可說是全方位瞭解清宮廷服飾的平台。
展覽由31.7.2013至7.10.2013。入場費標準票$20。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尖沙咀河內道
尖沙咀河內道(Hanoi Road) 是以越南河內市命名。街道原稱東道(East Road),政府在1909年有系統將此街與九龍一些街道以中國或東南亞地方更改名稱。
從麼地道交界望向河內道。(2012年拍攝)
它是尖沙咀市中心區內的一條人流、車流不少的街道,鄰近香港尖沙咀凱悅酒店及
K11商場/住宅名鑄。(2012年拍攝)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尖沙咀北京道
尖沙咀及油蔴地有不少以中國或東南亞有貿易聯繫的地方命名街道。北京道(Peking Road)是尖沙咀的一條大街。它是東西走向,西至廣東道,沿途經過九龍公園徑、亞士厘道、漢口道、樂道,直至東見彌敦道止。由於尖沙咀是外地遊客消費區,所以北京道上有不少高級購物商店及酒店。
從彌敦道向西望向北京道。 (2013年拍攝)
晚上從彌敦道向西望向北京道。 (2011年拍攝)
從廣東道向東望向北京道。右面是北京道1號。 (2013年拍攝)
北京道於1887年建成,原本命名為遮打道,以紀念發展該區的保羅·遮打。然而,為避免與1904年落成的香港島中環的遮打道混淆,所以九龍這邊的街名於1909年3月改為北京道。此街同時與九龍一些街道改為以中國或東南亞地方名為名。這條街曾經是香港農曆新年可以放炮仗的九龍街道。
從彌敦道向西望向北京道。 (2013年拍攝)
晚上從彌敦道向西望向北京道。 (2011年拍攝)
從廣東道向東望向北京道。右面是北京道1號。 (2013年拍攝)
北京道於1887年建成,原本命名為遮打道,以紀念發展該區的保羅·遮打。然而,為避免與1904年落成的香港島中環的遮打道混淆,所以九龍這邊的街名於1909年3月改為北京道。此街同時與九龍一些街道改為以中國或東南亞地方名為名。這條街曾經是香港農曆新年可以放炮仗的九龍街道。
北京道長久以來行人及車輛可以直通廣東道及彌敦道,但政府在漢口道及北京道交界設立行人過路的安全島及在北京道與九龍公園徑交界加設道路分隔欄杆(上面寫着「切勿在此橫過馬路」大字),行車馬路便分成數段不能互通(大約在2000年初)。為配合北京道與九龍公園徑交界加設道路分隔欄杆,北京道與亞士厘道之間更加設了行人隧道,不像以往可以用交通燈橫過九龍公園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