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鴨脷洲與鴨脷洲大街


今天的鴨脷洲大街 (Main Street, Ap Lei Chau) 呈L型為島上最早的道路,亦為鴨脷洲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早在明朝《粵大記》中已有記載有居民定居的記錄。從18601215日港英政府的轅門報刊登在186113日及4日土地拍賣通告,當時稱鴨脷洲整個島為Aberdeen Island,而島上居民的定居地方為Apleechow1864年的人口報告香港仔連同鴨脷洲有1,603人。2007年時鴨脷洲住有約86,782人。鴨脷洲的英文在港英政府的文件曾出現不同的譯音版本:Ap Lee Chow Aplichau。現時,政府的官方英文為Ap Lei Chau。康文署公園仍可見Apleichau的串法。

 

鴨脷洲的脷字,在粵語中是舌頭的意思,因其形狀狹長像鴨舌而得名。在粵語,舌的讀音近似蝕,因為忌諱,所以改稱為利,後來為了書寫便創造了脷字。

第一次鴉片戰爭,滿清政府戰敗給英國。兩國簽署南京條約後,於1841年把香港島連同鴨脷洲一同割讓給英國。








由悅海華庭至鴨
脷洲診所一段馬路屬脷洲大街,但全無街牌標示途人難以辨識。










相左面(看不見)的唐樓已經被恆基兆業收購及拆卸,相信鴨脷洲會繼續有大廈收購及重建。



1940年代的鴨脷洲大街一帶。

1 則留言:

  1. 陳師傅6/3/13 13:01

    午安

    很詳盡的一遍描繪,使我對此地又有進一步的體會!
    [版主回覆03/06/2013 14:11:22]多謝, 介紹是其次, 最重要是影相, 留住今天的香港街道.昔日不是很多街道有相片留給後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