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北景街

北景街 (North View Street) 位於北角。它可以說是北角街的延續,它由英皇道再向山上走,跨越堡壘街受建華街。與北角街相同政府在1933728日名命此街

從英皇道交界望向北景街 (2012年4月拍攝)


從堡壘衙交界望向北景街。 (2012年4月拍攝)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以香港島北面海角為名的北角街



北角街 (North Point Street) 名稱來自地理上的「北角」。從地理型勢來看,北角位於香港東區,是香港島的最北的地區,在未填海時曾為一個海角。與堡壘街一樣政府在1933年7月28日名命此街
 


 

從北角和富道望向北角道。(2012年拍攝)

從北角英皇道交界望向北角道

北角位處香港島北岸,北臨維多利亞港,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固定範圍。西起油街、東至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包括港鐵站炮台山站、北角站及部份鰂魚涌站的範圍。炮台山則是北角南部一小山丘,該處一帶自古亦隸屬北角區內。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以東為鰂魚涌區。




位於北角道與和富道交界的和富道64-66號及和富道16號蘇浙大廈,14A-14C號嘉雲樓。(2012年拍攝)
1915年的香港受九龍地圖。香港島右上方可看見北角 (North Point),外形像港島最北方突出的一海角。當時北角一帶沒有甚麼發展及市民居住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堡壘街


堡壘街 (Fort Street),是位於北角東西走向的一條街道,全長不過300米。 它在港鐵北角站西南邊,在北角英皇道以南,及在建華街以北平行,與長康街及北景街垂直十字交架。街道名稱與附近的炮台山道一樣,是來自1880年,英軍在今天北角堡壘街一帶山頭設立炮台防衛。 政府在1933年

堡壘街
21-66號是一條私家街地段,政府在1988年決定取消收回該段私家街,因為大廈有露台外申問題,收回該段私家街會引起政府維修困難甚至會引起有關業主要求政府賠償。


堡壘街與北角不少舊街的業主,亦面對發展商或地產收樓公司收購。香港文匯報
20111220日訊,金朝陽集團(0878)昨公布,分別於1130日成功統一收購位於北角堡壘街66號及建華街57號兩個地盤之所有業權,進一步拓展土地儲備。兩地盤面積合共約3,240平方呎,該地盤若重建作住宅項目,按9倍的地積比率計算,兩個地盤合併發展後,樓面面積最高可達29,200平方呎。

從北角長康街交界望向堡壘街。(2012年拍攝)
從網上找來1970年代的堡壘街。可見它是一條私家街


今天一段北角堡壘街私家 (2012年4月拍攝)


堡壘街管理私家街車位的堡壘管理有限公司。(2012年4月拍攝)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北角繼園街及繼園上里、繼園下里


繼園街 (Kai Yuen Street) 位於北角,一端連接繼園臺、電照街及丹拿道,另一端沿山路直至盡頭的百福花園。

 

北角健威花園後面的大斜坡稱為繼園山,由繼園街、繼園上里及繼園下里三條街組成。雖然這一帶全為外貌殘舊的舊樓,但其實該區曾為北角的豪宅區。

 

日治期間,廣東軍閥「南天王」陳濟棠的弟弟陳維周,帶同大筆錢財,舉家定居香港。陳維周本身是一名秀才,來港前曾任國民政府廣州鹽運吏及禁煙局局長。來港後,為安頓家人及一眾同鄉,他便在北角大掃地皮,當時整個繼園山都為陳家物業,聚居的親友曾多達數百人,甚至陳氏祠堂原本亦在繼園山,後來繼園山的地皮相繼出售予外人,才將陳家祖墳移到元朗洪水橋。

 

陳維周最為人熟識的兒子陳樹渠,創立陳氏教育機構,在北角開辦北角街坊會陳維周夫人紀念學校(現改名啟基學校(港島)),在九龍塘又設有陳樹渠中學等。


從北角丹拿道及電照街交界望向繼園街 。(2012年拍攝)


現時繼園街西面,即繼園上里、繼園下里已被新世界發展收購,並正進行發展。

 

繼園街西面,隨着新世界的收購及發展,愈吸引投資者掃貨,「舖王」鄧成波(波叔)現時持有不少住宅單位;而份屬繼園原業主陳維周世姪的藍榮輝,亦手握約五千方呎樓面,待價而沽。




繼園上里、繼園下里地盤外的繼園街

繼園上里、繼園下里地盤外的繼園街

繼園街60-74號外一段架空的繼園街。(2012年拍攝)

美景大廈外一段架空的繼園街。(2012年拍攝)


繼園街盡頭面向百福花園(2012年拍攝)
繼園上里、繼園下里曾經是位於北角繼園街中段兩段平排的支路,屬於私家路。繼園上里原有
1972年落成的繼園樓第二及第二期。繼園下里則是1959年落成雙數門牌2-16號的福安樓,及單數門牌1-21號的大廈。由於發展商的收購重建,現時該處已經成為一個建築地盤,街道從地圖上消失。

 
繼園上里、繼園下里地盤入手口。(2012年拍攝)

繼園上里、繼園下里地盤。(2012年拍攝)


地盤橫額。(2012年拍攝)


早在
2007年,新世界發展收購10餘年、已近收購完成的北角繼園下里重建項目,由於被城規會將之與繼園街以西約10幢大廈及繼園上里等,劃為一個綜合發展區(面積10萬方呎,約為政府大球場草地面積,下稱發展區),按當時規定獨立發展有一定困難。發展商已向城規會提交意見,要求將一個綜合發展區打散為4個分區,容許個別獨立發展。有測量師認為,由於該綜合發展區涉及達數百業權,要求整個作綜合發展,等同指定該舊區不能重建,建議應提供一定規劃彈性。

 

該發展區按地理劃分,主要可分為繼園街以西、繼園街以南及繼園街以東(繼園下里、繼園上里)。新世界的顧問於向城規會提交的文件指出,該發展區的西部(即繼園街以西),包括美景新廈、和景閣等約10幢的大廈,合共198個業權,而且部分近年才作翻新,該10幢大廈建築物現各有不同。

 

新世界顧問於文件稱,繼園街以南一排舊樓,因個別單位業權有瑕疵,難以收購,並指與繼園上里業主洽商併購多年,認為其持有的繼園下里是整個發展區唯一準備好重建的地塊。

 

繼園上里繼園樓的業主亦去信城規會表示,自屋苑所處地皮加入120(主水平基準以上‧下同)高度限制後,發展商新世界或有關人士已即時停止收購,令他們轉換較理想居住環境的希望落空,感到失望。

 

200910月報章報道:新世界已收購北角繼園上里、繼園下里及繼園街項目近100%業權,早前申請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由原來的120放寬至126.5,因申請理據不足而遭否決,而項目的總綱發展藍圖則需重新遞交,稍後再作審議。


新世界發展向城規會提交的申請,介乎於北角區繼園上里、繼園下里、維愛樓,以及繼園街以西多幢舊樓,整幅用地佔地約19.11萬平方呎,按地積比率8倍發展,可建總樓面面積約131.75萬平方呎,可興建82729層(不包括入口大堂、娛樂設施,以及停車場,下同)住宅,提供1,346個單位,可容納4,038人口。

 

新世界發展向城規會提出修訂方案,由於整體佈局改動不大,申請在2011115獲得通過,將建1,249伙,平均單位面積達1,055呎。發展項目包括上繼園里、下繼園里、繼園街,早前向城規會申請修訂,主要涉及東面第1期範圍,將單位數目由原來的700伙減至611伙,整個項目的單位因此由1,338伙減至1,249伙,不過,相應地平均單位面積則由985呎增至1,055呎,項目亦增加車位數量及輕微調整地盤邊界。

 

城規會認為,申請改動不大,只是在內部佈局上出現輕微修訂,而空氣流通及交通評估等亦被接納,故通過申請。據悉, 新世界在20102月以7.09億元強拍統一北角繼園樓BC座,連同已收購的繼園上、下里合併發展。繼園里項目將建7幢物業,分兩期發展,東面第1期建3幢,而西面屬第2期,建4幢。業界人士指,項目位於斜坡上,景觀較具優勢,料發展商將打造成豪宅,而該區供應匱乏,該盤將成未來矚目新供應。




2010年拆卸中的繼園上里、繼園下里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偶然遇上花香的香花徑


香花徑(Aroma Walk)是一條連接北角書局街至寶馬山半山天后廟道的石級山徑。這是不少學生由北角到寶馬山上課使用的山徑。東區區議會在2003年把山徑命名為香花徑,並由東區民政事務處在利用市區小工程計劃進行改善美化。沿途可以看見桂花、山指甲、茉莉花和九里香。香花徑並非正式街道名稱,所以香港地圖上找不到這名字。這裡是不少人行山的地方

從北角書局街交界北角港鐵站通風塔旁的香花徑 (2011年拍攝)

位於天后廟道交界的香花徑(2012年拍攝)


東區區議會一班區議員曾在2011年9月2日區議會屬下規劃、工程及房屋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建議運輸署及路政署在北角書局街至半山之間(經香花徑)建造行人連接系統,即像中環至半山的行人連接系統。政府表示會作出研究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我拍照,所以我存在




大家寫Blog 的朋友,能數年堅持到現在而沒有離開,實在難得。記得在寫Blog 的高峰期,經常看見香港人在不同的地方、食肆,不停地影,上載上片。


 


今期雜誌《飲食男女》,作者梁文道談起拍照寫Blog這文化意義。相片是寫Blog 與文字相輔相成,太著重相片反而不是真正表達對事物的感受。


我拍照,所以我存在




大家寫Blog 的朋友,能數年堅持到現在而沒有離開,實在難得。記得在寫Blog 的高峰期,經常看見香港人在不同的地方、食肆,不停地影,上載上片。


 


今期雜誌《飲食男女》,作者梁文道談起拍照寫Blog這文化意義。相片是寫Blog 與文字相輔相成,太著重相片反而不是真正表達對事物的感受。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北角電照道






電照道
(Tin Chiu Road) 位於北角,由南向北連接丹拿道,跨過七姊妹道、英皇道、馬寶道及渣華道。


 

據梁濤主編 夏歷著的《香港東區街道故事》,電照道的名稱雖無從可考,但相傳七姊妹區並無街登,只有電照道街口有一盞光綫極強的燈光,照明該區,而這盞街登用以照明該處中華巴士廠房進出的巴士。



從丹拿道交界向北望向電照道。(2012年拍攝)

從七姊妹道交界望向北望向電照道。(2012年拍攝)

從英皇道交界對上的行人天橋向南望向電照道。(2012年拍攝)
1990年代位於英皇道與電照道交界的中華巴士車廠。經中巴與太古集團合作發展今天已成為港運城及成坤廣場

從英皇道交界對上行人天橋向北望向電照道。右上方是海關總部大樓。(2012年拍攝)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琴行街


琴行街 (Kam Hon位於北角,橫跨渣華道、英皇道政府在1937924日命名。曾福琴行曾經在這裏位於七姊妹道位置設店,街坊常稱這裏「琴行」,故稱為琴行街。琴行是修理及裝配廠,使鋼琴售價較外國鋼琴節省了百份之四十。該廠亦有一批調音師保持鋼琴音質


 從北角英皇道向北望向琴行街。(2012年拍攝)


從英皇道向南望向琴行街。(2012年拍攝)

曾福琴行於一九一六年成立,為亞洲區歷史最悠久的琴行之一。創辦人曾福先生,廣東清遠縣人,於一八八三年出生。十九世紀來港,受僱於羅便臣鋼琴公司,跟隨公司技師學習調音,後負笈英、美、法及德國學習造琴技術。一九一五年,獲取美國密西根鋼琴調音學院文憑,隨即回港發展。

 

一九一六年,曾福先生於灣仔摩利臣山道開設首間曾福琴行,專為顧客調音及修理鋼琴,後自行生產 Morrison 摩利臣牌子鋼琴。該牌子除內銷外,更外銷至英國、東南亞、澳洲及新西蘭等地。


 

一九五零年,曾福琴行開始經營及經銷西洋樂器。六十年代,曾福琴行開拓專業音響器材市場。七十年代,開設音樂教育部,教授西洋樂器為主,如鋼琴、小提琴、結他及爵士鼓等。八十年代,曾福琴行增設門市部及音樂中心,遍及全港。自八十年代中期,曾福琴行已於中國市場穩佔一席位,踏入二十一世紀,曾福琴行繼續在中國大展拳腳,擴張業務。門市部設於佐敦,灣仔及天后。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書局街







書局街 (Shu Kuk Street) 位於北角,是南北向單程路,由七姊妹道開始,經過英皇道、馬寶道和渣華道,止於北角(西)渡輪碼頭旁的海濱。政府在1937924命名。


 

書局街因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由西環廠房喬遷至北角而定名。新廠佔地14萬平方呎,當時由利安建築師事務所 (Leigh & Orange) 設計。



北角英皇道交界北角港鐵站外望向書局街。(2011年拍攝)

北角英皇道交界新光戲院外的一段書局街。(2011年拍攝)
從七姊妹道交界望向書局街灸遠處的英皇道交界。(2011年拍攝)


1938年的商務印書館廠房。相左方是當年糖街的明渠。今天是僑冠大廈1966年建成。

1950年代的商務印書館廠房。右方是糖水道電車總站。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荔枝角道的雷生春

雷生春位於九龍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建築揉合中國典型唐樓與古典意大利建築特色。

 

建築物由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又名雷鴻維)擁有。雷亮先生早年自廣東台山縣移居香港,其後聘請建築師布爾設計及興建舖居大宅雷生春。大宅於1931年落成,樓高四層,總面積約600平方米,上層為住所,地面為店舖。地舖為雷亮的台山同鄉兄弟雷瑞德中醫師(他後來與雷亮和另外三人合作創辦九龍巴士)開設的雷生春醫館及葯店。建築物落成之時,只須符合1903年版《公共衞生及建築物條例》,規定每幢建築物須在後方設置小面積的露天地方作天然通風用途;建築物的高度不得超逾對開街道的闊度或75呎,以較少者為準;以及每幢建築物的深度不得超逾40呎。

 

建築物的名字源於一對對聯,寓意雷生春所生產的藥品能夠妙手回春。

 

60年代開始,雷氏家族成員人口漸增,相繼遷離,至70年代大宅空置。2000年,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雷生春為一級歷史建築,雷氏後人為保存故居並回饋社會,同年決定把雷生春捐予政府。

 

2008年政府將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香港浸會大學最終成功獲選,將雷生春改建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活化工程於2012年初竣工。同年四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正式投入服務。

 

就文物保育而言,浸大在活化雷生春過程中,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並作出適量改裝增建,以應付未來雷生春堂的營運需求及符合現時建築及消防條例的要求。在活化過程中,浸大堅守的原則是把改動帶來的影響減至最低,而所有改動均可在需要時還原。即使露台需要圍封,都只用高清透光大玻璃,使街外人仍可以看見露台及屋內情況。
































樓層

功能

展示區主題

地下

涼茶售賣處
露天小花園

雷氏家族與雷生春

一樓

接待處
藥房

涼茶

二樓

會議室
診症室
治療室

中醫藥

三樓

唐樓與活化雷生春

天台

中藥園圃


他日路過,不妨買一碗涼茶喝。




2012426日正式營業,由41622日舉行公眾開放日,率先讓大家參觀。大家只要到以下網址登記:http://scm.hkbu.edu.hk/lsc/tc/registration.html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的明園西街




明園西街位於北角,連接英皇道,是一條私家街。政府在
1998年拒絕收回這私家街,因為擔心引致大廈重建的地積比率減少而引政府需要向原業主賠償。


 

街道名稱來自北角最早的綜合遊樂場「名園」。港島東部的「名園 Ming Yuen」,位於七姊妹,即現在北角電車總站與明園西街一帶,背後的山坡當時被稱為「名園山」。它更早至中華民國7(1918)617(星期一,即戊午馬年五月初九) 開始營業。它是面積平方的,雖無西環的「太白樓」(遊樂場)的樓臺之勝,然而主人仿效上海的「大世界」、「新世界」,園裡設有各種運動器具、中西食肆、亭臺樓閣花園、戲臺、酒店及游泳池,吸引不少愛侶在此舉行婚禮,每年的端午節辦龍舟競渡,連港督亦有出席。在1923年,由「名園」至石塘嘴的公共汽車開辦,電車亦設有「名園專線」。



1937年英文香港日報的名園遊樂場報道

富商利希慎在鵝頸山開始設備更新的「利園
Lee Garden」與它打對臺,當年規模宏大,可用「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描述,它用了整個鵝頸山依照山型加上人造建設成山林勝景。名園30年代中期已轉為製片場。不過又怎會由「名園」改為同音的「明園」呢?網上及書本也難找到此原因。


 

從北角英皇道交界望向明園西街。(2011年拍攝)


從明園西街望向斜坡下的英皇道。(2011年拍攝)


明園西街的唐樓。











明園西街是一條私家街而可看見私家泊車位。(2011年拍攝)


1966 6 12 日,香港多處發生豪雨大災難。當天早上,災區之一 北角 明園西街 山洪暴發,洪水從山腳沿明園西街向下湧,把大量停泊在明園西街的車輛沖走並壓毀。

 明園西街兩旁的樓宇近年成為收購的對像,因此陸續重建了不少新型住宅,如曉峰、形品、明軒。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失落了的遊樂場- 北角月園街及熙和街


北角曾是幾間綜合娛樂場所的地。月園街 (Yuet Yuen Street) 位於北角,連接渣華道。其名字來自昔日的遊樂場「月園」。


從渣華道交界望向月園街。(2012年4月拍攝)


月園街唐樓。(2012年4月拍攝)

月園街唐樓(2012年4月拍攝)

七姊妹的其中一個大地主,就是『糖王』郭春秧家族,郭春秧過身後,家產由幾位兒子承繼。長兄叫郭雙鰲
(又稱郭雙蛟),弟弟叫雙龍、雙麒。月園(Luna Park194912221954727日)最初由商人郭雙鰲兄弟及商人 Charlie主持。月園又名「大世界遊樂場」,是香港一個已拆卸的主題公園、戲院及夜總會的娛樂綜合體,位於香港島的北角之英皇道,當年自稱:「本園為遠東空前偉大之遊戲園夜總會」,佔地187,000方呎,耗資港幣600多萬港元建造,單是磚石及混凝土已耗費80萬港元,建築期6個月,最初三個月每天1,000名建築工人;最後三個月每天2,000名建築工人。營運時需要350400位職員。在19491222(星期四)的下午3時,由前中華民國總理:許世英先生(1873年至19641013)主持開幕典禮,廣告的對聯:「月子正嬋娟至宜聽簾內吳歈看帳中楚舞;園林極優勝且其揮酒邊玉塵賞檻外琪花。」,它的經理為 Alex Richardson 先生。

 

月園的設施有:

1) 旋轉木馬; 2) 活龍車; 3) 過山車;4) 艷侶搖籃;5) 航空機;6) 兒童樂園,有小型火車、汽車、電船及飛機;7) 動物園:展出鼠、豬、狗 及猴子 ,設有猴子驚險腳踏車表演;8) 冰室;9) 游泳池;10) 川菜餐廳;11) 天仙大戲院粵劇表演場所;12) 天蟾電影院:放映歐洲及美國電影;13) 天宮舞廳:11人的菲律賓大樂隊擔任伴奏,採用美國的開利(Carrier)空氣調節機。

 

月園遊樂場原本有3大股東,合資750萬,大股東是郭氏兄弟的禎祥置業有限公司。開始營業後不久,郭家兄弟即與其他股東拆伙,其中一股東獲得場外一些建築物,另一股東獲得一些現金,郭氏兄弟則繼續經營月園。

 

郭雙麒及其寡嫂陳卿雲於1952年初,向高等法院要求收束禎祥公司,郭家大哥郭雙鰲反對收束公司,雙方無法庭外和解,於是破產聆訊於195211月在高院破產庭展開。話說1952年高院接到郭雙麒及陳卿雲收束禎祥的申請後,即下令徹查月園帳目,發覺月園3年來虧損累累,欠債300多萬元,於是於7月派執達吏封園,由於園內員工有350-400人之眾,故協助封園的警方如臨大敵。

 

及至同年11月,郭雙麒一方的律師在庭上透露,原來禎祥公司已將月園以250萬元賣予富商李世華,改名『大世界遊樂場』,重新開門營業。後因業務持續收縮,19547月結業。先行改建成10多間北角道及30多間渣華街的住宅樓房出售;同年10月政府宣佈,將該處新開闢的一條碼路稱為月園街,並興建成樓高五層大廈,成為一個住宅區。

 

同時被封的天宮夜總會,於停業兩個半月後,在19521017日重開,原來有一間資本雄厚的智安公司租用該夜總會,並與前總經理孫履平合作經營,又邀得原來的茜沙大樂隊繼續演出 。但不久後天宮夜總會還是以結業告終。至1955年,夜總會舊址已改建為135層高的住宅樓宇,名為天宮台。發展出一條橫街熙和街 (Hei Woo Street)。政府在1998年取消回收這條私家街,因為樓宇露台外伸問題,避免引致市民向政府索償及影響政府維修道路的問題。所以今天這條街仍是一條私家街




月園遊樂場的開幕廣告

月園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