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早年上跑馬地的發展


荷塘道(Hawthorn Road)、冬青道 (Holly Road)、箕璉坊 (Green Lane)、蟠龍道 Broom Road)、比雅道 (Briar Avenue) 同在194027由政府刊憲命名。英文街名全是植物名稱,與九龍塘又一村或大角咀一些街道同樣以植物命名。相信是先有英文名,再以音譯成中文名稱。亦可推斷上跑馬地是首先由政府或洋人主力發展。 



政府工務報告記載,在未有這些街道命名前,隨著藍塘道在
193210月命名,政府在1933年開始在這一帶拍賣土地發展建屋。


從跑馬地成和道望向荷塘道。路口左邊是寶血小學,再向前行有寶血幼稚園。 (2011年拍攝)


從運輸署跑馬地駕駛考試中心對出回頭望向荷塘道。左邊有路通往馬會跑馬地會所。 (2011年拍攝)


從成和道望向箕璉坊。前方是菽園新臺。中式綠色瓦頂形建築物是馬會跑馬地會所。 (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藍塘道望向蟠龍道及城巴1號線總站。右上方兩座單幢式超高住宅是位於司徒拔道。 (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箕璉坊望向蟠龍道及遠處斜上的藍塘道。遠方是渣甸山及國際法文小學。 (2011年拍攝)


跑馬地箕璉坊的舊型變壓站。 (2011年拍攝)



從蟠龍道向下望一段箕璉坊。 (2011年拍攝)


箕璉坊有數段是依山勢建築成石級。這是位於蟠龍道向山上望的一段石級路。 (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藍塘道望向比雅道。 (2011年拍攝)



跑馬地比雅道11-15號。 (2011年拍攝)


跑馬地比雅道11-15號內地段第6690號界石。這條街一些房屋仍然保留一些昔日的地段界石。 (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箕璉坊望向比雅道。遠處是渣甸山。 (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比雅道向山上望向。 (2011年拍攝)


箕璉坊配水庫休憩處。配水庫隱藏在下層 。(2011年拍攝)


箕璉坊配水庫旁的東區濾水廠宿舍。 (2011年拍攝)


網上或香港歷史的書籍很少有跑馬地內街的早年照片,無法得知早年跑馬地的面貌。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一點點過去跑馬的跑馬地

香港馬會小學 (Hong Kong Jockey Club Primary School) 位於藍塘道60號,創立於一九五五年十月,並於一九七七年二月結束。這間馬會全資辦學的小學轉眼已結束了 32年,校舍已轉作其他用途,唯一不變的卻是昔日孕育的師生情誼及同窗感情。現時其同學會仍存在及有聯誼聚餐活動。





藍塘道60號舊香港馬會小學。(2011年拍攝)
該校是唯一以快谷活馬場舉行學校運動會的學校。

 

顧名思義,馬會小學的學生大部份成長於賽馬世家,自小在家庭影響下,對馬匹產生濃厚興趣,不少畢業生其後都投身賽馬事業。徐武揚表示,現練馬師呂健威及已退居幕後的前騎師何敬森,昔日也在馬會小學度過小學生歲月。


不過,馬會小學也有少數破例收生的個案,招收非馬會員工子女的學生入學。徐武揚表示,被破格招納的學生,必然是與馬會最高管理層關係友好,本港樂壇巨星譚詠麟正是其中一個例子,插班就讀小五課程。
香港馬會小學同學會網頁:
http://hkjcps.org/index.htm



現時,舊校址用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芭蕾舞團辨事處及賽馬會訓練中心。

 

 



另外,藍塘道58號是香港賽馬會馬伕宿舍 (Mafoo's Quarter)。上圖是從協和里拍攝的宿舍外形。(2011年拍攝)

另一邊山光道盡頭則曾經是香港賽馬會馬房
,時常有馬匹及馬伕來住馬房及馬場

山光道上山往馬房的馬伕與馬。




昔日馬匹經過介乎黃泥涌道與奕蔭街的無名路。


今天的無名路地面有馬匹圖案的地磚作紀念。(2011年拍攝)


隨著沙田馬場連同馬房落成
,山光道馬房亦拆卸重建為香港賽馬會跑馬地會所及由馬會管理的山光道公園。公園特色是可以帶狗入內。



 

從大坑道望向馬會跑馬地會所

 

 



山光道公園可以放狗。 (2011年拍攝)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跑馬地藍塘道

藍塘道 (Blue Pool Road) 跑馬地區內的一條上山道路。北面連接黃泥涌道,南面連接大坑道及鄰近的黃泥涌峽道。藍塘道位於日本人學校及法國國際學校中學部有一段藍塘道被大坑道所阻隔,猶如另一條道路。它位於跑馬地成和道以東,樂活道及大坑道以西,全長1500。政府在1932107刊憲命名。從政府193362的擴闊藍塘道招標文件得知,較低部份的2000呎的藍塘道又稱為舊黃泥涌道 (Wong Nei Cheong Old Road)

上跑馬地就是依藍塘道、成和道和山光道向山上發展建屋及修建道路

 

藍塘道頭段以單幢式豪宅主導,個別更可享有駿馬奔馳的馬場景,至於地勢較高的尾段,則以中低密度豪宅為主,居住環境不但清幽,更具高私隱度,因而獲名人及低調富豪追捧。

跑馬地藍塘道與雲地利道交界。(2011年拍攝)

跑馬地藍塘道與載德道交界向東南上山方向望。(2011年拍攝)


跑馬地藍塘道118-126號對出。(2011年拍攝)


跑馬地藍塘道與箕比雅道交界望向瑪利曼中學。(2011年拍攝)


從大坑道望向藍塘道。(2011年拍攝)

藍塘道的北帝譚公廟建於1901年,譚公原名譚峭,是元朝時的惠東歸善人,十二歲就得道,据傳譚公有呼風喚雨及手到病除的特殊功能,故被人奉為神,由於他煉成了長生不老之術,是以雖七老八十,但仍然像個孩子一般,因此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除本港有譚公廟外,澳門的路環,也有譚公廟,澳門路環的譚公廟,歷史較香港的譚公廟更為古,而每年 農曆四月初八 為譚公誕。



跑馬地譚公廟。(2011年拍攝)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港英時代跑馬地早期發展 (二)

不單只之前所講跑馬地發展而出現的街道,同時期政府亦在跑馬地興建了其他街道。

其他同樣在1930年3月7日命名的街道有:普善街 (Po Sin Street,中文曾稱為善街)、山光道 (Shan Kwong Road)、昇平街 (Shing Ping Street)、集祥街 (Tsap Tseung Street)、載德街 (Tsoi Tak Street)、聚文街 (Tsun Man Street)宏德街 (Wang Tak Street)奕蔭街 (Yik Yam Street)、源遠街 (Yuen Yuen Street)


從宏德街望向普善街(2011年拍攝)


從山光道望向普善街(2011年拍攝)


從普善街交界望向山望向山光道(2011年拍攝)


跑馬地近山村道的山光道(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成和道望向昇平街(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成和道望向載德街(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藍塘道望向載德街(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成和道望向聚文街。左方是跑馬地郵政局。(2011年拍攝)


跑馬地宏德街中華基督教會閩南堂(2011年拍攝)


跑馬地宏德街英皇駿景酒店(2011年拍攝)


跑馬地奕蔭街與著名的祥興咖啡室(2011年拍攝)


從跑馬地成和道望向源遠街。前方有石級連接藍塘道。(2011年拍攝)


源遠街盡處轉右有一條可通車的無名後巷。(2011年拍攝)


源遠街盡處轉右有一條無名後巷。盡頭有一塊相信是下跑馬地僅有的早年建築物依建築物條例在牆上安裝的內地段界石第3489號。這地段是屬於綿發街5號的唐樓,在1969年落成。(2011年拍攝)黃泥涌道一列唐樓其中一幢的大廈入口下方亦可看見一塊安裝在牆上的內地段界石。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港英時代跑馬地早期發展 (一)


跑馬地要到1923年,政府宣佈發展為高尚住宅區,是香港第一次拆遷鄉村屋宇,是當年的大事。
 

港府的計劃是將黃泥涌村剷平,將流經該村的一條黃泥涌封閉,改為地底渠道,並填平了村中低窪地區和開拓村後山崗,將大片土地成為官地。村中的舊式村屋一律拆去,村民必須遷走。

 

怎樣搬村呢?當時政府宣佈村民可以申請換地,即可以在跑馬地區之外的鄉村地區換地建屋,例如在筲箕灣建屋等。這安排只限於有地契的村屋。至於沒有地契的村屋居民,政府在跑馬地山邊建築一列平房給他們屋住。每一家人住一間干房。如因依靠種菜、養雞、養豬或耕種維生者,政府每月給予$42補助,以三年為限。意思是,在三年之內,這些依靠土地耕作的農民應該可以轉業成功。

 

1927年工務局報告顯示,政府在河谷東南面與建中國式村屋6座52間。工程合約在1927年7月12日發出給Man Gang (譯音:文謹先生)。每間屋合約造價$990。那些政府興建的平房式房屋,一共構成三條街道,即桂芳街(Kwai Fong Street)、晉源街(Tsun Yuen Street)和聯興街(Lun Hing Street)。今天平房當然已經重建成大廈了,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平房被摧毀了不少。


跑馬地桂芳街。(2011年拍攝)


跑馬地晉源街。(2011年拍攝)

 


跑馬地聯興街。 (2011年拍攝)

遷拆完黃泥涌村後,政府即拍賣這些官地,作為高級住宅用途。當時香港的有錢人,很多嫌中環堅道交通不及跑馬地方便,而且空氣亦不及跑馬地清新,故此紛紛到跑馬地居住。

 

這些屋宇,構成了四條高尚住宅街道,即毓秀街(Yuk Sau Street)、景光街(King Kwong Street)、昌明街(Cheong Ming Street)和綿發街(Min Fat Street)。(部份資料來源:古今系列 香港東區街道故事)



跑馬地毓秀街。(2011年拍攝)


毓秀街舊建築物。(2011年拍攝)



毓秀街舊建築物。(2011年拍攝)


毓秀街舊建築物。(2011年拍攝)


跑馬地景光街。(2011年拍攝)


跑馬地昌明街。(2011年拍攝)


跑馬地綿發街。盡頭可以看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防空隧道入口。同一組的隧道入口在藍塘道及昌明街。另有一組防空隧在道禮頓山及禮頓道與黃泥涌道交界。山邊有數個防空隧道入口。(2011年拍攝)


政府在193037同時刊憲命名上述街道
今天下跑馬地的五六層高唐樓又再次經歷收購與重建,豪宅將聳立於街道兩旁。小鎮式的模樣將一去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