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按照古老的傳統,聖周五要守齋,故此是日不以感恩祭方式,來紀念救主的受難。
救主受難的紀念方式,基本上是聖道禮儀、朝拜十字架,及領聖體。禮儀的核心,是宣讀若望福音所載救主受難始末。藉此,基督受苦死亡的事件,在某程度上,重溫和重現於會眾前。
禮儀約在下午三時舉行,是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時間。這是刻意的安排,在基督死亡的時間,舉行禮儀;我們並不單純紀念往事,而是該事件於此時此刻的真實體現。
聖奧斯定在一次聖周五講道中,很實際地說:「當我們重溫基督的苦難時,我們有如親眼目睹:他被釘在十字架上。」可以說,誦讀耶穌受難史時,我們如同站在十字架下的聖母,及耶穌所愛的那一位門徒,親身經歷耶穌苦難的事實。基督親臨他的聖言內,連同他受難至死的事實,也臨現我們眼前。
朝拜十字架,猶如繼續宣告基督受難及死亡。四世紀,在耶路撒冷,已有把海倫娜皇后(Empress Helena)所發現的十字聖木,於聖周五作公共朝拜的禮儀。埃格里亞(Egeria)記載:主教與民眾在真十字聖木前鞠躬,並親吻它。七世紀,在羅馬,真十字聖木的聖髑珍藏於聖十字架大殿(Basilica of the Holy Cross),於是便把耶路撒冷「朝拜十字聖木」的做法,引進於羅馬。要注意:朝拜的對象,不是十字架上的基督像,而是十字架聖木。
九世紀,羅馬開始在朝拜十字架時,詠唱「基督譴責」及「三聖頌」(Trisagion)。
a. 「基督譴責」給「朝拜十字架」加添人性的味道,讓我們深刻體會基督苦難的人性一面。基督在受難時,不發一聲譴責,也不出半句埋怨,他如同被牽待宰的羔羊,默不作聲;他溫順地讓人領他到十字架上,將他釘死。
b.「基督譴責」宛如一首詩;它並非表達基督的苦辱,而是表示我們的認罪。「基督譴責」是我們痛心地看見基督被釘十字架上,遂發自良知的自責。我們可以反躬自問:「我的救主,難道你得罪了我?你有什麼地方對不起我?你帶我出離埃及,從奴隸到自由,但我卻把你,我的救主,帶上十字架。」
c. 另一方面,「三聖頌」:「聖天主、聖而大能者、聖而不朽者」是肯定基督的天主性。它宣告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就是天主,因而給「基督譴責」所形容基督被釘的人性一面,加以平衡。即使在這極度謙卑的時刻,基督從未停止作為天主子的身份。我們的信仰告訴我們,天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交出了自己的人世生命。
聖周五領聖體有著特別意義。這強調我們與在十字架上被撕裂及刺透的那位的身體結合。我們與基督結合,是為先分受他的苦難與死亡,才能分享他的光榮復活。
弟兄,十架是上主得榮耀之處,從前的聖物朝拜也是教會史的一部份....主要的朝拜敬禮的是主之聖壇(主之宴卓....主復活之所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