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青衣青南路2-4號的建築物,前身是卜內門太古漆油有限公司的廠房。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青衣南的油庫
青衣島除了在晒草灣有雪佛龍香港有限公司青衣油庫及蜆殼公司青衣油庫,在南面亦是重工業地區,有中石化(香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中石化香港油庫(前稱華潤石化集團有限公司華潤油庫)、埃克森美孚香港有限公司青衣油庫(東)及埃克森美孚香港有限公司青衣油庫(西) (相片來源:網上相片)。埃克森美孚的兩個青衣油庫是源自提供中電舊青衣發電廠以石油發電之用(註)。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上環貴華里
香港的街道,由路、道、街、徑、里、巷等,形形式式。按網頁「香港地方」(http://hk-place.com/view.php?id=307),里或巷是指掘頭行人小徑。不過亦未必完全正確。正如一般人都同意「路」或「道」是較「街」長及主要的大路,但上海街車多及長,是一個例外。
上環有一條「貴華里」,連接急庇利街及禧利街,幾乎所有路過的人也不會留意它的存在。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興建中的香港兒童醫院
正當啟德發展區正在興建各項基礎設施及私人住宅,另一邊亦有一間醫院在興建中。香港兒童醫院(The
Hong Kong Children's Hospital)位於啟德發展區(相片來自香港兒童醫院網頁)。2013年4月成立醫院「策劃及籌備委員會」負責監督醫院的服務發展及建造工程,監督兒科及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啟德發展區- 啟晴邨及德朗邨
東九龍除了安達臣道房屋發展計劃,另一個大型房屋計劃就是座落啟德發展區。2006年,規劃署落實《啟德發展計劃》發展大綱,計劃在啟德發展區興建兩條公共屋邨。公共屋邨定名為啟晴邨及德朗邨,各以「啟」及「德」來命名。
啟晴邨(Kai Ching Estate)位於九龍城啟德沐虹街12號,位於啟德發展區1A區。以虹字為街道,估計是當局認為較接近彩虹邨,其實路程較遠及被太子道東所分隔。屋邨佔地3.47公頃,由1幢35層、1幢39層及4幢40層高的住宅大廈組成,包括3幢Y形及3幢十字形大廈,每層建有20至24個單位,合共提供5,204個單位。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港人港地」之「啟德1號」
政府為了回應港人買樓困難,因供應少而指拉高售價,所以在2013年推出「港人港地」。不過政府解釋「港人港地」(註)措施的政策目的,是當物業市場出現供求情況緊張時,在運用珍貴的土地資源作住宅發展,優先照顧香港永久性居民。「港人港地」措施並非以抑制房屋需求、壓抑物業價格或資助市民置業為政策目的。該措施只適用於試行計劃下住宅用地上興建的單位,而市場上現有的住宅單位和其他不在試行計劃下的新房屋供應,均不受此限制。
九龍啟德發展區啟德1H1及1H2用地的「啟德1號」(One Kai Tak)為本港首個及引入港人港地條款的私人住宅,中國海外地產董事總經理游偉光稱,項目買家須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市區重建令街道改變- 灣仔麥加力歌街
城市發展,除了有新街道出現,現有的街道亦會消失或者被改變長短及位置。灣仔一條麥加力歌街(McGregor Street)正是見證了市區發展變遷。昔日灣仔春園別墅(現在的春園街)附近臨海有不少船塢及碼頭。麥加力歌街因昔日鄰近的麥加力歌船廠而得名。它原是一條私家街,從政府文件推斷,它早於1899年興建。麥加力歌街原名「錢閘新街」。原麥加力歌街南北走向連接交加街及皇后大道東。
(拍攝日期:22014年12月)
因為市建局灣仔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重建項目,一段北面的麥加力歌街成為囍匯第5座,而港島英迪格酒店落成亦釋放空間多了一段連接太原街東西走向的道路。形成 “T”形的麥加力歌街。
因為市建局灣仔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重建項目,一段北面的麥加力歌街成為囍匯第5座,而港島英迪格酒店落成亦釋放空間多了一段連接太原街東西走向的道路。形成 “T”形的麥加力歌街。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觀塘安達臣道新探
安達臣道於1900年代由駐港英軍興建,以香港政府物料供應監督安達臣(William John Anderson)命名(本人推斷約1938-39年或至二戰前興建)。
安達臣道原本由四順對上、清水灣道與新清水灣道交接之處開始,向東南伸延至蕉欄樹,然後於秀茂坪對上位置向東走,最後於馬游塘連接寶琳路。昔日安達臣道在馬游塘之後向南伸延,至山下的三家村一帶為止。現時通往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的行車道也曾經是安達臣道的一部分。(資料來源:網上的維基百科)
因安達臣道房屋發展計劃新建安秀道,安達臣道已不再連接清水灣道,而在近順緻苑後山連接安秀道。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瑞士郵政發行瑞士紅十字會150周年紀念郵票
紅十字會在1863年由5位瑞士日內瓦人成立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Relief to the Wounded 開始。後來改名為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它以瑞士國旗顏色倒轉,即白底紅十字成為標誌。1864年12個國家代表舉行日內瓦會議,確立人道立場在戰場上以中立的角式,為傷者治療及提供醫療服務。
不過,瑞士到1866年7月17日才成立自己的瑞士紅十字會。瑞士郵政為此在2016年3月3日發行一枚瑞士紅十字會150周年紀念郵票。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風雲變色:香港早期颱風」專題展覽
今次氣象預測指颱風妮妲較接近香港。在當今的天文台先進氣象預測設備,仍難免市民會批評天氣預測失誤。在百多年前的香港,颱風預測更加簡陋,在欠缺預防措施下容易引起巨大的風災。現在香港海事博物館正在舉行「風雲變色:香港早期颱風」的專題展覽,內容有官方最早記錄的1874甲戌風災風災及1906年9月18日的丙午風災,展現出逾一個世紀前香港颱風的威力,以及歷年災場中英勇救人的場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