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今年終於同意撥款為落成已有75年的瑪麗醫院分期進行重建工作。它在落成後一段長時間成為港島一間重要的公立醫院。
1925年,港督金文泰上任,致力改善香港的公營醫療服務。公立醫院九龍醫院在1929年9月啟用後,金文泰亦於同年宣佈於香港島興建一所規模更大的醫院,以代替興建了超過半世紀、位於西營盤的公立醫院-國家醫院(今天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母嬰健康院位置)。
新醫院選址薄扶林道與沙宣道對上的山麓,環境清幽景色怡人。醫院於1933年正式開始興建,因資金不足(從1935年才招標興建歐籍醫院職員及華人西醫的兩座宿舍和醫院空調設備可見一班),延至1937年4月13日正式落成啟用,由繼任港督郝德傑主持開幕儀式,並以當時英皇喬治五世的皇后瑪麗的名稱,命名為瑪麗醫院。

瑪麗醫院為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醫院,H型的7層主建築物共分為6個翼,能容納病人的數目是國家醫院的兩倍。啟用同年起亦成為香港大學的醫科生臨床實習及教授的地方。香港日治時期,醫院曾被日軍佔領和徵用作為軍用醫院。1945年10月1日,即香港重光後一個多月,瑪麗醫院便開始重新投入運作。自重光到1949 年間,皇家海軍曾接管主樓的六樓和七樓。由1955年開始,醫院經歷多次的擴建,其中以1960年代及1980年代的規模最大。1980年落成的K座高達137米(28層),是全亞洲最高的醫院建築物,亦是全球第二高。
醫院不同部分經過多次拆卸改建,建院初期的建築物至今只剩下主樓及護士宿舍A座。

主樓樓高八層,以新古典主義風格為設計。醫院主樓在2010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護士宿舍A座樓高六層,亦是以新古典主義風格為設計,以鋼構架建築,建築物的材料是在水泥外鋪上「批盪」,效果看起來像是用石砌出來的;內部的木樓梯、木門、及地板仍在使用。護士宿舍A座在2009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瑪麗醫院於2007年向政府申請拆卸護士宿舍A座,以興建急症、創傷暨心臟服務中心,但建築署評估後認為有極高歷史文物價值,不可清拆,當局須另覓地點興建大樓。

較近代落成的護士宿舍B座。
另外,在1939 年前建成的沙宣道50號愛蓮別墅,在1958 至1960 年間,曾用作瑪麗醫院的護士宿舍,後在1960 年1 月19 日交還別墅的業權人吳氏家族。

臨床病理大樓和右面的香港大學病理學樓。
港島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在1993年落成前,瑪麗醫院堅負著港島區大部份住院醫療服務的責任。
在2012年至2013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政府宣佈會在2012年年內展開瑪麗醫院及廣華醫院的重建計劃,以提升瑪麗醫院急症室和心臟科的服務。瑪麗醫院將會分4期,合共約10年完成重建,預計須要68億港元。首階段工程包括拆卸醫療輔助倉庫,以及擴闊道路,預計心臟科及癌症中心等將於2016年竣工;第二及第三階段的工程,分別是加強急症室、手術室及心臟科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