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墳場由於歷史久遠,自然埋葬不少名人商賈,從中可以了解一點香港早期歷史。
適逢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最多人談論便是革命烈士楊衢雲的無字墓碑。
楊衢雲(1861年-1901年1月11日),名飛鴻,字肇春,別號衢雲,福建海澄(今廈門)人。在廣東東莞出生,中國近代革命家,十四歲在香港進入船廠學習機械,因工業意外失去右手三指,於是改習英文。畢業後任教員,之後轉任招商局總書記,及沙宣洋行副經理。1890年於香港創立最早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並為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負責策劃廣州起義。1895年10月,興中會在第一次廣州起義,由楊衢雲在香港任總指揮。由於事機不密,為清政府所獲悉。陸皓東等七十多人被捕,楊及孫同被通緝。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壓力,迫令二人離境,於五年內不准入境。楊衢雲經新加坡,前往南非約翰尼斯堡,之後再轉往日本,並輾轉在各地發展興中會。1900年1月,楊辭去興中會會長一職,改由孫中山任。同年從日本到香港,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後楊衢雲於年底返回香港,於上環結志街五十二號設私塾輔仁文社教授英文以養妻兒。 1901年被清政府派人刺殺於香港。謝贊泰為楊衢雲安排下葬於跑馬地香港墳場,並為楊衢雲設計墓碑,碑上沒留名字,只刻有編號6348,並以天圓地方概念設計,刻有青天白日圖案。康文署宣布計劃為墓碑設置說明牌,介紹他的革命事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8npSrnlR2w 另一個位置是遮打爵士家族的墓地。 吉席·保羅·遮打爵士,Kt,CMG,JP,LL.D(Sir Catchick Paul Chater,1846年9月8日-1926年5月27日),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亞美尼亞裔香港商人。遮打早年入讀加爾各答有名的馬帝尼耶書院(La Martiniere College,遮打日後對該校貢獻良多),畢業後於1864年4月前往香港,寄居於他其中一位姐姐及其丈夫位於雲咸街的公寓。 他分別在1886年和1889年創辦九倉和置地。遮打亦有涉足採礦業,他曾成立香港採礦公司(Hong Kong Mining Company),在新界和越南東京一帶經營礦業。該公司後來在1906年獲政府簽發探礦牌照,開始在馬鞍山採礦。他亦是初期香港首家股票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會之主要發起人,並曾出任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在1897年6月22日,遮打獲頒贈CMG勳銜,後在1902年,再獲加封為爵士。另外他又曾於1892年獲法國殖民地政府頒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882年至1909年任共濟會香港及南中國區大團長。遮打後來為香港大學捐建學生會大樓(今孔慶熒樓),大樓在1919年落成。在1923年,香港大學向遮打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以答謝他為該校出任名譽財政。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香港極具影響力。 遮打爵士於1920年4月24日及1925年4月29日訂立兩份信託契據,並由已故遮打爵士為一方而該等契據內所述的受託人為另一方,他設立了款額各為$250000.00的兩個基金,分別名為“遮打捐款基金(聖約翰座堂)”及“遮打捐款基金(聖安德烈堂)”,並將上述基金交予上述受託人以信託形式管有,以將上述基金的收益運用於協助維持香港聖約翰座堂及聖安德烈堂,以及增添下述聖品的薪津,即當其時在聖約翰座堂任職堂牧或助理堂牧的聖品及在聖安德烈堂任職牧師或助理聖品的聖品。又鑑於認為適宜將上述基金歸屬一個法人團體,於是訂立《遮打捐款基金(聖約翰座堂及聖安德烈堂)法團條例》。 在吉席.遮打墓碑附近他兄弟Joseph Theophilus Chater的墳墓。 在遮打爵士墳墓附近的何東爵士及元配墳墓。前方是一位工人的墳墓。 何東爵士(Sir Robert Hotung)KBE,JP.,(1862年12月22日—1956年4月26日),本名何啟東,字曉生,歐亞混血兒。香港望族何東家族之首,香港著名洋行買辦及企業家。 何東生父為英籍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H.T Bosman),生母為祖籍廣東寶安的施氏。由於父母並沒有正式結婚,而何仕文更因生意失敗離開香港,何東自幼由母親獨力撫養,受中國文化熏陶,常常以中國人自居。幼年入讀私塾,稍長轉讀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187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畢業後隨即加入廣東海關,建立初步人際網路及華洋貿易的操作。1881年辭職海關加入香港怡和洋行華人部任職初級助理員專責翻譯,因表現突出而獲迅速提升為買辦助理。在怡和任職僅兩年的1883年接替姐夫蔡星南成為買辦,不久更獲委任為剛成立的「香港火燭保險公司」及「廣東保險公司」的總買辦。在任職買辦的同時,何東自資成立「何東公司」(Ho Tung & Company)從事食糖的買賣,而胞弟何福及何甘棠亦加入怡和成為買辦。1894年何東升任怡和洋行華總經理,於1900年以健康欠佳為由辭職,由其弟何福接任。 離開怡和後,何東全力發展自己的生意,除一般貿易外,還進軍航運及地產買賣。何東於1928年前後接辦經營出現困難的《工商日報》,注入資金及改革管理後,成功令《工商日報》走出困局。除香港外,何東在上海、青島、東北及澳門皆有大量投資。 1922年海員大罷工時期,在貿易及航運有切身利益的何東四出奔走調停,更私下承諾支付工人罷工期間的一半工資,工人3月6日結束維期53日的大罷工。但據報何東其後並沒有兌現承諾,工人向「國際勞工會議」(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投訴,事件最後不了了之。 1906年何東向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申請獲准在中環半山居住,成為自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首位在太平山山頂居住的擁有中國血統的人士。 何東元配為麥秀英,平妻張蓮覺(原名張靜容,為麥秀英表妹)。另有妾侍周綺文,以及與他誔下私生子何佐芝的朱結第。 何東臨終前信奉基督教,由施玉麒牧師(Canon G. Zimmern)施洗。逝世後與元配麥秀英合葬跑馬地香港墳場。臨終前以50萬設立信託慈善基金(何東爵士慈善基金),所得利潤捐給慈善機構。 早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會計師Henry Smith 墓碑。刻在墓碑旁的共濟會標誌,是方矩和圓規。 香港共濟會第一個會所在1844年4月29日成立於維多利亞島,三年之後成立英格蘭分支香港共濟會總會。歷史上香港的共濟會分別傳自於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 宣教士何顯理女士之墓 十九世紀,何女士的父親原是一名律師,又是區議員,想事奉主,便放下一切,在一間一、二十人的小教會做牧師。當牧職幾年後,女兒有宣教負擔,婚後偕同夫婿叔未士由大西洋,巴西,繞道非洲的好望角,抵達東南亞,經澳門, 1842年終到達香港辦學校。她在香港建立了首間浸信會,首間女校;當時香港的居住環境很差,加上太辛勞,何女士二十七歲就離世。後來歷史學家評論她時,總結出她有四個第一:(1)是西方女士到港的第一人,(2)是西方宣教士到港的第一人,(3)是在香港辦女校的第一人,(4)是在香港安息的首位宣教士。 現在香港島的顯理中學就是為紀念何顯理女士而命名。 德國郭士立牧師之墓。 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年7月8日-1851年8月9日),於德國東部波美拉尼亞斯德丁(今波蘭什切青)出生,是一個裁縫的兒子。1826年,他在荷蘭傳道會畢業。1827年先抵達荷蘭殖民地爪哇,向當地的華僑學習漢語。1828年經新加坡去暹羅,繼續在華僑中學習漢語和傳教。1829年接受倫敦會的津貼,前往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協助倫敦會工作。1831年,到澳門轉到廣州見馬禮遜,出任英國東印度公司翻譯,並到中國海岸,搜集政治、經濟、軍事情報。 1832年2月,他陪同英國東印度公司商業間諜林賽(Hugh Hamilton Lindsay 化名胡夏米)乘坐「阿美士德號」商船北上,經廈門、福州、舟山、寧波、威海衛等地,遠達朝鮮、日本。9月返回澳門。同年10月,他乘鴉片商查頓商船「氣精號」(Sylph),再次北上,到達東北牛庄(今營口)。他根據這三次旅行,他寫作《1831-1833年在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一書。 1840年鴉片戰爭時他擔任英軍司令官的翻譯和嚮導,以及英軍佔領下的定海知縣、鎮江知府。其後,他參與及起草《南京條約》。 1843年在香港開埠之後,擔任首任香港總督璞鼎查的中文秘書及撫華道。1844年他在香港成立傳教組織「福漢會」,洪秀全的戰友馮雲山曾為該會教徒。同時還創立中國傳教會,在倫敦招募來華傳教士。中國傳教會把戴德生送到中國。後來戴德生成功地建立了中國內地會,他把郭士立稱為中國內地會之父。 1851年8月9日郭士立在香港去世。香港中環吉士笠街,就是以他命名。他曾是傳教士,為英國作間碟及軍隊翻譯,又擔任香港開埠初期的政府官員,可以說是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