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因灣仔移山填海而修築的活道

活道原為摩理臣山 (Morrison Hill) 的山坡,在1924年灣仔填海時,開鑿摩理臣山作填海之用,由於山泥少而岩石多,摩理臣山只開得一半,另一半要在第二次大戰後才叫剷平,活道就是在開山填海時首先將山坡剷平而修築的道路。當時街道十分荒蕪,不像現在通往鄧肇堅醫院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主要街道。街道由灣仔道200號對面斜斜開闢一條路,這路形狀與其他灣仔街道不同,說明了是灣仔道建成很久後才開成的路。


從灣仔道望向活道。(2011年拍攝)



活道中段職業訓練局總部外望向華都樓。(2011年拍攝)



活道中段職業訓練局總部外望向灣仔道方向。(2011年拍攝)



活道望向皇后大道東及石級。(2011年拍攝)



一段活道連接皇后大道東的石級。(2011年拍攝)



灣仔皇后大道東望向活道及石級。(2011年拍攝)


街道以按察司約翰.. (John Roskruge Wood) 命名。約翰..活曾在19001128日起任土地法庭登記官 (Registrar)190432日他獲委任為新界土地法庭成員。190511日他獲委任為新界助理地政官。1909321日他獲委任為第二巡理府法官。191121日他獲委任為考試局成員。19111115日他獲暫時署任教育署署長。1916121日他獲署任第一巡理府法官及驗屍官。192031日他獲署任副按察司 (Puisne judge)1922126日他獲委任為香港大學校董會成員為期3年。1922421日、1925417日他多次署任副按察司。19251123日他獲署任最高法院副按察司。192729日他獲署任為按察司。1930830日及1933327日他亦獲署任為按察司。



1924年後位於摩理臣山的灣仔移山填海工程。前方是小山崗上是海軍醫院(即現在律敦治醫院位置)。


摩理臣山的範圍很大,自現時皇后大道東活道口起,至摩理臣山道,繞至灣仔道活道路口止。這個山在香港開埠之初與司徒拔道之山相連,即今日皇后大道東司徒拔道口處稍為凹下,形成一小山谷。開發皇后大道東之時,便把摩理臣山孤立。

灣仔填海工程由生利公司中標,工程訂費為三百三十萬零八千五百元。因為灣仔海灣很長,需耍大量泥沙填海,由於之前的填海用去了附近可用的山泥,只得就近向摩理臣山取山泥鑿石,運往填海。當時填海運泥,築有輕便鐵路,將泥土運出,這輕便鐵路就是由活道處築起,當摩理臣山的泥土越開越入時,活道也越開越長,輕便鐵路也越築越長。

由於不能將石山剷平,是以當時的工程公司不再在摩理臣山開發,而到九龍去開山取泥,於是摩理臣山便剩下半個石山崗。這半石山崗大部份位於皇后大道東一側。活道即成為摩理臣山區內,首先建成建築物的地方,這一間就是摩理臣山工業學院。政府曾在灣仔填海宣布,摩利臣山剷平之後,該地段不作私人使用,聲明將來在該地內,與建運動場公園、學校等。政府不將摩理臣山內之土地拍賣給私人。

摩理臣山工業學院分兩部份,一部份是1936年建成的紅磚屋形式,另一部份是戰後興建的三合土建成的新式學校形式。紅磚屋形式的摩理臣山工業學院正門位於活道,而新式三合土學院部份,則設於永祥街上,顯示前者是摩理臣山未完全剷平之時即興建,後者是在戰後剷平摩理臣山的石山後興趣的。不過紅磚建築物已拆卸改成新職業訓練局總部大廈。

摩理臣山工業學院成立是由於到1935年香港經濟復甦,建築業興旺,而香港已修訂建築條例,規定樓宇結構,要興建現代化的三合土結構樓宇。當時香港建築工人多未懂得建築三合土樓宇,建造商會認為,亟需訓練建築業人材,方能適應香港興旺的建築業。當時建造商會會長譚肇康,建議政府設立工業學院訓練建築人材,政府於是將活道側大塊空地,撥給建造商會,建造工業學院,費用由建造商會捐出。譚肇康先生曾在政府工務司任職繪圖員及外勤監工,任職一年後轉到生利建造公司工作,1911年得公司資助成立永利建造號,承接政府和海軍部工程。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英資怡和洋行在灣仔的足跡(五) - 銅鑼灣糖街

糖街(Sugar Street),位於銅鑼灣,全長不過100長,每天人流不少,人山人海。糖街沿途建築物最多的是為服務印尼外籍朋友的商店,所以特別是香港公眾假期,聚集不少印尼傭工。糖街鄰近維多利亞公園西南部出口,西東走向,單線單向行車,有小巴總站,無巴士途經。


從銅鑼灣怡和街望向糖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告士打道望向糖街。 (2011年拍攝)






在糖街對出的行人天橋,掛滿由灣仔區議會出資的灣仔區歷史圖片,大家可以對過去的灣仔景像有一個概念。

一八六六年,政府投資四十萬元於銅鑼灣興建造幣廠,自行鑄造英國通用銀圓,以及代客以舊銀圓鑄造新幣。但造幣廠的生意未如理想,入不敷支,結果於一八六八年因財政困難而停辦,造幣機器以六萬元售予日本,而廠址則以六萬元由怡和洋行收購,改建為糖廠,命名為中華糖廠。因此街道命名為糖街。


 


糖廠後來於一八七四年的甲戌風災中被毀,全部機器和倉庫的存貨也給大浪捲入海中。有海員及漁民證實,風災後維多利亞港的海水由鹹變甜,在港內捕獲的漁產也有超鮮甜和過肥的現象。當年颱風之大,香港政府都要向英國匯報,而英女皇維多利亞亦致函慰問。基於不明的理由,糖廠沒有重建,原址只剩下糖街此一名字為證。



鰂漁涌有一條相似名稱的糖廠街,因為太古洋行曾在該處營運太古糖廠。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英資怡和洋行在灣仔的足跡(五) - 銅鑼灣糖街

糖街(Sugar Street),位於銅鑼灣,全長不過100長,每天人流不少,人山人海。糖街沿途建築物最多的是為服務印尼外籍朋友的商店,所以特別是香港公眾假期,聚集不少印尼傭工。糖街鄰近維多利亞公園西南部出口,西東走向,單線單向行車,有小巴總站,無巴士途經。


從銅鑼灣怡和街望向糖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告士打道望向糖街。 (2011年拍攝)






在糖街對出的行人天橋,掛滿由灣仔區議會出資的灣仔區歷史圖片,大家可以對過去的灣仔景像有一個概念。

一八六六年,政府投資四十萬元於銅鑼灣興建造幣廠,自行鑄造英國通用銀圓,以及代客以舊銀圓鑄造新幣。但造幣廠的生意未如理想,入不敷支,結果於一八六八年因財政困難而停辦,造幣機器以六萬元售予日本,而廠址則以六萬元由怡和洋行收購,改建為糖廠,命名為中華糖廠。因此街道命名為糖街。


 


糖廠後來於一八七四年的甲戌風災中被毀,全部機器和倉庫的存貨也給大浪捲入海中。有海員及漁民證實,風災後維多利亞港的海水由鹹變甜,在港內捕獲的漁產也有超鮮甜和過肥的現象。當年颱風之大,香港政府都要向英國匯報,而英女皇維多利亞亦致函慰問。基於不明的理由,糖廠沒有重建,原址只剩下糖街此一名字為證。



鰂漁涌有一條相似名稱的糖廠街,因為太古洋行曾在該處營運太古糖廠。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山坡臺(還是山邊臺?)

姑且按地政總署網頁- 地理資訊地圖稱山坡臺 (Hill Side Terrace),因為有山邊臺(Shan Pin Terrace) 是位於筲箕灣。山坡臺位於灣仔捷船街旁,須拾級而上。


 





不過街牌卻有出入,中文用山邊臺,英文為Hill Side Terrace。出錯原因有可能是以前確實稱為山邊臺。1967年華僑日報出版的香港年鑑中,灣仔地圖上亦印上山邊臺。現時山坡臺只有1A仍聳立著已荒廢的聖璐琦書院 (St Luke's College)。從網上找到不知日期的兩張該校招生廣告,校址正是印上山邊臺。







灣仔校舍在80年代關閉,為一私立男女中學。其他學校資料就難以從網上找到。那麼是何時改名呢?



灣仔聖璐琦中學荒廢校舍 (2011年10月拍攝)

 

 


其實該臺階曾經建有住宅。從1933年政府的陪審員名單記載了一位在 Horai Gyo Gyo Co Ltd 工作的日本人Kitayama, Matsumo Suke住在山邊臺3號。因此,網上資料表示該處連同南固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治時期是日軍的慰安所地區,印證了該處必定曾有住宅樓房。






後註:經我向路政署投訴終於換上正確的街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山坡臺(還是山邊臺?)

姑且按地政總署網頁- 地理資訊地圖稱山坡臺 (Hill Side Terrace),因為有山邊臺(Shan Pin Terrace) 是位於筲箕灣。山坡臺位於灣仔捷船街旁,須拾級而上。


 





不過街牌卻有出入,中文用山邊臺,英文為Hill Side Terrace。出錯原因有可能是以前確實稱為山邊臺。1967年華僑日報出版的香港年鑑中,灣仔地圖上亦印上山邊臺。現時山坡臺只有1A仍聳立著已荒廢的聖璐琦書院 (St Luke's College)。從網上找到不知日期的兩張該校招生廣告,校址正是印上山邊臺。







灣仔校舍在80年代關閉,為一私立男女中學。其他學校資料就難以從網上找到。那麼是何時改名呢?



灣仔聖璐琦中學荒廢校舍 (2011年10月拍攝)

 

 


其實該臺階曾經建有住宅。從1933年政府的陪審員名單記載了一位在 Horai Gyo Gyo Co Ltd 工作的日本人Kitayama, Matsumo Suke住在山邊臺3號。因此,網上資料表示該處連同南固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治時期是日軍的慰安所地區,印證了該處必定曾有住宅樓房。






後註:經我向路政署投訴終於換上正確的街牌!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 英資怡和公司在灣仔的足跡(四) - 百德新街、京士頓街、加寧街、記利佐治街一帶




百德新街、糖街一帶,通稱東角,昔日是怡和洋行的天下,所以有怡和街、渣甸街、東角道和怡和午炮。香港第一間鑄幣廠亦曾設於此,現在還有古物古蹟辦事處安放的牌匾。今日珠城大廈(十年前還有明珠翡翠兩間戲院)及柏寧酒店(二 十年前叫華都酒店的位置當時仍是貨倉,皇室大廈就是這個「牛奶公司碼頭」的地點。相信皇室大廈當年就是牛奶公司或中華糖廠估計都是怡和的附屬公司),因此留下一條糖街。鄭寶鴻編的《港島百年街道》一書有談及此地樂聲戲院今日樂聲大廈)很早便已拆卸,豪華戲院(今日百利保廣場)大約在1980/1981年清拆維園旁邊打直的一段告士打道原本並不存在,一九五五年填平舊銅鑼灣避風塘修建維園,可能為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牛奶公司碼頭,特意留下一條明渠/運河,並很可能接收由掃桿埔谷地香港大球場暗渠流下來的水公司碼頭和樂聲戲院旁邊的停車場就是明渠的盡頭明渠口位置銅鑼灣花園和毗鄰的蜆殼油站尚未填海。


1957年的銅鑼灣地圖,可見今天是告士打道(及後延長)的前身 - 牛奶公司碼頭及明渠。

直至修建海底隧道,明渠填平並開闢告士打道伸延
另填出銅鑼灣花園及蜆殼油站,並徵用部份維園瀕臨新避風塘的海濱地段 修築維園道。興建東區走廊時,又再削去小部份的維園。


從記利佐治街望向百德新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記利佐治街交界望向百德新街一段行人專用區 (2011年拍攝)


晚上從銅鑼灣記利佐治街交界望向百德新街一段行人專用區 (2011年拍攝)


百德新街 (Paterson Street) 位於銅鑼灣,一端連接告士打道,另一端連接記利佐治街,是以怡和洋行(即今天怡和集團)的要員John Johnstone Paterson 命名。


 


百德新先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在英軍的駱駝隊參與在伊朗的戰事。由19322月至19332月、19362月至19372月、19412月至19422(不過香港在19411225淪陷)擔任匯豐銀行主席。19381940年成為定例局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擔任香港義勇軍 Hughes 團的少校防守北角發電站抵抗入侵日軍,曾在香港淪陷後被囚禁在赤柱集中營成為戰俘。香港重光後與D.L. Newbigging 重開怡和洋行。




 

從銅鑼灣百德新街交界望向記利佐治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東角道交界望向記利佐治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告士打道交界望向記利佐治街 (2011年拍攝)


記利佐治街 (Great George Street) 位於香港島銅鑼灣,西接東角道,東接告士打道,中段與百德新街交界,為灣仔區人流最多的一條街道之一。街道以英皇佐治五世的稱號命名。


 


牛奶公司(Dairy Farm Ice and Cold Storage Co Ltd)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均在記利佐治街設有工廠。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博士數十年來都在百德新街居住。他在香港電台香港故事的訪問中表示,(http://app3.rthk.hk/special/hkstories2011/mystories.php?eid=22&vid=42) 在上世紀60年代初,該處的牛奶公司冰廠養有一隻企鵝,在下午4時左右便會走到百德新街踱步。



牛奶公司在19721973年期間被怡和洋行的子公司―置地公司收購。牛奶公司在記利佐治街珠城大廈開設大利連超級市場,後來全線超市改名惠康超級市場,而第一間24小時經營的惠康超級市場亦是記利佐治街分店。


 


在從前,記利佐治街最有名是日資大丸百貨公司,位於華登大廈基座,大丸百貨公司於1998年結業後,改建成名店廊商場。現時前往銅鑼灣糖街的小巴仍以「大丸」作為目的地地名。


 


194043面世的維他奶,其工廠曾在記利佐治街海旁地段第231(即現在記利佐治街、加寧街及百德新街兩旁樓宇內)運作,是向卜內門租用的貨倉地,剛好位於競爭對手牛奶公司的對面。




從銅鑼灣告士打道交界望向加寧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京士頓街望向加寧街 (2011年拍攝)


香港曾經在今天加寧街附近設有鑄錢局
最後因經營虧損而結束古物事務監督在加寧街設有紀念牌匾可惜被毗商舖的裝修物料影響途人難以留意或透過透明膠片看清楚牌匾內容



銅鑼灣京士頓街 (2011年拍攝)

現時這一區大部份住宅大廈都是外型相似的天台地庫及外牆的業權由恆隆地產持有。名店坊亦是該公司出租物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 英資怡和公司在灣仔的足跡(四) - 百德新街、京士頓街、加寧街、記利佐治街一帶




百德新街、糖街一帶,通稱東角,昔日是怡和洋行的天下,所以有怡和街、渣甸街、東角道和怡和午炮。香港第一間鑄幣廠亦曾設於此,現在還有古物古蹟辦事處安放的牌匾。今日珠城大廈(十年前還有明珠翡翠兩間戲院)及柏寧酒店(二 十年前叫華都酒店的位置當時仍是貨倉,皇室大廈就是這個「牛奶公司碼頭」的地點。相信皇室大廈當年就是牛奶公司或中華糖廠估計都是怡和的附屬公司),因此留下一條糖街。鄭寶鴻編的《港島百年街道》一書有談及此地樂聲戲院今日樂聲大廈)很早便已拆卸,豪華戲院(今日百利保廣場)大約在1980/1981年清拆維園旁邊打直的一段告士打道原本並不存在,一九五五年填平舊銅鑼灣避風塘修建維園,可能為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牛奶公司碼頭,特意留下一條明渠/運河,並很可能接收由掃桿埔谷地香港大球場暗渠流下來的水公司碼頭和樂聲戲院旁邊的停車場就是明渠的盡頭明渠口位置銅鑼灣花園和毗鄰的蜆殼油站尚未填海。


1957年的銅鑼灣地圖,可見今天是告士打道(及後延長)的前身 - 牛奶公司碼頭及明渠。

直至修建海底隧道,明渠填平並開闢告士打道伸延
另填出銅鑼灣花園及蜆殼油站,並徵用部份維園瀕臨新避風塘的海濱地段 修築維園道。興建東區走廊時,又再削去小部份的維園。


從記利佐治街望向百德新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記利佐治街交界望向百德新街一段行人專用區 (2011年拍攝)


晚上從銅鑼灣記利佐治街交界望向百德新街一段行人專用區 (2011年拍攝)


百德新街 (Paterson Street) 位於銅鑼灣,一端連接告士打道,另一端連接記利佐治街,是以怡和洋行(即今天怡和集團)的要員John Johnstone Paterson 命名。


 


百德新先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在英軍的駱駝隊參與在伊朗的戰事。由19322月至19332月、19362月至19372月、19412月至19422(不過香港在19411225淪陷)擔任匯豐銀行主席。19381940年成為定例局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擔任香港義勇軍 Hughes 團的少校防守北角發電站抵抗入侵日軍,曾在香港淪陷後被囚禁在赤柱集中營成為戰俘。香港重光後與D.L. Newbigging 重開怡和洋行。




 

從銅鑼灣百德新街交界望向記利佐治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東角道交界望向記利佐治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告士打道交界望向記利佐治街 (2011年拍攝)


記利佐治街 (Great George Street) 位於香港島銅鑼灣,西接東角道,東接告士打道,中段與百德新街交界,為灣仔區人流最多的一條街道之一。街道以英皇佐治五世的稱號命名。


 


牛奶公司(Dairy Farm Ice and Cold Storage Co Ltd)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均在記利佐治街設有工廠。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博士數十年來都在百德新街居住。他在香港電台香港故事的訪問中表示,(http://app3.rthk.hk/special/hkstories2011/mystories.php?eid=22&vid=42) 在上世紀60年代初,該處的牛奶公司冰廠養有一隻企鵝,在下午4時左右便會走到百德新街踱步。



牛奶公司在19721973年期間被怡和洋行的子公司―置地公司收購。牛奶公司在記利佐治街珠城大廈開設大利連超級市場,後來全線超市改名惠康超級市場,而第一間24小時經營的惠康超級市場亦是記利佐治街分店。


 


在從前,記利佐治街最有名是日資大丸百貨公司,位於華登大廈基座,大丸百貨公司於1998年結業後,改建成名店廊商場。現時前往銅鑼灣糖街的小巴仍以「大丸」作為目的地地名。


 


194043面世的維他奶,其工廠曾在記利佐治街海旁地段第231(即現在記利佐治街、加寧街及百德新街兩旁樓宇內)運作,是向卜內門租用的貨倉地,剛好位於競爭對手牛奶公司的對面。




從銅鑼灣告士打道交界望向加寧街 (2011年拍攝)



從銅鑼灣京士頓街望向加寧街 (2011年拍攝)


香港曾經在今天加寧街附近設有鑄錢局
最後因經營虧損而結束古物事務監督在加寧街設有紀念牌匾可惜被毗商舖的裝修物料影響途人難以留意或透過透明膠片看清楚牌匾內容



銅鑼灣京士頓街 (2011年拍攝)

現時這一區大部份住宅大廈都是外型相似的天台地庫及外牆的業權由恆隆地產持有。名店坊亦是該公司出租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