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香港的「泰山石敢當」

在新界公路旁很容易看見「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相信該處曾經發生交通意外。但你又可會留意路旁刻有「石敢當」的石碑?不但沒有留意,甚至連來源及意思也不知道。它們由私人所建,所以未受政府重視及保護,更加不要說要歷史評級。

本地歷史研究者及作者陳天權先生在2011年大公報的文章表示,「石敢當」通常豎立在路巷岔口或橋頭岸邊。此風俗在中國已有上千年之久,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山東省泰安市申報),但在香港卻甚少人關注。

大埔公路大圍段美林邨對出的泰山石敢當。








































元朗錦田水頭村的泰山石敢當,受風吹雨打難以辨識。








































元朗錦田水頭村171號屋外牆的石敢當。








































大埔靖遠街35號唐樓外的泰山石敢當。


上水金錢村第51號屋上下層外牆也有泰山石敢當,還加上反光鏡。


「石敢當」一詞在漢代已經出現,可能來自古代的靈石崇拜。唐代流行在石塊刻上「石敢當」三字,嵌在房屋外牆或置於街衢巷口,作辟邪鎮煞之用。有人猜測「石敢當」是一位姓石的英勇將軍,亦有人認為「敢當」意指所向無敵,加上堅硬的石頭,可保居民出入平安。到了宋金時代,「石敢當」之上冠以「泰山」二字,以增威力。「泰山」是主宰陰間鬼魂之泰山神,即道教的東嶽大帝。


有研究稱「石敢當」風俗源於山東和福建,繼而遍及大江南北,再傳到日本和東南亞,其後又演化出石大夫和石狗信仰。今天這風俗正逐漸消失,在香港能找到「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地方不多,最易讓行人見到的一塊在沙田大圍美林邨對開的橋頭,今天仍有居民上香拜祭。

在一些村落路旁或村屋仍可找到「石敢當」。陳先生指出粉嶺龍躍頭東閣圍和永寧圍、上水金錢村、新田東鎮圍、屏山坑頭村等地亦可以找到。新一代不認識及重視這「冷門」信仰,相信假以時日將會在香港消失。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紅磡黃埔區的由來與發展(六)

由於二之大戰後香港人口增加帶來房屋問題,令土地價格上漲,政府興建公營廉租屋時,黃埔船塢也想在地產分一杯羹。1954年埔船塢公司將位於香港仔船塢部份土地交還政府興建道路,以換取政府批准出售部份黃埔船塢土地。
 
估計是1970年代初的黃埔船塢。中央是有鐘塔的船塢辦公大樓。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前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空置的前九龍船塢紀念學校。(2012年拍攝)




二次大戰後,隨著香港人口增加,不少華人在黃埔船塢工作及在紅磡居住,其子子女對教育需求甚殷。順應員工及街坊的訴求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於1948-1949年間與教育司署斥資50萬港元興建九龍船塢紀念學校(Kowloon Docks Memorial School / KDMS命名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空襲中不幸罹難的九龍黃埔船塢員工。學校位於紅磡青洲街二號,為一所官立小學。

紅磡黃埔區的由來與發展(五)

戰後紅磡的工廠損毀嚴重,但很快又能重上軌道,重投生產。由於工業聚集,紅磡成為後來大陸新移民落腳的地方。



1962年紅磡及黃埔船塢地圖。


區內觀音山及大環山成為木屋林立的地方,成為基層市民棲身之所。稱為觀音山因為前面有一座觀音廟。同一時期,港府在九龍各處大量興建徒置大廈,以應付大量人口增加對房屋的需求。政府亦打算在紅磡興建徒置大廈,不過紅磡平地多用作工業,觀音山及大環山便成為不二之選。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紅磡黃埔區的由來與發展(四)

紅磡有四條街因著九廣鐵路高層職員而被命名:必嘉街(Baker Street)、必嘉圍(Baker Court)、獲嘉道(Walker Road)及溫思勞街(Winslow Street)

1914年九廣鐵路九龍總站。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





































剛完成我從網上資料整理出來的葡人在港的情況,並在網誌上載了這編文章。說時遲那時快,現在坊間已經推出由丁新豹博士及盧淑櫻博士著作的《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涵蓋的族裔更廣,而且不少內容更是少為人知,可見研究香港歷史已不再是「大路式」以時序研究香港歷史發展或是某座歷史建築物,又或是某一位香港名人。

香港自開埠以來便有近5%的外籍族群,他們人數雖少,卻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實力上與華人不遑多讓,尤其是在二戰前。其中,以英、葡、美、德、法、日、俄、南亞、猶太及巴斯等,或以人口較多,或因財力較強,而格外值得關注。

今時今日的香港,在商界領域、醫療衛生、宗教文化,乃至街名建築、食饌菜餚,都留有不少外籍人士的印記。看了此書便可以加深大家了解他們來港的目的、在香港的生活模式及增加對香港各種事物的認識。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千百年來國人對外族的先入為主的看法,相信看了此書大家會認同不少居港族裔視香港為家,在社會上作出貢獻。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又到2014聖誕節(四)

小丸子又有心事?華人置業的銅鑼灣地帶和皇室堡也用小丸子作主題佈置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