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大堂展覽的"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介紹了少為人知的英屬山東威海衛一段少為人知的歷史片段。那處小小地方由正規英軍防守嗎?不。英國佔領地大,但終歸英藉人口有限,當兵人數更少。所以往往要招募本土人士當兵。
英軍的“華勇營”原是用來駐守威海衛英租界的。威海衛位於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原為濱海漁村,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開始在華爭搶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1898年3月,英國政府指示駐華公使竇納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設法租借威海衛,卻遭清政府拒絕,理由是威海衛尚在日軍占領之下。竇納樂隨即威脅說,若不從,唯有將事情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見又有兵端,哪敢不從,被迫於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因此,中國一直稱威海衛的租借為“強租”。
威海衛租借成功,便成為英國的遠東海軍基地,但卻陷入陸防空虛的尷尬。當時,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部隊被攤薄,到了無兵可調的地步,遂決定照搬在印度的經驗,招募威海本地人,組建雇傭軍,擔負威海衛的防務。英國人的意思一經表示,清政府又強烈反對。但英國人辯稱道,這是一支警察部隊,維護治安而已,並不用於租借地以外的軍事行動。清政府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