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天水圍的天秀墟



天秀墟不是香港一個皆知巷聞的地方,宣傳不多,即使我居於天水圍,也不知位置在那裡,花了一點時間才找到。


它又俗稱為天水圍墟市,位於天水圍天秀路天富苑對開,天秀路公園旁,佔地3千8百平方米,由東華三院以非牟利形式營運及辦理,於2013年1月竣工,於2013年2月1日啟市。



天水圍由於多低下層市民,多年前在天水圍明渠旁有不少無牌小販在清晨聚集擺買,漸漸成為人稱的「天光墟」。食物環境衞生署不斷派員掃蕩那些小販,曾發生無牌小販因途避小販管理隊走到明渠而遇溺。不少區內市民、團體、區議員都向政府提出在天水圍批地設立墟市。

經政府研究,在201291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公布,政府同意撥出一幅達38萬平方呎的政府休憩空置土地用作建立墟市用途,並且將會撥款1,000萬港元以支持在天水圍建立一座墟市。墟市將會設置有200個租金廉宜的固定攤位。林鄭月娥表示,此舉回應香港社會上的反映,天水圍尤其是天水圍北缺乏多元化的商業地區,而且物價昂貴,希望藉此為到香港市民帶來比較廉價的日用品及乾貨等選擇,亦盼望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為天水圍帶來經濟動力。香港政府於同月開始進行諮詢,在得到地區支持後,將會啟動工程。工程包括水電鋪設及平整土地等,預料需要56個月的時間,預期於半年內墟市可以全面投入服務。

 

20121021日,關注天水圍小販大聯盟代表表示,近月來與東華三院商量及討論有關於天水圍墟市的設計,但是方案未有照顧到社區的實際需要,例如無設備儲存倉和單車停車位等,又擔心管理規則太多,會像領匯的管理般,故此希望有關香港政府能夠設立一個墟市管理委員會,讓資深的小販參與。東華三院發言人回應表示,會與天光墟的小販繼續溝通,亦會到不同的屋苑舉辦諮詢大會,並且研究租金問題,例如考慮推出合租攤位模式。

 

2012111日,營運牌照申請開放申請,於同月30日截止。根據民政事務總署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有逾38百人申請,平均24人競爭一檔。同月,東華三院獲得元朗地政處批准以短期租約形式租用上述地址5年,土地平整、基本設施及交通配套改善等工程隨即展開,預計於20131月竣事。遴選於同年1214日開始,標準會照顧天水圍居民及有經濟困難的人士,又以擁有營運經驗者為優先考慮,結果將會於20131月公布。此外,東華三院正在考慮增設假日墟市,讓更多人士有機會在特定日子於該處進行短期擺賣。

 

201315日,天水圍社區發展陣線聯同香港規劃師學會青年規劃組等團體舉辦工作坊,邀請近百名申請了於天秀墟攤檔的人士集思廣益,討論天秀墟的內部環境設計和管理方式,十多位參與的規劃師於收集意見後,預期於同月月中提交報告予東華三院及相關香港政府部門參考。

 

201321日,天秀墟開始營業測試。它於21日正式開幕,邀得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GBS太平紳士親臨主禮。天秀墟的定位是以提供居民生活所需為主,主要出售糧油雜貨、家庭用品及蔬菜水果等日常必需品,旨在配合政府的利民措施,關注地區經濟發展,以幫助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並且為天水圍及元朗區的居民提供一個多元化且價廉物美的購物平台。

 

香港政府撥款1,000萬港元以支持在天水圍建立一座墟市,及將該處以5年免費形式,借予東華三院發展成為墟市,而東華三院則計劃以每月租費8百至1千港元的租金租出200個、每個面積約4平方米的固定攤位,若果商戶有經濟困難,則可妣考慮酌情寬減租金。5年免費年期過後,將會以廉價的形式繼續。因應前期營運可能虧本,香港政府亦會另外配套2百萬港元用於管理支出。另外為了加快計劃進度,香港政府將會特事特辦,由行政長官的特別金戶口直接批出此撥款項目。

 

天秀墟開業個多月仍然是水靜鵝飛,檔主生意未如理想,收入僅夠交租。團體在20133月表示,調查指檔主認為天秀墟選址差,加上路牌指示不足,由社福機構營運的前排鋪位經常遲開鋪,致墟市冷清,嚴重影響人流;又透露有約十檔檔主抵受不住長期入不敷支,被逼早上返回天光墟非法擺賣,警告如情況持續無改善,「半年後一定有好多檔主退租」。

 

是實上天秀墟附近沒有甚麼指示牌,最近的輕鐵天秀站又沒有地圖或指示。網上地圖沒有標示天秀墟位置,主辦機構東華三院網站又找不到天秀墟位置圖,場內配套設施除了流動厠所再找不到其他。售買物品不見吸引亦是致命傷,較西錦田站對出的墟市式商舖更沒有特色,難怪墟市門庭冷落。

 


























現時墟市的營業時間為早上8時至晚上8時,年中無休。大家如果到天水圍濕地公園遊覽,不妨順道到天秀墟參觀。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牛頭角淘大花園

香港在2003年發生沙士至今已經十年,經歷當年情況的香港市民不會忘記衞生署封閉淘大花園E座及後更將E座居民遷入隔離營。

淘大花園
(Amoy Gardens) 是一個大型私人住宅項目,位於九龍觀塘區牛頭角,位置前身是淘大食品 (Amoy Food) 的醬油食品工場淘化大同的前身淘化在1908年於中國福建省廈門成立,除釀製豉油外,也兼營牛奶業務。1928年,淘化大同正式於香港成立,設廠製造豉油。為紀念公司發源地,淘化大同將其英文名稱定為Amoy Food,其中Amoy就是廈門的英文舊稱。


1950年代由佐敦谷望向牛頭角淘化大同的工廠(右上方)。工廠外牆可見綠寶橙汁商標
1954
年,淘大在牛頭角覓得大塊土地興建工廠,設立「淘大工業村」,除食品製造工廠外還設有托兒所和員工宿舍等設施。1960年代輕工業興起,68層高工厦有需求,淘大豉油廠亦有建造工廠數座,現今還有一座數層高工厦「淘大工業村第一座」,座落在得寶花園與現時嘉和苑之間,相信是淘大鼓油廠唯一遺址。該大廈至今仍未重建為住宅,據聞因為該大廈有某一持有超過10%業權人仕無法找到,即大業主無可能持有超過90%業權,自然無法以強制拍賣申請統一業權。
1972年,淘大獲吉隆坡森那美集團收購。及至1978年,恆隆集團以2億港元向淘大購入牛頭角「淘大工業村」約22.26萬平方呎土地,計劃興建淘大花園。屋苑建於1980年至1987年,1981年開始入伙,發展商兼大業主為恆隆地產。
19808月,恆隆更以每股9.65港元收購淘大75.6%股權,使之成為恆隆的附屬公司,並兼營地產業務。19878月,恆隆與淘大進行業務重組,恆隆成為集團控股公司,並專注地產發展,而淘大則易名為淘大置業(今恆隆地產),成為恆隆旗下地產投資公司。直至1991年,淘大的食品製造業務得到法國達能集團收購,與淘大置業分道揚鑣。現在的淘化大同工廠設在大埔工業邨。當年我在大埔工業邨當暑期工,就會嗅到毗連這間工廠的食物氣味。


淘大花園共分四期發展,共有單位4896個,單位建築面積由371呎至607呎不等,實用率介乎 73 82% 1981年入伙的一期(A G座)樓齡最高,但最近商場及港鐵站,部份前排高層戶可享遠海景。 1984年入伙的二期(H K座)位處牛頭角道旁,前排單位馬路噪音較大,部份高層戶享遠海景。其餘的第三期(LP座)及第四期(QS座)分別於1985年入伙及1987年入伙。

 

屋苑沒有住客會所和泳池,但設有多層的淘大商場,包括有一間戲院。戲院早年是由百老匯戲院集團營運,結束後再由曾在灣仔經營的影藝戲院重新經營。

 


淘大花園最令人難以忘記的事是
2003年不斷有居民發生沙士個案。2003331日,當時特首董建華親自決定引用「防止傳染病蔓延規例」,宣布對“疫廈”淘大花園E座實施隔離41日衛生署副署長梁柏賢突然宣布,鑑於感染非典型肺炎個案有上升的趨勢,決定搬遷淘大花園E座居民入住西貢的麥理浩夫人渡假村和鯉魚門公園度假村,以便調查是否因為環境因素導致淘大花園爆發非典型肺炎,並為整棟大廈進行清洗和消毒。

2003年的疫潮中,淘大329人受感染,42人死亡,其中22人是E座居民。



政府在沙士事件完結後向曾參與有關工作的公務員頒發嘉許狀。

今天的淘大花園E座。門外好像特別多一幅畫。(2013年拍攝)

今天的淘大商場,經歷沙士後煥然一新。鴻星海鮮酒家多年來仍然營業。 (2013年拍攝)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聯合國郵政機構發行世界遺產-中國郵票



聯合國郵政機構剛在328日發行了世界遺產-中國郵票。




中國的世界遺產地點不少,今次六款郵票上的世界遺產地點,是中國人所熟悉:長城、故宮、黃山、布達拉宮、莫高窟及兵馬俑。








除郵票外,亦發行珍貴郵票冊。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房屋協會明華大廈


又來一個「廉租」公營屋邨敲定重建方向。




明華大廈 (Ming Wah Dai Ha) 位於筲箕灣亞公岩道1-25A號,佔地逾34萬平方呎,連接筲箕灣東大街,背向鯉魚門渡假村公園,倚山而建,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由司徒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於1962年至1978年落成,共13座(A-M座),分為3期興建,以香港房屋協會創辦人之一聖公會何明華會督(Bishop Ronald Owen Hall)命名。

 

明華大廈最初落成時,A座至M座全是長型-中央走廊式。A座於1976年重新興建,採用梯級型-露台走廊式。此前為一幢無獨立廁所的大廈,當時部分居民選擇遷往新興建的大坑勵德邨,其餘多數選擇區內重置。除了的A座採用樓級型設計及G座為全邨唯一採用十字型設計的樓宇外,其餘10幢均採用長型設計。於2010年,全部樓宇加建升降機塔,及在BG座樓宇大幅度地改裝原有設施,加鋪地磚,加設門牌及指示牌,加裝升降機及大廈閘門。

 

2010年代,香港房屋協會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重新興建明華大廈,預計可以提供逾4,000個單位。計劃重新興建明華大廈為一個綜合發展項目,擬建7幢公共房屋及2幢長者屋,樓高達32層,分別提供3,170個及857個單位,總樓面約207萬平方呎;另外有逾26萬平方呎的休憩空間。

 

2010年,香港房屋協會為到明華大廈其中7幢樓宇及戶外設施進行大規模的復修及翻新,並且建議,以混合發展方式重新興建明華大廈,滲入長者屋的元素。重建計劃預備3份發展方案,以保留該舊屋苑建築及文物價值等,構思中包括保存個別座數其中一幢建築原狀,或者以舊建築材料復古複製一幢新建築,方案亦提出於原址建立中央紀念公園等。城規會在20129月已通過明華大廈重建計劃,但當時有委員提出,明華大廈M座具有保育價值,要求房協研究保育M座的可行性,並提交相關資料給城規會考慮,因此城規會暫緩明華大廈的規劃申請,並於2013315日審議保育方案。

 

2013314日,規劃署提交最新發展方案,選擇放棄保存屋邨部分座數,即將邨址全部樓宇拆卸重新興建;此外,建議於原址興建一座集體回憶用途的明華公園。規劃署按照有關方案指出,為了確保計劃效率,盡快進度,故此需要盡快作出決定,於3份發展方案中,排除當中維持保存一幢原有大廈原狀的建議,因為不符合各方面規劃原則及要求,由於保留使用多年而變得殘破之大廈,亦即仿效石硤尾美荷樓等方法亦不可行。此外,規劃署援引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出,明華大廈並非香港法定古蹟,故此質疑其舊有建築物之保存價值,並且指出,若果個別物業保留下來,可能違反規劃等既定程序。有關方案於315日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同日,城市規劃委員會接納建議,明華大廈將會分批重新興建,首批單位預計於2018年落成。

 

藝人郭富城曾居於明華大廈。



從工廠街望向明華大廈。(2013年拍攝)


從工廠街與筲箕灣東大街交界望向明華大廈。(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A座。(2013年拍攝)

從阿公岩道望向明華大廈A座。(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座的香港聖公會主誕堂活動中心。(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D座(左)及E座(右)。(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B座。(2013年拍攝)

 


從明華大廈可見鐵窗及鋁窗交雜。(2013年拍攝)


從阿公岩道望向明華大廈。(2013年拍攝)

阿公岩道的明華大廈標誌。(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內的電梯維修公司辦公室。(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G座。(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G座及升降機塔。(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H座及I座。(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I座。(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I座壁畫。(2013年拍攝)


明華大廈重建已經啟動。(2013年拍攝)


註:司徒惠先生在香港設計了不少建築物,當中包括香港房屋協會旗下的明華大廈、觀龍樓和樂民新村、以及香港大學柏立基學院等,後期他又主持了廣州花園酒店的設計工作。

 

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師任內,司徒惠先生一手擘劃中文大學新校址的佈局和設計,校內不少早期的重要建築物如中國文化研究所、大學行政樓、大學科學館及新翼、大學圖書館、聯合書院整個校園、新亞書院人文館和其他建築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