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鴨脷洲屋苑海怡半島







不少香港大型私人屋苑都是由昔日工業用地更改土地用途後重建而成。海怡半島 (South Horizons)便是由發電廠拆卸及發展而來。

1980代香港仔及鴨脷洲的高空相片可以看見鴨脷洲發電廠(右下方)。

昔日的鴨脷洲發電廠位於鴨脷洲西面。發電廠於
1968年開始初步投產,1971年發生五級大火,損失約千萬港元。1978年正式取代北角發電廠,1981年全部落成並全面投產。發電廠採用燃油發電機組,總發電量大約為1,061兆瓦。
由於鴨洲發電廠接近已發展區,如鄰近的鴨洲邨,加上和記黃埔收購香港電燈後,有意發展發電廠地皮為大型私人住宅項目。19891231日,鴨洲發電廠正式關閉,香港島、鴨洲及南丫島的電力供應,由1990年起全數改由1984年落成的南丫發電廠負責。鴨脷洲發電廠原址則連同附近的蜆殼鴨脷洲油庫,發展為現在的大型私人屋苑海怡半島。


現時海怡半島仍有一座香港電燈有限公司鴨脷洲綜合大樓及該公司的碼頭。



它是香港一個十大藍籌私人屋苑,位於鴨脷洲西部,為和記黃埔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物業。約1992年至1995年落成。原址是香港電燈公司鴨洲發電廠。

海怡半島分4期(第1期為16座,第2期為716座,第3期為1723A座,第4期為2533A座),共建有34座住宅大樓(不設第142434座,但設有第13A23A33A座),共有9,812個單位。第4期的25283233A座名為御庭園。

海怡半島三面環海,多數的大廈都是沿海岸而建成,所以大部份的單位均可以欣賞到全海景,而且設施齊全。



海怡半島小巴總站。



海怡半島遊的樂場設施。
海怡西商場是海怡半島的主要商場,樓高四層,不少連鎖店的海怡半島分店都設於該處。另外,海怡東商場商舖非連鎖店較多,同樣樓高四層,多從事補習、教育、醫療、美容、地產代理行業,亦有小食店、食店。海怡半島的社區中心、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海怡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議員辦公室及街市也是位於東商場。



海怡西商場。


海怡西商場及海怡路。





另一角度的海怡西商場。


海怡東商場的海怡社區中心及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海怡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海怡半島內有兩條私家街,分別是海怡路 (South Horizons Drive)及怡雅路 (Yee Ngai Road)。其中,海怡街是進入屋苑的必經之路。


海怡東商場外的海怡路。

從海怡半島怡滿閣及怡樂閣外向北面望向海怡路。
從海怡路交界望向怡雅路,右方是香港電燈有限公司鴨脷洲綜合大樓。

怡雅路盡頭。


香港電燈公司鴨脷洲綜合大樓外的海怡街。


現時因應港鐵南港島綫(東段)工程,需在海怡半島實施臨時道路管理措施。港鐵南港島綫(東段)在海怡半島設有海怡半島,工程包括:興建利東站至海怡半島站的隧道路段;興建地底車站及相關出入口;在利南道興建車站機房大樓和進行相關的斜坡鞏固工程;及設置工程辦公室及建築物料儲存工地。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鴨脷洲橋道及鴨脷洲橋




鴨脷洲橋道(Ap Lei Chau Bridge Road)連接海怡路,再經鴨脷洲大橋,到達香港仔大道及黃竹坑道,名稱是因鴨脷洲大橋而來。當中有一段支路連接鴨脷洲邨的私家道路。



鴨脷洲大橋。(2012年拍攝)


1980328日,第一條鴨脷洲大橋通車。通車前,鴨脷洲居民只靠街渡往返香港仔。19947月,第二條鴨脷洲大橋落成(實際上是在原來的鴨脷洲大橋旁邊並排建橋,然後將兩組橋的行車方向調整),使進出鴨脷洲的交通,從雙線雙程行車變為四線雙程行車。

 

1994816日,一場暴雨使鴨脷洲橋道旁的山坡發生塌坡,導致鴨脷洲邨和海怡半島對外交通中斷。當天油麻地小輪開辦一條臨時航線,接載乘客往返海怡半島與香港仔魚市場,而中巴則臨時開設95X線往返香港仔中心及香港仔魚市場。


鴨脷洲邨外向東望向鴨利洲橋道。(2013年拍攝)


從利南道交介向東望向鴨脷洲橋道。(2013年拍攝)



從利枝道交界向東望向鴨脷洲橋道。(2013年拍攝)



從利枝道交界向西望向鴨脷洲橋道。(2013年拍攝)

 



鴨脷洲大橋(鴨脷洲橋道)望向鴨脷洲。(2013年拍攝)





鴨脷洲大橋。(2012年拍攝)



香港仔警署外的鴨脷洲橋遁。(2012年拍攝)



從香港仔大道交界望向鴨脷洲橋道。(2012年拍攝)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鴨脷洲邨


隨著鴨脷洲大橋在1980年落成,鴨脷洲邨亦在同年落成。屋邨共有6座住宅,分別為:利澤樓、利寧樓、利添樓、利怡樓、利褔樓(再分高座和低座)及利滿樓 (再分高座和低座)。樓宇為雙工字型、舊長型及三座相連工字型。邨內設有商場、街市、郵局及鴨脷洲社區會堂。截至20121231日,共有4300個單位,約12900人居住。商場及停車場已售予領匯管理。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鴨脷洲好景街、平瀾街、新市街、山明街、水秀街和惠風街


除了之前介紹鴨脷洲的洪聖街因建有洪聖廟而命名,有幾條圍繞鴨脷洲大街的街道都是在
1932422日由政府刊憲命名。它們是:好景街 (Ho King Street)、平瀾街 (Ping Lan Street)、新市街 (San Shi Street)、山明街 (Shan Ming Street)、水秀街 (Shui Sau Street) 和惠風街 (Wai Fung Street)。從名稱都可以意會名字來自鴨脷洲景色幽美的山、水及海,可見那時政府在鴨脷洲有一些較有系統的小發展。
好景街及新市街是橫向,與鴨脷洲大街平行走向,其餘的街道都是縱向,連接鴨脷洲大街。原來,另有一條同名的好景街位於坪洲。由於興建鴨脷洲公園,水秀街已經從歷史中消失了。


由於街道狹窄,沒有巴士路線經過及設站。巴士總站設在利枝道



從鴨脷洲大街望向平瀾街。(2013年拍攝)


從新市街交界望向平瀾街。(2013年拍攝)

從鴨脷洲大街交界望向惠風街。(2013年拍攝)

從新市街交界望向惠風街。(2013年拍攝)

從洪聖街休憩公園外望向惠風街。(2013年拍攝)

平瀾街的鴨脷街街坊大會堂。(2013年拍攝)

平瀾街的鴨脷洲街坊大會堂內農曆新年佈置。(2013年拍攝)


平瀾街的鴨脷洲街坊大會堂內落成紀念碑。(2013年拍攝)


山明街及背後的深灣軒。(2013年拍攝)

山明街的唐樓。(2013年拍攝)


新市街。(2013年拍攝)







興建鴨脷洲公園令水秀街從始消失。(2013年拍攝)

鴨脷洲一個島上已經有不少中國廟宇及來自西方的基督教禮拜堂,其中在新市街已經在鴨脷洲有長久傳道歷史、來自不同教會的兩座教堂:鴨脷洲浸信會及鴨脷洲海面傳道會。


鴨脷洲浸信會 鴨脷洲浸信會原屬香港仔浸信會的分支,創立於1936年。1905年香港仔浸信會已經派傳道人到鴨脷洲展開佈道工作,由於成績欠理想,乃於1911年遷往香港仔。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已具備一定的規劃;當時鴨脷洲人口漸多,香港仔浸信會再向鴨脷洲傳道。得到教友林子豐經濟上支持,於1936年春在鴨脷洲大街尾租得一間舊式房屋作佈道之用。1937年遷往惠風街13號地下。二櫻曾附設幼稚園,下午上課,有男女學生十多人,開鴨脷洲男女同校先河。最初幾年由母會熱心教友分擔佈道工作,更得到母會傳道人賴樂南協助。自1940年起邀得莊景光駐堂為義務宣教師。由於經濟困難,莊先生兼行醫維持生活及負擔各項開支。

1941
年日軍犯港,幼稚園停辦,鴨脷洲浸信會仍繼續聚會。大戰結束後,教會轉租惠風街19號為會址。門額書「基督教浸信會」,陳設只有數行木椅,黑板一塊,風琴一具,由母會賴樂南、黎賢海主理。

50年代,該會仍隸屬香港仔浸信會,1954年始由香港浸聯會傳道部接辦,並聘翁曉明牧師專責傳道工作。


1949
年以後,中國政局劇變,很多內地人到鴨脷洲定居,不少為廈門人。由於堂址狹窄,終於在新市街30號建造新堂。得美南西差會協助,於1959年動工。翌年建了一層,有兩個課室,暫作主日祟拜之用。祟拜堂在1962年初落成,該會在同件4月成為獨立教會。教會積極開辦小學和幼稚園。後因課室不夠用而加建兩層。得西差會捐款及部份執事和會友捐款,擴建工程順利完成,得以開拓主日學、小學、幼稚園和助道會的工作。

由於政府推行9年免費教育,該會小學部學生日漸減少,終在1981年結束。1987年,因會眾日增,故發起擴堂籌募工作。(資料來源: 南區風物誌)



鴨脷洲海面傳道會 南區昔日是香港重要漁港,漁叱數目日多。對教會而言,有傳福音的需要及價值。但漁民長時間在海上工作,不會長期逗留在同一個地方,也很少到岸上活動。教會實在不易開展傳教工作。故此有人想出一個傳教辦法,以「福音船」進行海面傳道。
海面傳道會由中華基督教青年德育部何麗臣發起組成。他鑑於漁民缺乏受教育的機會,容易受異端所惑及被陸上居民鄙視,適值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認為蜑民也有選舉的權利,但須接受教育,以免出現賄選的流弊。建議得到中港八大基督教教會支持。


1921
年初青年會籌組漁民佈道事工,計劃授以公民知識,並引領水上人信主。同年3月成立海面傳道會,籌款建船。由基督教青年會德育部主力管理,並由各教會選派值理聯合管理。最初暫以會友的一艘貨船進行傳道工作。1913年第一艘會船下水,用以售書、佈道及聚會;並到香港各漁港各漁民傳教。以往由於漁民教育水平低,牧者為使他們明白基本教義,會以一些淺易的短歌開導他們。


1917
年一艘新的會船下水。該會積極為漁民提供各種服務,例如設立助學部等。1920年在鴨脷洲成立義學,由傳道員兼任教師,教漁民子弟讀書識字。此後十年,逢禮拜日福音船往他處佈道,會友便在義學聚會。

該會亦設立診所贈醫,使求醫者有機會聽道。此項服務直至政府在鴨?洲設立診所而結束。


1924
年該會附屬香港基督教華人聯會,得到部份經費資助。1929年一艘新船在澳門下水,取代舊船。請得孫中山先生元配盧夫人進行奠脊禮。1930年成立福音會談道所,由會船主任安排信徒輪流講道。此後出海回來的漁民會友,也有聚會地方。福音船則主力到各海灣傳道,分工明確。


1936
年海面傳道會有足夠人力自治自理,於是成立中華基督教海面傳道會,並加入香港基督教華人聯會。同年又在鴨脷洲平瀾街建立禮拜堂,1939年舉行開幕禮。教會打破迂腐的觀念,新堂建立後,男左女右的觀念不復見,一家人坐在一起,青少年則座在前面,又通過凡女子出嫁,不得要求二百元以上的禮金,男子娶親,也不得各女家討取嫁妝。

日治期間照常舉行禮拜。當時鄭科林牧師仍堅守禮拜堂,並讓禮拜堂在空襲期間作為居民的避難所。禮拜堂曾被一枚炸彈射中,幸而沒有爆炸,使數百人幸免於難。海面傳道會在1940年有意興辦漁民學校,但因戰爭而被迫中止。該會在1952年興建一所漁民學校,翌年啟用,提供宿舍,予漁民子弟入讀。不久以後政府及一些民間團體也為漁民子弟開辦學校,使漁民子弟的教育問題漸漸獲得解決。


1955
年鑑於青山有不少會友卻苦無聚會場所,海面傳道會司庫暨安樂園負責人張吉盛促其子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堂所,他本人更捐出建築費五千元,在青龍頭建成聚會所。



位於鴨脷洲大橋道、今日深灣軒旁已經拆卸的海面傳道會小學。現址正興建港鐵南區線利東站。

1960
年成立少年勉勵會,即後來的少年團契。翌年颱風溫黛襲港,該會慈善部大力救助受災的會友漁民。1979年平瀾街的禮拜堂被後山築路的起重機損毀,祟拜暫借漁民學校進行。建築公司答允賠償,教堂的修補工程在1981年完成。同年,該堂值理通過將教堂重建,工程在1985年動工,在漁民學校的涼亭加建臨時上蓋作聚會之所。1986年主建築完成,可讓教友回去聚會。重建工作在1987年完成,次年開辦仁愛幼稚園。(資料來源: 南區風物誌)


天主教亦曾在香港鴨脷洲大街6769號二樓設立鴨脷洲小堂,由香港仔的聖伯多祿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