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九龍東的啟德河



啟德明渠(
Kai Tak Nullah)或稱啟德河(Kai Tak River),是香港市區現存少數的明渠之一,為東九龍一條主要排洪渠道,長約2.4公里。啟德明渠由蒲崗村道起,沿彩虹道延至太子道東,流經東頭邨新浦崗,再接經暗渠流入前啟德機場跑道和觀塘間水道,最後進入九龍灣。


該河古稱「龍津河」及「龍津橋」


啟德明渠古時原為海邊,1920年時商人何啟及歐德二人在九龍城填海建成啟德濱,並建有啟德明渠連接附近小河並伸延至海岸。


1930年時英軍把啟德濱改建成軍用機場。香港日治時期,因為擴建啟德機場,啟德明渠的路線也因而被改變。當時的龍津河河口並非現在的啟德東部,而是先流經今日九龍城富豪東方酒店﹑打鼓嶺道﹑遠東航空學校和譚公道,最後在土瓜灣道北端一帶流出九龍灣。但之後啟德進行擴建工程,在九龍灣填海建跑道,間接把舊有河口封塞。至1970年代才改道至今日的河口。在六、七十年代,啟德明渠旁滿布大大小小的山寨廠,直接排放大量工業和家居污水到啟德明渠,令水質變得非常惡劣,惡臭難聞,當時的啟德明渠是出名的「臭坑渠」。
渠務署於20051月,宣佈斥資12億港元為16段明渠進行覆蓋工程,計劃於2010年將沿彩虹道一段的啟德明渠覆蓋,工程耗資4.89億港元,預計於2014年完成。然而,由於近年明渠污染問題改善,加上政黨及環境保護團體要求政府仿傚韓國首爾清溪川,因此政府重新檢討覆蓋明渠的面積,並且重新進行諮詢。至於明渠在前啟德機場停機坪範圍的一段,當局計劃採取以下的緩解措施:於跑道北端打開一個600米的缺口,促進水流及減少沉澱,以樁柱平台覆蓋以上缺口,回復跑道的原貌;使用生物除污法以淨化明渠進口道海床下之沉澱物及除去臭味;裝設旱季污水截流設施及排水出口管的淤泥收集器,以減少水質污染。

2010
11月,政府決定加快啟德河的發展,務求將啟德河轉成為新發展區的重要地標之一,希望將啟德河重新建設成為一道富吸引力的城市綠化河道走廊,提供公共休憩空間,作為娛樂及社區藝術創作發展地方。此外,政府亦計劃於2011年下半年於啟德明渠進口道及觀塘避風塘進行改善工程,政府將進行原地生物除污法,在指定範圍注入氧化劑,及於淺水區域進行局部挖泥工程以及排水口改善工程,預計於2013年完成。另外,啟德河改善工程首階段於20123月月底正式展開,修復及改善由蒲崗村道至東光道一段的啓德河,該段長約600米,耗資16億港元,預期工程於2017年完成。
發展局計劃就上述的重建計劃耗資24億港元,重建後將可以加強明渠的防洪能力,能夠抵禦2百年一遇的洪水;又會興建兩座密封的淤泥清理站和車輛出入口。立法會工務小組通過在20121128日通過有關撥款。構思中優化後的明渠將加入大量綠化元素,明渠兩旁將種滿植物,兩邊更會設置河道走廊,讓市民漫步觀賞綠油油的河道景觀。

2012
6月,渠務署接納了居民的建議,增加興建一條位於樂善道至太子道東之間河濱通道供以行人使用。行人利用通道除了可以往返東匯?河濱走廊、育群街、樂善道、啟德河以西、東光道及太子道東一帶外,更可以等待日後通往啟德發展區的行人隧道落成後,經由通道進出啟德發展區,貫通四方。行人橋的走線呈彎形,以保存一列現有樹木及避免影響李求恩紀念中學的圍牆結構。工程將於2012/13財政年度展開,預計於2017年竣工。




啟德花園外的啟德河工程(201212月拍攝)

新蒲崗大廈對出的啟德河工程(201212月拍攝)


衙前圍村外的啟德河望向樂善道及舊啟德機場(201212月拍攝)

衙前圍村外的啟德河望向黃大仙(201212月拍攝)

伍華書院外的啟德河(201212月拍攝)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黃大仙的衙前圍村


今天要在香港島及九龍的市區找在1841年香港割讓給英國前已經存在的「原居民」(不是法例所指的新界原居民)鄉村似乎已經找不到多少。而以圍村形式建築的鄉村,相信只有逃不過清拆命運位於黃大仙區的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 (Nga Tsin Wai Tsuen) 位於九龍新蒲崗東頭村東光道,是香港市區唯一仍然保留的原居民圍村,正面臨清拆重建。衙前圍村是九龍半島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但它的「圍」卻與新界一般的圍村如錦田吉慶圍不同。新界的圍村是在村外建成一道獨立的防禦外牆,但衙前圍村的「圍」卻是由村屋的外牆相連而成。根據當地氏族的族譜資料,可以知道衙前圍建成的時間,在15701574年之間,至今已經歷逾400年的歷史。


正門最初設有大炮來打海盜,不過已經長埋地底。
衙前圍村以陳、吳、李三姓為主,村民自南宋後遷入圍村現址一帶居住,元朝(
1352年)時立村,定名為「衙前村」,多個世紀以來以捕魚為業。清朝海禁令實施時,村莊被棄,直至1724年,居民在原址重建家園。

今日村莊面向的新蒲崗,昔日仍未填海,村民常受海盜滋擾,因而在村莊加建圍牆,故有「衙前圍村」之稱。圍村正門有「慶有餘」牌扁。因為村莊昔日臨海,不難解釋為何村中央建有天后廟。它在約18世紀或更早時興建






























天后宮前的石磨本是一對,曾用來研磨村中大炮的火藥。現只餘下這一個



























村外還有一座吳氏宗祠,原本位於東頭村北的東隆道旁,是兩進式的建築,1962年因政府徵地興建東頭邨,故另撥地方給吳氏重建祠堂,結構上改為單進式。由於祠堂供奉先人的骨灰,故平日不會開放參觀。

由於昔日的祠堂兼具義學功能,所以政府在吳氏宗祠旁另撥一塊地,給村民興建「至德公立學校」,以延續辦學的傳統。但近年由於收生不足,2008年正式關閉。



全盛時期,衙前圍村與沙埔村、衙前塱村、隔坑村、石鼓壟村、打鼓嶺村、大磡村,聯成一線,合稱「衙前圍七約」,而當中以衙前圍村為眾村之首。自1726年起,衙前圍村每隔10年舉行一次太平清醮。全盛時期,該醮會由七條村合辦,村民會舉辦神功戲、巡遊、拜神,並會全村舉行齋戒,巡遊隊伍由新蒲崗一直走至土瓜灣木廠街,一度是九龍市區其中一場大型慶典。

 

由於衙前圍村身處九龍鬧市,多年來一直成為政府及發展商埋手重建的目標。1960年代,香港政府已開始商討清拆該圍莊,60年代提出徵用衙前圍作徙置區,要求他們到荃灣另建新村安置,結果村民反對,告上倫敦高院而獲勝訴。


1982年起,香港地產發展商長江實業對這片多年來未被重建的村莊感到興趣,逐一收購村屋,但部分居民不肯遷出,亦有人提出村莊具有歷史價值,應予保留。此後,長實決定將已收購的百年古屋,一一拆毀,村內出現多塊小型空地,僅以鐵皮包圍。由於這些古老小屋屬「排屋」設計,即每間屋互相倚傍,以保持平衡,當部分屋拆毀時,另一批屋的結構同受影響,亦由於重建計劃懸而不決,居民不願花費為大屋進行修葺,一些古屋已因此倒榻,幸而未有人命傷亡。

按照重建計劃,衙前圍村地盤面積4637平方米,計劃重建住宅及商業用途,住宅佔樓面達34728平方米,另有7009米屬商用、570米屬休憩用地。

地區人士早在1980年代至90年代已要求政府研究衙前圍村的歷史價值。199911月,港府古物諮詢委員會正式通過,支持政府拆建衙前圍村,讓原址交土地發展公司重新發展,委員會指從過去多次視察活動中證實,村內大部分房屋已經過重建,而城牆、護城河和吊橋亦早已在村中消失。此外,現時許多房屋因為日久失修,面貌已呈頹敗。委員會因此通過,由於考慮到對該村落作原址保留並不可行,故支持的決定,但建議當局在拆卸前,先在衙前圍展開「救亡式」考古,以在這條市區圍村湮滅前,可將具歷史價值的文物保存下來;要求日後的發展商為該村落進行詳細的繪圖及拍照工作,以作記錄之用途;並要求發展商保留「大部分古屋」作原址保留。

 

20031月,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指,衙前圍村物業已被發展商收購和拆掉,剩下的都支離破碎,不能保留。孫說:「不是政府不想做,但現在沒有(保護古蹟)政策,現實環境已發生了。」沒有全面的保育政策,日後或有更多具有歷史及社會價值的建築物將會受破壞或清拆。

 

200610月,圍村內原有約125間樓宇,仍有30多戶仍未賣出,餘下單位已分別被長實及港府收購。多年來拒絕賣屋的前村長吳九,最終亦把單位以220萬元賣給長實,不久後於200512月病逝。現時,發展商長江實業擁有衙前圍村的八成業權。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200710月表示,該局與衙前圍村發展商長江實業協商後,決定斥資十二億四千萬元重建,悉數保留該村主要特色建築作公園用途,當中包括保留八家古村屋、「慶有餘」門樓牌坊、天后宮、吳氏宗祠,及村內中軸線與小巷等特色建築,建成衙前圍村保育公園。

 

一名男村民,不滿在該村進行收地重建的市建局,向其作出賠償金額太低,拒絕遷出,至20121010日該局派員在村內,替已收回村屋進行加固工程時,該村民恐其住所結構受影響,盛怒下攀上一條木梯頂危站,與警方對峙約兩句鐘,才接受勸喻,自行返回地面。



20121227日,市建局聯同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會到圍村進行考古挖掘工作。相信完成考古工作後剩下的居民將要遷出及承建商便會在圍村進行建築工程。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遊走淺水灣道及舂坎角找二戰戰場及軍事遺址


在南區可以找到不少二戰時期的軍事遺址,原因時英軍曾擔心日軍由港島南面水域登陸。



苗鍾徑

苗鍾徑 (Mills & Chung Path) 名字由來在網上及書籍都找不到。由香島道向深水灣方向行可以找到一分支路。


盡頭的欄杆石級位置便可看見苗鍾徑的街牌。(2012年拍攝)


苗鍾徑可直達深水灣及遠望熨波洲。(2012年拍攝)



有誰知這是甚麼設施?(2012年拍攝)

途中可以看見一平台面向海邊,為二戰時的英軍探射燈及軍用泵房。(2012年拍攝)
19411220日早上10時,原防守的海軍船塢防衛隊受命往班納山增援,棄守海邊,只獨守南朗山岸邊的PB14機槍堡。


 

 


深水灣

深水灣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保衛戰的戰場。19411219日英國曾設立防線,由銅鑼灣經聶高信山至深水灣,當時深水灣是由皇家炮兵第965炮兵隊作海岸防禦,但同日早上7時日軍進攻黃泥涌峽之際,已有守軍逃往深水灣,並向駐防深水灣的守軍米度息士營B連通報黃泥涌戰事。防守深水灣的皇家海軍HMS Cicala 向岸上日軍還擊,最後被日軍軍擊沉於博寮海峽。1221日日軍228聯隊攻至高爾夫球場、南朗山海岸的PB14機槍堡。1223日下午英軍米度息士營C連軍官Marsh 曾反擊機槍堡一帶但失敗,深水灣區陷落。

 


深水灣的香港高爾夫球會其實早於
1889510日由13位高球愛好者創立並獲准在跑馬地活動。不過當時他們須與足球、馬球、曲棍球愛好者,甚至是英軍輪流使用該土地。由於會員不斷增加,直至18989月終於獲政府租地在深水灣建立新活動地點及會所建築物,那裡更適合作海浴。後來在1911年該會更獲政府及粉嶺當地農民同意,建立另一個高爾夫球場。

 

至於南朗山,最南部於開戰時由香港義勇防衛軍第17防空炮兵團駐防,1225日早上7:30日軍進攻該炮台,炮兵全軍覆沒,指揮官Lieut. Fairclough 受傷裝死,逃過逼害。日軍當日下午攻佔南朗山。




淺水灣海灘可以找到大半被埋在沙中的二戰時英軍設立的機槍堡,防守著海灘,防止日軍從海灘登陸。



淺水灣

舊淺水灣酒店,1920年落成,曾招待過不少名人,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愛爾蘭文豪蕭伯納、美國影星馬龍伯蘭度、英國芭蕾舞蹈家瑪高芳婷及西班牙卡斯王子等。而其酒店更曾在《榮歸》及《生死戀》這兩部荷李活電影入鏡。酒店在1982年拆卸,改建成影灣園及影灣園商場。

1941
1220-25日舊淺水灣酒店為重組的英國西旅指揮部及戰地醫院。米度息士營、加拿大步槍營、香港義勇防衛軍、香港防衛海軍義勇軍及皇家軍需部等,曾增援防守淺水灣酒店。



赫頓道

赫頓道 (Headland Road) 名稱來自附近地理外貌海角(Headland)的中文譯音。與淺水灣道交界入口左方有破舊及失修的二戰英軍軍營,大約可容納27人。軍營支援赤柱對外道路防禦而設。曾有加拿大步槍營B連及香港義勇防衛軍防守,19411224日失守。

舂坎角炮台及舂坎角公園

上世紀初,英軍為加強香港島的防衞力,在島上多處增建炮台,其中南區的舂坎角就有兩個炮牀,裝有兩門六吋大炮,其中二號炮牀更設有半球形保護罩。

1941
1219日約上午10時,日軍通過大潭水塘,進攻港島南岸防衛據點,守軍的東旅指揮官準將Walls下令撤往赤柱炮台,同時將哥連臣角、鶴咀博夏勒及舂坎角卷台的6吋口徑海防炮摧毀。1223日加拿大步槍營B連進駐舂坎角炮台增援。當晚8時,香港義勇防護軍第2連駐防舂坎角。1225日下午2時日軍進軍舂坎角。赤柱炮台向舂坎角山頂日軍陣地發炮。晚上9時,由於北路被日軍所阻,舂坎角英軍只能渡海撤退,他們在赤柱登岸時才知赤柱已停戰,英軍投降。留守舂坎角的加拿大步槍營B連,於1226日香港正式投降後,步出舂坎角向日軍投降。


今天上址炮台已變身為舂坎角公園,但仍然可以見當年的保護罩及探照燈座。可惜政府部門並沒有在公園有任何炮台遺址/二戰事跡介紹






位於舂坎角道舊舂坎角炮台的正門鋼閘柱位及守衛室。 (2012年拍攝)



舊舂坎角炮台1號炮台營房。 (2012年拍攝)



舊舂坎角炮台指揮室及上方的駐軍營房。 (2012年拍攝)



舊舂坎角炮台1號炮台軍火庫。 (2012年拍攝)



舊舂坎角炮台辦公室,現由慈氏護養院使用。 (2012年拍攝)



一號炮牀已經成為慈氏護養院。(2012年拍攝)



舊舂坎角炮台2號炮台軍火庫。 (2012年拍攝)



舊舂坎角炮台2號炮台指揮室。 (2012年拍攝)



舊舂坎角炮台2號炮台外觀。 (2012年拍攝)



不再有大炮的舊舂坎角炮台2號炮台。 (2012年拍攝)



舊舂坎角炮台2號炮台探射燈及瞭望台。 (2012年拍攝)



瞭望台建有水泥座位 (2012年拍攝)

舂坎角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