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元朗屏山的華嫂冰室吃早餐



華嫂冰室位於新界鄉村內,小本式經營。得到時裝設計師鄧達智及「少年食神」介紹,即時聲名大嘈,冒名而來的人不計其數。有時太出名反而會被聲名所累,太多人光顧反而影響食物出品質素,不能慢工出細貨。不過,當我與老婆昨日第一次光顧後,懷疑一掃而空。




人多,就要等位。


昨日我與老婆便要輪籌等了
40分鐘。如果一家大細的話,相信等位時間更長。聽老闆娘向客人說,不會在店內加開枱椅,否則客人要等更長時間才有食物。這可以反映出店主對出品的一點堅持。


冰室環境清潔衛生,這正是我想要的。




牆上掛了鄧達智的相片「生招牌」,是我老婆的偶像,因為她在大學是讀紡織及製衣系。 原來相左邊是Mark 哥,發哥!


我們點了招牌推介蛋沙律多士、招牌菠蘿包(菠蘿油夾煎蛋)和牛肉豬潤米粉配芫茜皮蛋湯底,再加兩杯飲品都只是$81






多士很脆但不會燶,沙律份量很足,所以吃時小心沙律掉在桌上。


菠蘿油夾煎蛋內裡還有一片蕃茄,是夾上夾,熱辣辣,好吃。


米粉的湯底是要另加
$7,但絕不欺場,皮蛋有一隻,湯底又清甜,牛肉豬潤不會滾至「老身」。

下次不想得位太久,找一日平日放假來吧。

 

地址:元朗屏山坑頭村49A號,即屏山文物徑的屏山鄧氏宗祠附近。

交通:1) 輕鐵坑尾村站下車再步行沿屏廈路行約3分鐘,再由屏山文物徑的清暑軒路口轉入屏山文物徑步行約7分鐘。2) 另外可以乘九巴276號/53號在屏廈路下車,再步行。3) 可以在西鐵天水圍站下車沿屏山文物徑的聚星樓開始,步行入坑頭、坑尾村。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香港仔田灣-漁歌街, 漁獲街, 漁利街和漁豐街


田灣位於石排灣道對出的土地是發展香港仔時填海形成。當中的四條街道都是以香港仔作為早年一個漁村而以「漁」字命名:漁獲街、漁豐街、漁歌街及漁利街。這裡仍有兩座工廈:金山電腦大廈及大洋中心(前稱大洋工業大廈)




從石排灣道交界望向漁歌街。(2012年拍攝)



落成於1961年的漁歌街1-3號及石排灣道66號唐樓,可見它一邊呈半圓形的特色設計。(2012年拍攝)

從漁歌街交界望向漁獲街。(2012年拍攝)


從漁歌街交界望向漁利街。(2012年拍攝)


從石排灣道交界望向漁豐街。(2012年拍攝)

從漁獲街交界望向漁豐街。(2012年拍攝)

漁豐街3號大洋中心對的漁豐街。(2012年拍攝)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香港仔田灣-興和街, 嘉禾街和登豐街

田灣(Tin Wan),位於南區西南部的香港仔,即是香港仔中心以西,華富邨以東一帶。田灣是一處谷地,有溪將水流出海,由於日漸淤塞,居民便在此處開墾田地搵耕種,相傳田灣就是因為那些田地而得名。田灣的嘉禾街、登豐街和興和街的命名都是以農田收成有關。


從石排灣道交界望向興和街。(2012年拍攝)


田灣部份地方後來發展為工業區,現存仍然有新英工業中心和大生工業大廈等。相片為香港仔田灣興和街25號的大生工業大廈,建於1974年(2012年拍攝)

1984911,田灣大生工業大廈發生了一宗本港有史以來,最惡劣的災難性五級大火,焚燒達三日二夜始被撲熄,造成45人受傷。這次長命火除燒毀數以千萬計之財物外;更影響到田灣邨二幢樓宇安全,逾二千多名居民一度受濃煙影響而要作緊急疏散。事後;消防處特成立一個專責小組,聯同其它政府部門,調查起火原因,發現有蓄意縱火痕跡。


田灣興和街田灣街市。(2012年拍攝)


從田灣興和街交界望向嘉禾街。(2012年拍攝)

從田灣登豐街及田灣街交界望向嘉禾街。(2012年拍攝)


田灣登豐街地下的士多(田灣街10)(2012年拍攝)



田灣登豐街兩旁仍是唐樓。相中是登豐街與田灣街交界的唐樓(田灣街4-10)。田生集團已向香港仔的舊樓進行收購。(2012年拍攝)


田灣登豐街。
從田灣登豐街盡頭向西北方望。地舖多淪為回收金屬廢紙的店舖。(2012年拍攝)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再探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有長久歷史,葬有不少早期名人,去一次是不足夠找出他們,所以再來一次


陸費逵

陸費逵(1886917日,清光緒十二年八月二十日─194179日),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複姓陸費,名逵,字伯鴻,號少滄,幼名滄生,筆名有飛、冥飛、白等。原籍浙江桐鄉,生於陝西漢中。自幼出身官宦之家。母親為李鴻章侄女,自由由母教授經書。1898年陸費逵深受當時《時務報》中所介紹的西學影響,認為學習西學為當務之急,毅然棄舊學新,並入讀南昌熊氏英文學塾學習英語。

 

1903年他往武漢,翌年與友人開設學界書店,除出售西學書籍外,還有《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等革命書刊。他更曾自著《岳武穆傳》,藉以抒發反清革命思想,亦積極參加當地的革命活動。1905年,革命黨人劉靜庵在當地的美國聖公會附設之閱讀室成立日知會,組織反清革命團體。陸費逵除積極參與活動外,亦曾為日知會起草章程受擔當評議員。1906年底,各會員因事洩而被清政府逮捕而告終。

 

其後,陸費逵擔任漢口《楚報》主筆,以文筆鋒利、敢言直書、不畏權貴著稱。《楚報》後因撰文反對粵漢鐵路秘密借款之事而為湖廣總督張之洞查封,《楚報》逃往上海,先後擔任昌明公司上海分公司及文明書局編輯;1908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及出版部部長,兼任《教育雜誌》主編1909年陸費逵建議整理漢字,主張簡化,提倡白話文。其理念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提倡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民國成立後,他曾公開發表《敬告民國教育總長》一文,各時為教育部長的蔡元培提出不少意見,後更得蔡之接納。

 

1912年任中華書局創辦人。191211-194179日任中華書局總經理 1917年中華曾因發展太快以致資金周轉不靈而險遭結業,得常州吳鏡淵出資入股才得以繼續營業。1922-1926年,中華業務持續發展,1927年更於香港成立分局。1925-19309月任中華書局編輯所所長。1937年初中華在全國開設40多所分局,員工3千多人。抗戰爆發,中華書局上海總局停工,他遺散大部份員工,將印刷機器運王香港,總局遷往昆明後再遷往香港。194179日,陸費逵病逝於香港寓所。




韋寶珊

韋寶珊爵士,CMGJPSir Boshan Wei-Yuk1849年-19211216日),名廷俊,小名玉,字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以及在1891年成功協助設立團防局委員會。在1880年,韋寶珊當選東華醫院總理,到1887年出任該院丁亥年主席。韋寶珊後與劉鑄伯在1907年成功協助何啟爵士爭取建立廣華醫院,並出任該院倡建總理。

 

韋爵士自1896年至1917年期間出任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香港1842年開埠以來第四位擔任該局議員的華人。韋爵士任內曾協調英國與新界鄉民,使新界成功於1898年納入香港版圖,他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亦擔任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及革命軍胡漢民之間的保證人,具有一定聲望。

 

1867年,時年18歲的韋寶珊在家人安排下,前往英國留學,入讀英格蘭萊斯特的斯東尼蓋爾學校(Stoneygate School),一年後在1869年升讀蘇格蘭大來學院(Dollar Academy)。韋寶珊在大來學院學習四年後畢業,1872年學成返港前曾往歐洲遊歷。韋寶珊爵士是近代歷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歐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韋爵士早於1890年曾倡建由香港經廣州,再通往北京的鐵路,但有關建議要到多年以後才能實現。



黃克競

黃克競,CBE(1906年-199619) 出生於香港,香港1960年代著名工業企業家,稱為「光學儀器大王」,五邑華僑,廣東新會雙水鎮龍頭鄉人,在當地設有工廠,寶源基業有限公司,生產玻璃鏡片及照相機,並且贊助建成新會黃克競大橋,因振興新會有絕對貢獻,於1992年獲封為「新會榮譽市民」。於199311月,又被江門市授予「江門市榮譽市民」之稱。黃克競是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前會長。 黃克競熱心於教育、公益事業,造福華人社會,所以是一位慈善家。

 

九龍長沙灣的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分校及香港大學黃克競樓是以他命名。

 

在墓背後是其父黃宣充的紀念碑。1992年,黃克兢、黃祖棠兄弟及其大嫂出資,興建了由新會南坦島跨潭江貫通小岡的大橋。為紀念先父,大橋取名黃宣充紀念大橋


黃宣充及其妻的墳。


冼秉芬

冼秉芬原籍廣東南海西樵鎮簡村。清咸豐年間洪楊之役,祖父由爲覓生計,遷居澳門。冼秉芬家中排行第二,畢業於倫敦大學商科,後任廣西梧州天和輪船公司經理。父冼藻揚(翰延),少孤貧,年十五輟學,跟族人來往於欽州、廉州、高州、雷州一帶經商。光緒廿五年(1899)發展西江航業,倡辦天和輪船公司;日後在香港、澳門入股投資於電燈公司、牛奶公司、麻纜公司等,並開設建昌榮藥莊,爲知名人士。

 

冼家兄弟姐妹共七人:大兄秉鈞,司理香港建昌榮藥莊。弟秉熹,留英時曾任中華民國駐英總領事署法律顧問及英國高等法院特約律師,爲香港知名大律師。三妹玉清,弟妹們叫她、三姐 嶺南大學文學院畢業。1928年任嶺南大學國文係講師。1938年晋昇嶺南大學國文係正教授。1943年因戰事在遷往曲江嶺南大學任教。1951年廣州各大學院係調整,嶺南大學並入中山大學。冼玉清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因她獨身不嫁,人們稱她冼姑,更因她窮年述著、功昭學林,人們又尊稱爲冼子。自署琅玕館主西樵女士西樵山人。四妹瑞清、五妹亮清爲家庭婦女。他們均工作生活在香港澳門。還有七妹妙清,從事醫務工作。

冼秉芬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墓地建於基座上,飾有紅底黑字的「冼家墳場」四個大字,四周圍有石製圍欄,是一些大家族典型墓地設計。





墓地正在重修。


唐賓南


唐賓南 MBE, JP1952-1953年出任保良局主席。網上資料不多,其妻唐伍玉美捐贈一筆款項予基督教興學會,以他命名在屯門湖景邨創辦迦密唐賓南紀念中學。



余道生

1950年代慈善家,香港昌盛金鋪經理,後開了余道生金鋪,余道生金鋪是二十世紀初的銀號。九巴創辦人及股東之一,實業家,余道生紀念中學贊助人。中環有一座余道生行的商廈。

 

1961328日余道生先生家屬慷慨捐贈建築費用興建余道生紀念學校(官立小學)以紀念其先翁余道生先生。1977919日改建為中學(官立),命名余道生紀念中學。當時只開辦四班中一,共學生147人,與余道生紀念學校共用一校舍。由於小學停辦,本校於197991日起得以佔用全部校舍。





 






周少岐

他是另一位周永泰家族成員安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內。周少岐(1863年-1925717日),JP,名祥發,字文輝,號少岐,香港著名企業家,籍貫廣東東莞,周埈年爵士之父。畢業於皇仁書院,任船政署文牘書記,其後繼承父親的生意,創立安全保火險公司,泰新銀號等。1903年被委為太平紳士,其後獲為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議員,他在商界能袖善舞,為家族奠下日後顯赫的基石。他熱心社會公益,嘗捐米糧脤荒,獲清政府獎知府銜,晉援朝議大夫。其後在1903年又獲選為東華三院主席,香港大學堂董事等職務。

 

1925717日颱風襲港,其寓所在颱風中倒塌,周少岐與妻媳等十一人一同罹難。

















周蔭喬

周蔭喬是香港早年四大家族周永泰家族,周永泰的一位兒子(其他3個大家族為:李佩材家族、何東家族、利希慎家族。他名祥森,字日輝,號蔭喬,有一妻三妾,育有五子一女。

 

墳場另一位置有其家族另一位成員周鍚年爵士、律師周啟邦等人的直系墓地。





李葆葵

(1870-1963)是一位米商,名鴻翔。廣東新會人。1870年生。為香港著名紳商。前清欽加二品銜,候選分巡道。民國時曾任農商部顧問,獲四等嘉禾章及二等嘉禾章。曾創辦南北行寶興泰米行、寶順輪船有限公司,益泰輪船有限公司、中華藥房,並經營雲南錫礦,出任廣東銀行董事。1904年任東華醫院總理。1907年任保良局總理。1909年創辦孔聖會,任正會長,設義學30餘間。1910年參與籌辦香港大學,又創辦華商總會、僑港新會商會,並擔任上述兩會會長。1913年創辦華人永遠墳場任董事。1914年獲委任為香港西藥公立醫局主席。1915年委為保良局永遠顧問,1916年被委任為太平紳士及國防局紳。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委任為維持米糧會襄理,充裕糧食,平抑米價,使市民免受饑荒。多次主持對內地及國外的賑災工作。1922年出任華商總會主席。1925年負責統制糧食任務。1937年被委任為華人核數師考試委員會主考委員,1948年任香港紳士法庭法官。1952年起邀請陪同正按察司出席高等法院巡迴裁判禮升堂。他急公好義,對於香港社會建設、慈善事業貢獻良多。曾三次獲英皇獎章,1959年獲MBE勳銜。

 

他與李煜堂、李自重、伍耀庭、黃茂林、陳任國共同發起創立的上海聯保水火險有限公司,以廣東銀行為主籌資,19151月創設於香港,323日在香港註冊。另外,他與李煜堂、黃耀東、李榮生共同發起,成立聯泰水火保險有限公司,設於香港,總經理譚煥堂,資本總額國幣一百五十萬元,總公司設在香港德輔道中,分公司設上海、廣州等地。經營水火險、船殼險、汽車險等。

 

香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發起解放婢女(俗稱妹仔)運動。1921722日,定例局議員劉鑄伯(1870-1926)、何福(何啟福,何澤生)發出通告,邀請各界人士集會商議蓄婢問題。730日,各界人士在西營盤德輔道西太平戲院(今華明中心)舉行蓄婢問題大會。大會由劉鑄伯、何福主持,出席大會有不少苦力及工會領袖,與及華人名流太太等300餘人。太平戲院蓄婢問題大會既為組織保護婢女會而召開,會後順利產生“防範虐婢會”(又名“保護婢女會”、“保留婢制會”)。防範虐婢會以勸人勿虐婢女為名,實是聚集一群主張保留蓄婢成員,去阻礙反對蓄婢運動的推行。防範虐婢會認為保留蓄婢,是為了協助貧困家庭的生活,是一個善舉。防範虐婢會於1923年成立,李葆葵是其中一位總值理。

 

他曾任公立醫局總理,西邊街的舊贊育醫院曾掛有李葆葵和曹善允題字的「大德曰生」牌匾。1955年隨新的贊育醫院在醫院道落成,牌匾也移往新的贊育醫院懸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