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警隊博物館

警隊博物館 (Police Museum) 位於香港山頂甘道27號。館址落座於1939年落成的前灣仔峽警署,在19881125日正式對外開放。

警隊博物館是身是19647月成立的警察歷史紀錄委員會。可惜直至香港警察總部於1976年完成擴建工程,才闢出50平方米作為臨時館址。隨著館藏增加令到空間不足,博物館於1982年遷往灣仔大生商業大廈。1984年,香港政府批准重新維修於1939年落成的前灣仔峽警署,作為警隊博物館的新館址。19881125日正式對外開放,由時任警務處副處長 (管理) 白立本揭幕。隨著警隊博物館啟用逾20年,原有設施漸見過時及老化,建築署遂於2009年進行為期10個月的全面翻新工程,是啟用以來首次的大型翻新工程。

博物館外的舊電話箱。

博物館外曾在接收新界時使用的野戰炮。


博物館模型。


博物館外的舊交通指揮亭。


博物館外的貨倉。裡面有警署曾使用的探射燈舊交通指揮亭。

早年不少警署所在地較為偏遠,交通不大方便,不少警員需要居住在其所駐守的警署內,甚至是警員
(一般是指警署的外藉高級警官)的家眷也會一同居住在其駐守的警署內;這個情況一直維持至一九六零年代中期。灣仔峽警署的指揮官也和妻子同住在警署之內。

博物館的樓面面積共達
570平方米,展品超過700件。博物館分為五個展覽廳:


1)  
歷史展覽廳 - 本展廳藉歷史圖片、歷史檔案、制服、裝備、配槍及其他文物以展示警隊的演變。珍貴的展品包括曾殺死一名警員而在1915年被射殺的「上水之虎」頭顱標本、前警務處處長麥景陶先生遺孀所捐贈的紀念物品、1894年的瘟疫」獎章及各種偽鈔樣本。

2)  
三合會及毒品展覽廳 - 本展廳的展品介紹了本地三合會的歷史、活動範圍,以及成員所奉行的信條和采用的儀式。同時亦介紹現時及以往香港的毒品問題。


3)
「警隊今昔」展覽廳 - 介紹警隊在過往一百六十多年間的變遷。

4)  
專題展覽廳 - 專題展廳不時會更換展覽的主題。現在展出的專題展覽為「智勇誠毅:一起走過警察少年訓練學校的日子(1973-1990) 」,展期直至二零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止。


5)  
舊式海洛英製毒工場 - 主要展示警方於一九八零年代搗破的一處海洛英製毒工場,讓參觀者認識毒品的禍害。



博物館下層的「警隊今昔」展覽廳 。不過博物館是不准拍照 





過去警隊及警察職級名稱的改變

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市民在該處還可以沿香港仔水塘道或金夫人馳馬徑遊覽香港仔郊野公園、香港仔上水塘及香港仔下水塘景色,並可鳥瞰香港仔及黃竹坑的景色。

公共交通工具:乘新巴第15號巴士(由交易廣場至山頂) ,在司徒拔道與山頂道之間車站下車。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香港仔水塘

香港島最後一個水塘是香港仔水塘。其實它分成香港仔上水塘和香港仔下水塘,位於香港仔郊野公園內。香港仔上水塘雖然有「香港仔」三個字,但位置座落於今天灣仔區議會的南面範圍。

 
早年香港曾有私人水塘,除了太古洋行在寶馬山和鰂魚涌的三個私人水塘,香港仔下水塘,原來是大成紙廠 (Tai Shing Paper Manufacturing Co.位置即今天的香港仔工業學校) 私人水塘,建於1890年,容量達4420萬加侖;1900年曾加高堤壩18呎,使容量增至4780萬加侖。當時大成紙廠與香港政府協定,為鴨脷洲居民每天提供6萬加侖食水。1897年,政府更為水塘興建一個配水庫及三個濾水池。

到了
1920年代,香港政府為了解決港島西區食水問題,花費46萬港元買下香港仔大成紙廠私人水塘,把它改建成公用水塘(即今天的香港仔下水塘)。

水塘附近除了設有多個燒烤地點,還有松鶴亭及主壩旁的太極台。由於沿途樹木蔭蔽,景色怡人,有很多紅膠木、大頭茶、錫葉藤及其他藤本植物,所以設有香港仔自然教育徑。

 

香港仔水塘多座建築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其中更有四項設施被列為法定古蹟。



香港仔下水塘水壩。原是大成紙廠私人水塘。現為法定古蹟。







香港仔下水塘水掣房。只是列為第三級歷史建築。



相片左方紅磚屋是香港仔下水塘化學原料廠及通風口(地上黑色金屬)。化學原料廠為一座小型紅磚正方形建築,位於有蓋配水庫旁;通風口則位於有蓋配水庫頂部。





今天香港的配水庫都已經密封。而在郊野公園則放上野餐設施。


香港仔郊野公園辦事處。它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位於香港仔下水塘旁的香港仔上原水抽水站。為第三級歷史建築。



香港仔下水塘水壩另一端是郊野公園的香港仔自然教徑。



在香港仔上水塘水壩附近郊野公園消烤場的雨量計。今天已經廢置。



政府在
1931年於水塘上游加建香港仔上水塘,使香港仔水塘總容量增至9100萬加侖(126萬立方米)。


19311215由當時港督貝璐主持開幕儀式。



香港仔上水塘。現為法定古蹟。

 



香港仔上水塘水壩。

香港仔上水塘水壩,由水務局的 Mr. R.M.Henderson 設計,花崗岩建成。渣甸山的軒德蓀道 (Henderson Rod) 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水塘總可以找到釣魚的人。不過在水塘釣魚是要依法向水務署申請牌照。

香港仔上水塘水掣房,實用主義建築,受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影響。原有的窗戶已經用水泥密封。現為法定古蹟。




香港仔上水塘石橋,位於水壩下方,可以由水壩旁燒烤場側的梯級向下步行前往。石橋盡頭的鐵閘可以看見水務署簡寫的標誌。


由香港仔通往水塘的上山道路,政府在1961年名命為香港仔水塘道,此路連接山下的香港仔大道。在此之前,它的名稱為灣仔峽道 (Wan Chai Gap Road),一直由香港仔香島道(即今天的香港仔大道)連接灣仔皇后大道東。


交通:
1) 市民可乘城巴7(往石排灣)、新巴91(往鴨洲邨、新巴94(往利東邨)。在香港仔大道附近下車,再沿香港仔水塘道往香港仔郊野公園。2) 另外,亦可在灣仔皇后大道東(舊灣仔郵局)沿灣仔峽道往山上走,再由灣仔峽公園的金馬麟山道進入香港仔郊野公園。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道教細規模的盂蘭勝會


雖然球場
/公園的盂蘭勝會多是潮州人以佛教儀式進行亦有以道教儀式進行 同時盂蘭勝會規模可以是十分細小



灣仔街坊盂蘭勝會在灣仔譚臣道路邊舉行的盂蘭勝會,由於場地所限,沒有戲台表演大戲,沒有附薦台﹑大士棚。所謂神袍棚亦只掛有一件神袍。現場由道士在神壇前進行宗教儀式。香火未見鼎盛。更不會向市民派發白米。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大潭水塘軍事遺蹟


在大潭水塘一帶不但可以遊覽成為法定古蹟的水務設施,亦可以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些英軍軍事遺蹟。1940年時不少戰事在大潭道發生。香港義勇防衛軍和加拿大步槍營曾在大潭水塘附近抵抗日軍。19401221日日軍佔據大潭水塘,1223日日軍更佔據了大潭原水抽水站,截斷對赤柱的供水,令當地英軍難以抵抗。




大潭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用作停汨乃訓練潛艇,故在大潭篤村設有軍事建築物。

鋅鐵頂的軍營。現在已經廢棄但仍可看見皇仁書在戰後曾經使用而留下來的校徽。


大潭郊野公園及大潭水塘附近可以找到不少戰時遺蹟。



郊野公園內不少燒烤場地可以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軍軍事建築。圖左上方是其中一座。




大潭郊野公園6號燒烤場的舊機槍堡。



大潭水塘的舊職員宿舍,曾被英軍使用。




大潭郊野公園1號燒烤場對面的軍營。










大潭郊野公園一條通往大風坳的港島徑支路可以找到一列英軍軍營舊建築。可惜漁護署只作簡單的修補。


通往大風坳的港島徑支路可以找到一塊鬆脫而放在一旁的二戰時軍事電纜標石,可以看到「WD (War Department) 一字。

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大潭水塘文物徑



早前介紹過,為解決香港開埠後的食水不足,港英政府興建了香港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

 

水塘落成後,香港供水仍不足以供應市民使用。所以大潭水塘興建計劃早於1872年港督堅尼地上任之時便開始構思。計劃中的水塘容量136萬立方米,本來造價達35萬英鎊,後修改方案後減省至12.26萬英鎊。不過,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加上1874年發生嚴重風災後需要賑災,該計劃於該年暫時擱置。

1882年,水塘的興建繼續,最後於1889年完成,成為繼薄扶林水塘後第二個水塘。今天水塘大部份設施已經列為法定古蹟。

2009年水務署設立了大潭水務文物徑 (Tai Tam Waterworks Heritage Trail)。

 

最初,大潭水塘的水壩高90呎、長400呎、闊60呎。水壩和橋面均屬於舊式英式建築,有超過100年歷史。水塘當時的容量為2.5億加侖,及後經過多次擴建,現增為3.88億加侖。


由於大潭水塘不斷擴建,形成四個水塘,原祖的大潭水塘早已改名為大潭上水塘(Tai Tam Upper Reservior) 以作區別。圖上右及下右是大潭上水塘堤壩。它因增加容量而加高,今天可以看見共分成十層。



1917年建成的大潭上水塘紀錄儀器房及隧道進水口。隧道是把水塘原水經黃泥涌山嶺至港島北。紀錄儀器房把建築幽雅的隧道入口包圍了,市民無緣一見。
由於源水是供應中環、下環及環海,即今天的中環、灣仔、銅鑼灣、北角、筲箕灣一帶,所以興建了配套設施:寶雲輸水道(成了今天的灣仔寶雲道)及亞賓尼沙溜濾水池(在今天中環半山雅賓尼道)

 

一如以往,這項計劃所提供的食水亦不敷所需,所以於1902年香港政府展開了擴建工程。擴建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包括興建大潭副水塘及大潭中水塘。1907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副水塘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而中水塘則為1.96億加侖。

 

為了便於分辨多個位於大潭的水塘,大潭水塘又稱為「大潭上水塘」。副水塘與上水塘的分界是在大潭水塘道的一座行車橋, 兩個水塘其實是分開的。但當上水塘溢滿,水經過橋底流向副水塘時,兩個水塘便會連接起來。


雖然坊間的地圖上可能並無標明副水塘的位置
,,但其實水務署已在副水塘旁邊豎立指示牌以茲識別。


圖上右及左下,實是大潭上水塘的兩座石橋,同樣是法定古蹟。一橋之隔便是大潭副水塘。






在大潭副水塘附近路旁,你可以找「群帶路」里程碑。所謂「群帶路」是英兵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得到赤柱村一名叫陳群的女原居民引路到香港島北部的故事。不過是否真有此人就不得而知。於是1846年港英政府修建連接維多利亞城(仍未立例訂明維城範圍)至赤柱的道路,沿途豎立多塊里程碑為花崗石石碑,約高1米,尖頂,碑上刻有中英文,指示該處距離維多利亞城及石排灣(石排灣以西之里程碑)或赤柱(石排灣以東之里程碑)有多少英里及華里。香港歷史博物館也有一支。可惜是政府或區議會沒有設牌介紹,識途老者才認識此物來歷。看見里程碑上面模糊的"Victoria" 及「群帶路」嗎?



大潭中水塘是在1907年建成。圖上右是水塘的水壩。圖下右是水塘的水掣房。



大潭中水塘的石橋。



大潭中水塘的石橋。




大潭中水塘的石橋。



膽大的青年在大潭水塘的石橋上跳水,不過水塘嚴禁遊水。



1917年啟用的大潭篤水塘。圖中可見是水塘的水壩,並成為行車道路。圖下右的石屋是水塘的水掣房。要留意是由於興建時沒有同時與建行人路,道路又有雙層巴士及貨車使用,為安全,市民千萬不可在水壩上行走。



19182月港督梅含理爵士舉行大潭篤水塘啟用儀式。紀念碑下方刻有當年工務司漆咸(九龍的漆咸道就是他名字)、水塘建造商及負責工程師謝斐(灣仔謝斐道就是他名字)的名字。



大潭各個水塘座落大潭郊野公園,有燒烤場地,是郊遊好地方,亦保護了食水的清潔。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Tai Tam Tuk Raw Water Pumping Station) 1907年落成。該處位於大潭水塘道,面向大潭灣畔。抽水站昔日以蒸氣運作,所以可以找到煙囪。另外建有高級職員及職員宿舍。職員宿舍今天仍有水務署職員居住。高級職員宿舍則空置。



抽水站入口可見運送重型物資所使用路軌的遺蹟。金鐘前英軍舊火藥庫亦有類似的路軌。



抽水站內舊式的消防龍頭。



1936年後加設落成的抽水站員工宿舍。





 




大潭灣景色,常有水上活動舉行。



傳聞大潭灣山上無字神秘石柱是前英軍訓練潛艇之用。


交通:赤柱的新巴14 /假日城巴314號。專線小巴16M/16X(柴灣港鐵站至赤柱)
大潭道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