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小西灣及小西灣道



小西灣位於東區,原來是柴灣的東面部份,也是香港島東部的盡頭,是島上的一個新興住宅區。人口約有
8萬。

 

小西灣的範圍,目前指新業街以東的柴灣東部。而在未填海前,小西灣本名馬塘(其南面為馬塘山及馬塘坳),是柴灣東邊的一個小海灣,因接近柴灣而又稱「小柴灣」(又名「柴灣仔」)。由於以前柴灣又名西灣,所以「小柴灣」便被稱為「小西灣」。

 

小西灣原為英國的情報中心。1947年,英國與美國、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簽署聯合收集情報的協議。因此,英軍於小西灣興建於遠東規模最大的情報中心,以監聽中共政權的無線電通訊。到了1980年代,因確定香港的主權將會移交,情報中心被關閉及徹底拆毀。


小西灣填海前的英軍情報基地

同於1982年,因為興建地下鐵路,柴灣市區的徙置大廈拆卸,政府為安置這些居民,加上應付日益膨漲的市區人口,所以決定開發小西灣。政府曾建議恢復古稱「小柴灣」,但為當地居民所反對,所以數年後(1990年)當小西灣邨落成後,把名稱改回小西灣。



小西灣邨。 (2012年拍攝)

該邨在1990年及1993年分兩次落成,共有12座住宅,分為Y4型、相連長型第一款及和諙一型。邨內的小西灣商場已交由領匯擁有及管理,並在2007年及2009年進行翻新,工程包括重整商場間隔、增加商舖數目、提升場內設施及翻新入口及外牆。之後改名小西灣廣場。



小西灣邨。(2012年拍攝)


小西灣邨。(2012年拍攝)


小西灣邨。(2012年拍攝)


小西灣邨。(2012年拍攝)


小西灣邨。(2012年拍攝)


小西灣邨。(2012年拍攝)


小西灣邨。(2012年拍攝)

小西灣以一條連接柴灣道的小西灣道貫通區域內各條街道。


從柴灣道交界望向小西灣道。(2012年拍攝)


富怡花園外的小西灣道。(2012年拍攝)


富欣花園外的小西灣道。

從富怡道交界各西北望向小西灣道。(2012年拍攝)


藍灣半島外的行人天橋向西北方望向小西灣道。(2012年拍攝)


小西灣運動場外的小西灣道。(2012年拍攝)

從新業街交界向藍灣半島望向小西灣道。(2012年拍攝)






位於小西灣道的小西灣綜合大樓,在2011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社區建築優異獎。 (2012年拍攝)












小西灣運動場。






政府亦在當地興建居屋,樓盤包括富景花園、富怡花園及富欣花園等。

富欣花園。(2012年拍攝)

富怡花園。(2012年拍攝)


富景花園及富景商場。(2012年拍攝)




富景花園。(2012年拍攝)


而面臨海濱的一幅地皮,更吸引大型地產發展商信和置業於1997年以HK$118億投得,興建成為豪宅藍灣半島。該屋苑在1998年動工,2001年落成,共有8座,每座有62層,高202米,高層可遠眺觀塘、油塘、日出康城及藍塘海峽景緻。









審計署批評地政總署當年沒有好好釐清地積比及許可建築樓面面積(
GFA)於賣地地契內,使當年拍賣可能因為被低估發展潛力而令發展商的出價不是當年地皮市價,變相影響政府賣地收入。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英國皇家郵政發行倫敦奧運會小型張及珍貴郵票冊



727日就是2012倫敦夏季奧運會。英國皇家郵政定於當天發行倫敦奧運會小型張及奧運會珍藏郵票冊。大家可以先目睹它的設計。

 



倫敦奧運會小型張


小型張首日封

珍貴郵票冊首日封

網上訂購網址: http://shop.royalmail.com/stamps-issue-by-issue/welcome-to-the-london-2012-olympic-games/icat/welcometothelondon2012oly/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港島東區在何方?




這座是位於灣仔軒尼詩道397號東區商業大廈 (Eastern Commercial Centre)。大家沒有看錯,有「東區」兩個字。這引申出東區的觀念一直在變。即使這座大廈在1975年落成。
香港開埠前後,早期(今天東區範圍)人口主要集中在柴灣,其後擴展至筲箕灣,人口以漁民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北角的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華道以及馬寶道等地。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變成以福建人為主。

香港開埠後發展成四環九約的維多利亞城,下環即灣仔至銅鑼灣(大坑的銅鑼灣道附近)。由於這一帶發展遜於中環,而地理上在港島東面,所以一般市民亦會稱灣仔、銅鑼灣為東區。因此,今天可以找到兩座在灣仔區冠以「東區」的大廈:位於灣仔軒尼詩道397號東區商業大廈及銅鑼灣怡和街42-44號華人銀行東區大廈。


1969
年因應市區的民政主任計劃而劃分的東區,還包括現今南區之東部(赤柱和石澳),直至1981年南區的成立為止。

後來政府在1981年推行地方行政,香港島的東區成為18個地方行政區其中一個,它包括五個法定分區,分別為銅鑼灣東 (包括炮台山南、天后)、北角 (包括炮台山北、北角半山)、鰂魚涌 (包括太古城)、筲箕灣 (包括西灣河) 及柴灣 (包括杏花邨、小西灣),括號內為分區或地方俗稱。東區正式的範圍已經比以前縮細了。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倫敦奧運與郵票









倫敦奧運轉播問題仍然膠着,獲得獨家播映權的有線電視仍然未能與無綫及亞視達成免費轉播的安排。在香港有不少家庭沒有安裝有線電視,所以市面未能感受到奧運會的氣氛。相信不少人連在本月舉行奧運會也不知道。

 


不管如何,我這位集郵人士當然知道及購買一些奧運郵票留念。最近英國皇家郵政發行了一套有倫敦奧運會及傷殘奧運會標誌的通用郵票。我還找了倫敦市長簽名,他為人友善,不錯。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將消失的柴灣工廠大廈




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轄下的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在2011310日通過清拆柴灣工廠大廈的計劃,以及向受清拆影響的租戶發放特惠津貼和其他安排。各項安排均與以往清拆舊式工廠大廈的安排相同。柴灣工廠大廈將於20129月清拆。有關地盤現時屬柴灣分區計劃大綱之「綜合發展區」。房委會認為該地盤適合作公共租住房屋發展,故會尋求當局撥作興建公共租住房屋之用。

 

 



五、六十年代,香港盛行「山寨廠」,即一些家庭式工業或小規模的工場。那些工場往往是設於寮屋區及平房徙置區之中,取其人工不高及租金低廉。當那些寮 屋區及平房徙置區因天災或被政府收回土地重新發展時,政府便要提供一個地方予那批工場重新經營,那是徙置計劃的一環。這便是政府興建工廠大廈的源起了。






 

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內地爆發國共內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大量中國人紛紛移港定居。港英政府為了處理好當時大量移民所造成的住屋和就業問題,於是仿效英國工業革命帶動經濟的做法,在柴灣設立工業區,並興建多個公共屋邨,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1952年政府將柴灣劃為徙置區,稍後1959年興建柴灣邨共27(今天重建後的環翠邨及樂軒臺)和柴灣工廠大廈。柴灣工廠大廈位於今天柴灣鐵路站對面,建於19596月,樓高5層,沒有升降機,全座共有378個工廠單位,標準面積為18平方米。2011年仍有138個租戶租用280個標準單位由房屋署管理。

 

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主席陳炳釗博士說︰「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通過給予租戶18個月通知,以便他們騰空單位。」陳炳釗續說:「根據租約和《房屋條例》,房委會有權給予適當通知而終止工廠大廈單位租約。不過,一如過往,房委會會向受清拆影響的租戶,發放特惠津貼,以協助他們遷徙。」
柴灣工廠大廈約有98%租戶享有「頂讓權」,他們將獲發放每個標準單位計約由88 000元至147 000元不等的特惠津貼,相當於約1416年的現繳租金。
他又說:「有意在別處重新開業的租戶,可參加公開投標或局限性投標,租用房委會轄下較新的工廠大廈單位,現時該等單位可供出租的面積約為2 000平方米。受影響的租戶如租用房委會其他廠廈單位,更可獲免租3個月。不選擇免租期的租戶,可領取每個標準單位計8 200元的一筆過現金。特惠津貼總額(包括免租期替代金)預計約為三千三百萬元。」

 

今天只餘下由當年徒置事務處興建的柴灣工廠大廈。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尖沙咀凱悅酒店咖啡室下午茶自助餐




香港人到酒店喝下午茶或吃下午茶自助餐,已經是一件普通的事。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尖沙咀凱悅酒店咖啡室的下午茶自助餐是最合心水。











食品種類之多及質素之高,如果你喜歡海鮮冷盤及甜品,我認為是超值。食物有:壽司、日本冷麵、海鮮冷盤(有小龍蝦、翡翠螺、藍青口及凍蝦)、三文治類、沙律、煙三文魚、三款芝士拼盤、中式點心、天婦羅、日式炒雜菜及炒烏冬、蝦子/燒味撈麵、中西式湯、熱食、炒飯、乾炒牛河、煎羅白糕、煎釀三寶、雞粥、中式糖水、咖喱、意大利薄餅、意大利粉、烤雜腸和豬肋排、即製雞肉/牛肉迷你漢堡包、烤牛肉、西式西餅、雜錦水果、葡式蛋撻、肉桂多士、各式甜品杯及雪糕等。





 


食物質素很高,不過廚師製作撈麵,渌麵時間卻很短,以致麵身較硬及有很重的鹼水味。中湯很受歡迎,但廚房很久仍未補充。肉桂多士不論肉桂味及甜度均不足。另外部份侍應服務較生手,有待加強培訓。


 


$23X 再加一,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享受下午兩小時,是十分超值。晚餐也無須再吃。


 


香港的多間凱悅酒店自助餐能保持一定水準,食物質素很高,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