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填海而來的愛秩序灣道


愛秩序灣道 (Aldrich Bay Road) 位於筲箕灣,連接愛信道及東喜道。1990年代愛秩序灣進行填海發展,於是便因應該處原是愛秩序灣而將其中一條新建的道路命名為愛秩序灣道。

 

愛秩序灣填海己在199711月完成。當時政府希望在發展區內將興建一個可容納18 000人的公共和居屋屋邨 。屋村內將提供一所小學、一所中學及各種社區和康樂設施,供居民使用。填海區西面已經預留一幅與休憩用地相連的海旁用地,作為私人住宅發展用地(逸濤灣)

 

從筲箕灣望隆街交界望向愛秩序灣道。(2011年拍攝)


從愛東邨外向西北方望向愛秩序灣道。(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街市外向西北方望向愛秩序灣道。愛秩序灣道。(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街市外向東南方望向愛秩序灣道。(2011年拍攝)


政府在填海後的海濱興建了愛秩序灣海濱花園 (Aldrich Bay Promenade)。(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海濱花園位於愛禮街。(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海濱花園的籃球場。(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海濱花園可以看見筲箕灣避風塘的魚船。對面是九龍的油塘及鯉魚門(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海濱花園有資訊牌介紹筲箕灣避風塘。(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海濱花園內的兒童遊樂設施。(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海濱花園種滿樹木。(2011年拍攝)

由愛秩序灣海濱花園遠晀逸濤灣及嘉亨灣。(2011年拍攝)






另一個公園是愛秩序灣公園 (Aldrich Bay Park),是香港一個以舊式漁村為主題的公園,位於香港島西灣河愛秩序灣海旁,愛勤道與愛德街交界。佔地約22,000平方米,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愛秩序灣公園於2011411日正式啟用,從籌劃至興建完成,達10多年之久,斥資13千多萬元。公園的前身的一部份為愛秩序灣巴士總站,該總站在20066月停用,其中一些巴士路線遷至西灣河(嘉亨灣)公共運輸交匯處。巴士總站遷離後,該處曾被用作港島高爾夫球會的練習場,每月有一萬人次使用球會設施。由於高爾夫球場的圍網阻礙附近住戶的景觀,尤其是低層單位,加上夜間遭受光污染滋擾,令居民大表不滿。










公園以昔日漁港風情為設計主題,採用鋼鐵、玻璃、木材和竹為建材。在公園水景區擺放了一艘實物大小的漁船及兩艘舢舨,並有兩條木板長廊的「渡頭」供遊人登上漁船參觀,渡頭旁則設有一個仿漁棚。據說那艘漁船原本是放置在屯門某公園內,但因受不良份子破壞,才搬到愛秩序灣公園。



公園亦設有太極廣場、香味花園、露天廣場、長者健體園地、兒童遊樂場、緩跑徑及健身徑。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港中醫院



最近法庭判聖公會可以按租約以3個月通知,收回港中醫院位於下亞厘畢道主教山一幅用地。

港中醫院(Hong Kong Central Hospital)成立於1966年,是一家非牟利私家醫院,由一批醫生以基金形式運作,位於中西區下亞厘畢道,近雪廠街以南山腰,毗鄰會督府。醫院大樓屬聖公會物業,全盛時期跟養和醫院齊名。港中醫院前身為聖保羅書院原址。醫院仍保留一塊紀念士丹頓牧師(Vincent John Stanton)創立聖保羅書院的石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聖保羅書院受破壞,所以搬遷到般咸道辦學至今。



位於上亞厘畢道醫院護士宿舍前身是聖公會的建築物
Martin House。它是一座3層高建築物曾經是舊聖保羅書院可容納90名教師及學生居住的宿舍毗鄰是聖公會的Ridley HouseAlford House

醫院24小時運作,提供普通科門診:由駐院醫生為市民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手術室服務、病理檢驗、配藥、X光及超音波掃描檢查及血液透析。另外亦提供日間醫療服務,包括:日症病室、入職前體格檢查、內窺鏡檢查及治療、睡眠分析研究,診斷睡眠窒息症患者、美容激光治療、體外碎石治療、健康體格檢查、營養諮詢輔導、物理治療、分科門診。 港中醫院近年主力提供人工流產手術,不少更屬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轉介的個案。
 
見醫院常務董事劉國霖昨與院長鄭俊豪向記者表示,在搬遷前仍會接受病人,可見私家醫療服務是一塊肥豬肉。希望醫院管理層能妥善處理病人住院安排。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西營盤唐樓店舖建築展覽





近幾年,香港的市區重建速度很快,不是市建局宣布重建,就是地產商與地產公司在舊區進行收購樓宇。

 

首當其衝,就是默默在老社區經營了十多二十年,甚至是家族傳下來的祖業老舖,街坊搬走,生意亦未必可以維持。過往社區的老街坊關係,再一次受到破壞。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為了留住這舊區唐樓的獨有文化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舉辦了西營盤唐樓店舖建築展覽,在留住一點舊區回憶之餘,亦讓大眾反思,我們是否真正需要將每個社區成為多層式商場與連鎖店?是否接受只流於付款收錢式的來去衝衝的購物關係?







單看長春准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與毗連的西營盤社區中心,已經是一組歷史建築物。它前身是舊贊育醫院。曾設有西約華人醫局和方便醫所









為配合展覽,中心特別印製兩本書刊在中心免費派發,當中《經營西營盤》設計成發票簿模樣,寓意經營的苦樂這兩本書比展覽更好看,一本在手隨時重溫舊回憶

 

展覽免費入場,逢星期日、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筲箕灣「五海街」


1970年代筲箕灣開始發展,人口增多,住宅不斷興建,於是政府新開闢五條街道,均以「海」字名命,分別為海寧街、海利街、海澄街、海晏街和海富街,居民統稱「五海街」。




從筲箕灣興民街交界向東北方望向海寧街。



從筲箕灣道交界向西南方望向海寧街。



從筲箕灣道交界向東北方望向海寧街。



海寧街休憩處。



海寧街公廁。





從西灣河街交界向東北方望向海利街。




從筲箕灣道交界向西南方望向海利街。




從西灣河街交界向西南方望向海澄街。




從西灣河街交界西南方望向海晏街。



從筲箕灣道交界向西南方望向海富街。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筲箕灣「五海街」


1970年代筲箕灣開始發展,人口增多,住宅不斷興建,於是政府新開闢五條街道,均以「海」字名命,分別為海寧街、海利街、海澄街、海晏街和海富街,居民統稱「五海街」。




從筲箕灣興民街交界向東北方望向海寧街。



從筲箕灣道交界向西南方望向海寧街。



從筲箕灣道交界向東北方望向海寧街。



海寧街休憩處。



海寧街公廁。





從西灣河街交界向東北方望向海利街。




從筲箕灣道交界向西南方望向海利街。




從西灣河街交界向西南方望向海澄街。




從西灣河街交界西南方望向海晏街。



從筲箕灣道交界向西南方望向海富街。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活化後的百子里公園


經市建局出資活化位於中環百子里成為百子里公園已經啟用,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它是孫中山史蹟徑其中一站。當年革命先鋒楊衢雲和謝纘泰等創立的輔仁文社原址就在百子里1號,亦即將公園旁。




經過百子里一條「冷巷」再拾級而上便到了公園。
百子里活化工程於2010年四月展開,佔地達九千平方呎的公園最引人注目為高達四、五米的木雕亭架,刻有於該處成立的「輔仁文社」社員撰寫的序文,亭架對出的空地刻上英文版序文,同樣由創會成員撰寫,反映當時着重雙語的西學思想。亭架前有展示輔仁文社創立資料及相片,另一處放置兩名古人銅像,將當年輔仁文社提倡的「剪辮」、「戒纏足」等西方思想顯現出來。





輔仁文社的介紹。


輔仁文社會員照片。


輔仁文社社員介紹。





代表接受西方思想的剪辮銅像。



輕觸式螢幕供參觀者了解革命歷史。






公園的歷史走廊,印上乙未廣州之役 (1895)、庚子惠州之役 (1900)、楊衢雲被刺 (1901)和壬寅廣州之役 (1903立春前) 戰役圖。迴廊中不加入詳細解說是希望參觀者自行發掘相關的歷史資料











孫中山為遭清廷刺殺的楊雲籌募撫恤金而撰寫的文章










有得睇,有得玩。



昔日住宅的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