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筲箕灣東大街


英國佔領香港後,有較多水上人移居陸地,他們都集中於筲箕灣東面岸邊,稍後又有陸居的廣東與客家人到來謀生,前者多作小販,後者主要重事採石。漸漸地,該處成為筲箕灣的市場。水上人習慣稱市場為「街」,從居住的船艇到陸上的市場售賣魚獲或購買日用品,稱為「埋街」,故該處有「東大街」之名。政府後來在附近擴建成馬路,稱為筲箕灣東大街 (Shau Kei Wan Main Street East)。水陸居民奉祀的天后廟、譚公廟和城隍廟都在該處。



從東喜道及阿公岩村道交界向南望向筲箕灣東大街。(2011年拍攝)


筲箕灣東大街望向筲箕灣官立小學。(2011年拍攝)

從杜雲里交界向北望向筲箕灣東大街 。(2011年拍攝)


筲箕灣東大街 馳名的安利魚蛋麵。(2011年拍攝)



筲箕灣東大街的天后古廟。


筲箕灣天后廟位於筲箕灣東大街
53號,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

 

本廟是由當地漁民及商戶於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創建。據稱此廟建成後不到三年,香港突然遭逢一次歷史上最大的風災,當時傷亡無數,此天后廟亦被摧毀;但以全港計算,筲箕灣損失最少。坊眾認為是天后娘娘以身保護坊眾所致,因此籌款重建此天后廟。香港日治時期,該廟因為阿公岩一次彈藥庫爆炸而嚴重損毀,所以於1948年曾作大型重修。

 

天后又稱媽祖,原是福建人士,名叫林默娘。據稱她天生異稟,十三歲時遇一方士盡授所學,能知未來,起病扶衰;據稱她經常乘一張葦蓆往來海上,拯救一些遇溺的人,人們便尊奉她為保護海上安全的神靈,建廟紀念她。

 

筲箕灣天后廟是一座兩進三間式廟宇,除了供奉媽祖(天后)外,廟內亦供奉關帝、觀音、呂祖、黃大仙等神祇,因此該廟也有「觀音借庫」的傳統習俗。廟內存放著逾百年的古鐘、碑銘、牌匾、壁畫、木刻及石灣陶塑等歷史文物。

 

每年 農曆三月廿三日 是天后誕,當日不少團體及居民均會帶備祭品前往天后廟酬神,祈求保祐風調雨順、經濟繁榮及民康物阜。

 

交通:於筲箕灣地鐵站B1出口沿筲箕灣東大街步行約5分鐘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





天后古廟。




天后古廟內的天后娘娘像。



筲箕灣東大街電車總站。(2011年拍攝)


從工廠街向東北方望向筲箕灣東大街。(2011年拍攝)


從工廠街交界向西南方望向筲箕灣東大街。(2011年拍攝)

冰島發行2012年倫敦奧運會郵票





今年的大事莫過於727日開幕的倫敦夏季奧運會。不少郵政機構都會以此主題發行奧運郵品。冰島早於53日發行了一枚以其中一種運動手球為主角的郵票。我的感覺是有一些國家只是以人有我有的心態發行奧運郵票,郵票設計略為簡單,而且只有一枚郵票。反之,主辦國必在接棒舉辦奧運的幾年不停發行各種各樣的郵品,最常見的是把各比賽項目放在郵票設計上。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去社會企業吃飯: 元朗洪水橋悠閒閣





當一家餐廳能有第三間分店實在不容易,更可況它不是由盈利掛帥的商家集團經營,不會年年加價,而是由社福機構循理會經營的「社會企業」。社企一字在香港回歸後因著社會經濟情況走下坡,而由政府提倡由社區發揮相互自助,向提供計劃的社企提供首3年的經營成本,集合社區的人及資源,務求以後能使計劃持續發展。可惜絕大部份社企都因營運出現赤字而結業。


 



悠閒閣的英文名
Fantastic Ladies Cafe,是來自餐廳聘請失業婦女向顧客提供服務,提升婦女就業的經驗及信心。



 



這餐廳如鋪枱餐紙所寫,「
To Serve with Love To Cook with Heart」。為了新店運作順暢,它花了近一個月試業,結果在友好顧客相繼光顧後,被批評得體無完膚。食物的烹煮情況(與食材質素無關)及待應的服務表現均令人失望。昨天再去給它一次機會,結果表現脫胎換骨。


 


首先,餐廳環境佈置雖不花巧,仍可見曾花了一點心思,不會流於商業性的俗氣。待應有禮主動,亦清楚講解餐牌內容。當某些食品要花時間才可上枱,待應會與顧客交待,避免了試業時待應全是生手的失禮情況。食物上枱時間亦不再出現脫軌。


 


食物方面,晚餐現時分套餐AB

套餐A主要是扒餐並較B多了一款小食。當天小食是青口,新鮮可口。


頭盤沙律以日式芝麻醬調味,比其它餐廳較有特色,不過應該不會不時轉沙律款式。


餐湯有兩款,蘑菇湯和南瓜忌廉湯。惟一批評是蘑菇湯不夠熱,雖滿口是蘑菇,但是影響了味道;老婆則對南瓜湯很讚賞。湯配烘蒜泥法包,香脆達標。


 



我點了意式蒜泥大蝦天使麵。蝦圍著中央的天使麵,美觀。整體味道亦好吃,蝦夠爽,而且花功夫在蝦背界一刀,讓蒜泥可以滲入蝦中。


老婆點的是魚柳配薯菜
(粗薯條和炸洋蔥圈)。廚師在魚柳「開刀」嬪辮,不似平平無奇的一塊魚柳的沉悶。魚柳大大塊,煎香後魚肉仍嫩滑多汁。


 





甜品是泡芙,普通貨式,不過餐廳仍願意加上數條朱古力醬紋來點綴,還想怎樣
?咖啡更是大餐廳方式出品,咖啡不但夠熱,還另外送上溫暖的奶,足見細心。兩個餐埋單盛惠不足二百大洋,算是經濟抵食。臨走時餐廳還邀請你填寫意見表,可見餐廳仍想改進,前途無限。


要去有心出品好食物而又有良心經營的餐廳,洪水橋雅珊園的悠閒閣是一個選擇




地址: 元朗洪水橋洪堤路雅珊園地下7號
電話: 2715 8855
現時有85折優惠





 

去社會企業吃飯: 元朗洪水橋悠閒閣





當一家餐廳能有第三間分店實在不容易,更可況它不是由盈利掛帥的商家集團經營,不會年年加價,而是由社福機構循理會經營的「社會企業」。社企一字在香港回歸後因著社會經濟情況走下坡,而由政府提倡由社區發揮相互自助,向提供計劃的社企提供首3年的經營成本,集合社區的人及資源,務求以後能使計劃持續發展。可惜絕大部份社企都因營運出現赤字而結業。


 



悠閒閣的英文名
Fantastic Ladies Cafe,是來自餐廳聘請失業婦女向顧客提供服務,提升婦女就業的經驗及信心。



 



這餐廳如鋪枱餐紙所寫,「
To Serve with Love To Cook with Heart」。為了新店運作順暢,它花了近一個月試業,結果在友好顧客相繼光顧後,被批評得體無完膚。食物的烹煮情況(與食材質素無關)及待應的服務表現均令人失望。昨天再去給它一次機會,結果表現脫胎換骨。


 


首先,餐廳環境佈置雖不花巧,仍可見曾花了一點心思,不會流於商業性的俗氣。待應有禮主動,亦清楚講解餐牌內容。當某些食品要花時間才可上枱,待應會與顧客交待,避免了試業時待應全是生手的失禮情況。食物上枱時間亦不再出現脫軌。


 


食物方面,晚餐現時分套餐AB

套餐A主要是扒餐並較B多了一款小食。當天小食是青口,新鮮可口。


頭盤沙律以日式芝麻醬調味,比其它餐廳較有特色,不過應該不會不時轉沙律款式。


餐湯有兩款,蘑菇湯和南瓜忌廉湯。惟一批評是蘑菇湯不夠熱,雖滿口是蘑菇,但是影響了味道;老婆則對南瓜湯很讚賞。湯配烘蒜泥法包,香脆達標。


 



我點了意式蒜泥大蝦天使麵。蝦圍著中央的天使麵,美觀。整體味道亦好吃,蝦夠爽,而且花功夫在蝦背界一刀,讓蒜泥可以滲入蝦中。


老婆點的是魚柳配薯菜
(粗薯條和炸洋蔥圈)。廚師在魚柳「開刀」嬪辮,不似平平無奇的一塊魚柳的沉悶。魚柳大大塊,煎香後魚肉仍嫩滑多汁。


 





甜品是泡芙,普通貨式,不過餐廳仍願意加上數條朱古力醬紋來點綴,還想怎樣
?咖啡更是大餐廳方式出品,咖啡不但夠熱,還另外送上溫暖的奶,足見細心。兩個餐埋單盛惠不足二百大洋,算是經濟抵食。臨走時餐廳還邀請你填寫意見表,可見餐廳仍想改進,前途無限。


要去有心出品好食物而又有良心經營的餐廳,洪水橋雅珊園的悠閒閣是一個選擇




地址: 元朗洪水橋洪堤路雅珊園地下7號
電話: 2715 8855
現時有85折優惠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英國皇家屬地馬恩島發行英女皇登基鑽禧巡遊小型張



今年是英女皇登基鑽禧。63日會有過千艘船隻在泰唔士河的船隻巡遊慶祝活動。英國皇家屬地馬恩島在當天發行一張小型張。小型張上是數艘參加巡遊的船隻。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筲箕灣工廠街



 
工廠街
(Factory Street) 位於筲箕灣,連接愛秩序街及宏華街,貫通筲箕灣東大街。

從筲箕灣的莊士軒外向東南方望向工廠街及山腰上的房協明華大廈。(2011年拍攝)


政府在
1931710日命名。昔日,筲箕灣及西灣河開設了一些工廠或小型工業大廈。稱為工廠街是因為早年該處該有工廠的。該處曾有間製酒廠位於現時合隆工業大厦位置而街頭有間膠鞋厰名叫"馮強樹膠厰",今天原址已改為筲箕灣中心工廠街以前有條大明渠,不時發出惡臭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筲箕灣愛秩序街



愛秩序街 (Aldrich Street) 是香港東區的一條道路,在香港島筲箕灣中部,南起筲箕灣道與柴灣道交界,北至寶文街(近峻峰花園)。愛秩序街因其貼近昔日的愛秩序灣而得名,現時愛秩序街的定線,大致可以反映當時的海岸線。早期愛秩序灣未進行填海時,有一段愛秩序街是面向愛秩序灣。政府在1931710日將街道命名。

愛秩序街及筲箕灣巴士總站 (2011年拍攝)


愛秩序街、連接東區走廊的支路及前方的筲箕灣巴士總站 (2011年拍攝)愛秩序街旁邊為筲箕灣巴士總站的所在地,為使用該總站之巴士線的必經之路。

從工廠街交界向遠方的柴灣道方向望向愛秩序街 (2011年拍攝)

早年是先有筲箕灣(Shau Kei Wan),英國佔領港島後才有愛秩序灣。筲箕灣是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自開埠以前,已經有漁民在此海灣居住。筲箕灣本來是一個海灣,因為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因而為名。筲箕灣亦曾被稱為餓人灣。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舨聯繫中環。餓人灣指若被困在該處,遲早會餓死。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問君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早期香港原居民中的漁民主要集中於柴灣一帶。
18世紀中葉,有漁民發現筲箕灣為避風良港,所以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同時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於筲箕灣山頭開採花崗岩,並在岸邊建簡陋房屋。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筲箕灣人口約1,200人,佔香港島人口 (4,350) 28%1860年,香港總督麥當奴決定整頓該區,拆毀凌亂蓋搭的房屋,重新建屋辟路,是為筲箕灣東大街,並設立派出所方便警察打擊海盜。於是筲箕灣漸漸成為一個陸上地方名,而海灣就一直用了愛秩序灣。之不過避風塘就用筲箕灣


 
 

愛秩序灣土名水牛灣,一直至1940年代仍有使用紀錄。愛秩序灣得名於英國軍官愛秩序少校(Major Aldrich)。他於1842年到達香港負責制訂英軍的防守計劃。由於他整頓軍紀效果顯著,因此當海灣於1845年決定以他來命名時,中文便翻譯成「愛秩序」。
由於愛秩序灣除北面以外都被陸地包圍,所以政府在海灣的北面興建防波堤,成為了筲箕灣避風塘。每逢颱風襲港的日子,筲箕灣避風塘都擠滿了漁船。此外,在過往端午節期間,避風塘亦有舉辦龍舟競渡賽事。


昔日愛秩序灣除了是避風塘,沿岸亦建有不少居住的棚屋,居住環境自然欠佳。相片是1960年棚屋的情況。


 

1990年代,為進一步發展東區的土地,使該區能夠容納更多人口,愛秩序灣被填平,成為今日的愛蝶灣、愛東邨等多個屋苑的所在地。而政府亦在原來的防坡堤以外再建兩條新的防坡堤,劃出了今日新的筲箕灣避風塘位置。原有愛秩序灣避風塘填海工程於199711月完成,並於2001年初開始發展,可容納約三萬民居民(包括18,000名公屋居民、9000名居屋居民)。


筲箕灣巴士總站旁的愛秩序灣小園地 (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小園地內的東區走廊1985年通車的牌匾 (2011年拍攝)


愛秩序灣小園地平面圖及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遊樂場地(市政局)附例 (2011年拍攝)


以金屬版刻製仍有港英政府徽章的遊樂場地(市政局)附例實屬罕見


隨著康樂文化事務署成立而修改的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遊樂場地規例


在愛秩序街與柴灣道交界的愛秩序街遊樂場 (2011年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