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講歷史: 天后皇龍道及金龍臺


皇龍道(Dragon Road)、金龍臺(Dragon Terrance)是港島天后廟道西南方向近天后朗交界的道路。皇龍道前稱黃龍道,據政府憲報所載,在19301128命名。沿路的住宅大廈都有一個「龍」字作名稱。
皇龍道命名來自大坑舞火龍。早年火龍路線會經過這山路。今天路線已經縮短而不經皇龍道 每年中秋節期間於大坑舉行舞火龍活動時,火龍必先在蓮花宮內點睛。


 

從天后廟道望向皇龍道。(2011年拍攝)

皇龍道地盤。(2011年拍攝)


皇龍道有一棵細葉榕,樹高17,樹冠24,是香港其中一棵有名樹王,列入香港古樹名木冊。長春社在20079月各傳媒表示,該樹樹根被馬路覆蓋,生長空間不足,長遠可能倒塌。大家到銅鑼灣天后廟參觀時不妨一看。
新世界(
0017)伙拍協成行,在2007年以3.35億元購入天后皇龍道511號共24個業權,重建每呎樓面地價4926元。地皮須補地價才可重建高廈,預料會合併毗鄰持有的新東方臺一同發展,合共可提供約450個建築面積近千呎的單位。

 

協成行與新世界聯手合作的天后皇龍道511號,以及新東方臺115號的項目終於在2009年獲批發展圖則,將建532層高的分層住宅。
屋宇署於20096月份批出25份建築圖則,當中以協成行與新世界聯手合作的天后項目最大,共涉五幢32層高分層住宅,包括3層停車場以及1層平台。
整個項目的可建總樓面共約三十九萬二千九百三十三方呎,當中可建住宅總樓面約三十八萬五千八百六十七方呎。協成行副董事總經理方文雄曾於早前表示,集團計畫興建一千五百至二千方呎三房或以上大單位。


皇龍道5-11號舊唐樓。今天已是地盤 

香港紅卍字會 (The World Red Swastike Society of Hong Kong)

在銅鑼灣天后古廟背後,皇龍道25號,有一座建於1940(的西式建築物,外牆頂端寫上「香港紅卍 (讀音萬) 字會」。紅卍字會是一個慈善組織,早在1916年,山東省濱縣人吳福永創立「道院」,提倡佛教、道教、儒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五教合一。它於一九二二年在山東創立,後因東北政局不穩,一九三○年在港成立道院,翌年設立香港紅卍字會。該會一向低調,外界對其所知不多。


 

道院的「道」並非特指道教,紅卍字會的「卍」雖是佛教標誌,亦非佛教組織。道院其實倡導儒、釋、道、耶、回五教合一,認為不同宗教均歸於一道。五教同源,參研「儒道釋基回」五大宗教之真諦,化除門戶之見。 該組織認為:「佛教」 主張「慈悲」;「道教」 主張「無為」;「儒教」 主張「忠恕」;「基督教」主張「博愛」;「回教」 主張「清真」。五教教義雖有不同,真理卻是一致, 即「仁」而已。

 

教徒供奉不同神靈和聖人,但以「至聖先天老祖」為至高無上之神,其下有五教教主,即是項先師橐(孔子老師)、釋迦如來、太上老君、耶穌和穆罕默德。 

 

道院創辦人當初設立世界紅卍字會,是要效法國際紅十字會扶危濟世的工作,兩者的分別在於紅十字會源於戰爭傷亡的救護,而紅卍字會以救濟災患、促進世界和平為宗旨。 

 

香港紅卍字會大樓正面有兩條左右對稱的梯級,拾級而上是辦公室和診所。二樓為會議室,三樓是奉神之所,擺放各方神靈的銅製神位,但不設塑像。各層布置採用中式,天台還建有一座中式亭子,名為「南光亭」,是昔日教徒進行扶乩的地方。

 

該組織的成員不多,但憑藉早年購置物業的收入和信徒的捐獻,至今仍積極推行慈善事業,包括在會址設立西醫診所免費提供服務,並興辦大埔卍慈中學和屯門卍慈小學各一間作育英才。


 











 



從皇龍道交界望向金龍臺。(2011年拍攝)

金龍臺7號無綫電視曾在此拍攝電視劇。(2011年拍攝)
在金龍臺向前望向皇龍道。(2011年拍攝)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寶馬山及寶馬山道




寶馬山道(Braemar Hill) 位於寶馬山附近,路上有四個出口分別連校園徑、慧翠道、雲景道及天后廟道。寶馬山道兩端均是「死胡同」。由於附近有不少學校,經常出現交通擠塞。


 


從雲景道交界望向西南方的寶馬山道。(2012年3月拍攝)

在舊寶馬山水塘/賽西湖水塘興建的賽西湖大廈。(2012年3月拍攝)

賽西湖商場。(2012年3月拍攝)


寶馬山道名稱來自道路興建的地點寶馬山,而寶馬山的名字,按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Sings of a Colonial Era”一書指出是來自1841126日率領英海軍佔領香港島,在上環水坑口登陸升起英國國旗的海軍將領 James John Gordon Bremer 爵士 (1789-1850)。他的父親和祖父亦是海軍軍官。由於他參與鴉片戰爭有功而在同年729日獲頒Knight Commander of the Bath (K.C.B.) 爵士勳位。之後他在英國海峽部隊及Woolwich 海軍船塢服役,1850214日逝世。至於Bremer一字何以變成為寶馬山英文中的 Braemar 則書中沒有進一步解釋。

 

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天后廟道僅是銅鑼灣天后廟對出的一段而已,寶馬山一帶是荒山野嶺,但當時國共內戰,有大量中國新移民湧入香港,部份移民在寶馬山上搭建木屋,直到六十年代初被寮仔部全面清拆。

 

六十至七十年代,寶馬山區開始發展為學校區和低密度住宅區,天后廟道不但大幅延長,炮台山道、寶馬山道、雲景道等亦先後落成。





寶馬山遊樂場。(2012年3月拍攝)




 







由於地勢高,建有寶馬山食水泵房,為區內居民提供食水。(2012年3月拍攝)

童軍第7旅總部及小巴站。背後是漢基國際學校 (2012年3月拍攝)

聖貞德中學。(2012年3月拍攝)

寶馬山道一端盡頭的寶馬山煤氣管隧道。(2012年3月拍攝)

蘇浙公學及賽西湖公園外的寶馬山道。(2012年3月拍攝)

賽西湖公園前身是太古洋行興建的水塘,提供鰂魚涌太古船塢及太古糖廠等設施用水。可看我之前賽西湖公園的介紹


寶馬山道20號的蘇浙公學。(2012年3月拍攝)
寶馬山道望向寶馬山花園。左邊的支路通往山下的天后廟道(2012年3月拍攝)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寶馬山的賽西湖公園


我相信你們吃過賽螃蟹,但你知不知甚麼是賽西湖呢?
賽西湖公園位於北角寶馬山寶馬山道,源自太古洋行建築的一個私人蓄水池。它可謂見證早年鰂魚涌及太古集團在香港的發展
太古洋行於
1883年在北角七姊妹區半山設立一個私人蓄水池,名為七姊妹水塘/寶馬山水塘,因當地居民認為其風光可媲美中國杭州的西湖,故又將該水塘稱為賽西湖。水塘負責供水給位於鰂魚涌的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用。在1977年,水塘被填平興建私人住宅區- 賽西湖花園,部分土地則歸還港英政府管理。
早在1949224一架由馬尼拉返港的國泰DC-3客機在寶馬山水塘附近因天氣惡劣而撞山,23人全部喪生。




 

1985年,市政局在水塘的北岸,建設了賽西湖公園。公園現時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賽西湖公園及背後的賽西湖大廈。(2012年拍攝)
1985
年,寶馬山公園曾發生轟動一時的寶馬山雙屍案,案中的主謀由於在案發時未成年,故此一直未能判刑而無了期監禁,最終待香港回歸以後才陸續判刑釋放。




公園小食亭。(2012年拍攝)

公園辦事處。(2012年拍攝)
















蹟事務監督設置的賽西湖水塘紀念牌匾(2012年拍攝)

仍然保留的水塘設備。(2012年拍攝)







保留下來的舊水塘水閘。(2012年拍攝)

舊水塘水閘刻上1894年年份。(2012年拍攝)

大家知不知除了太古曾建私人水塘,那裡還有私人水塘(雖然今天已不用)?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北角艇街


艇街 (Boat Street) 位於北角,一端連接英皇道,另一端連接電氣道,直望舊政府物科供應處貨倉。政府在1931710日命名此街。

 


從電器道交界望向艇街 。(2011年拍攝)

從英皇道交界望向艇街。(2011年拍攝)

灣仔的船街及捷船街與天后的帆船街是相似的街名,原因是由於街道命名時臨近海邊,有相同類型的船停泊。而艇街命名來自會址曾在北角的香港遊艇會。香港遊艇會的前身是維多利亞賽舟會,於184910月首次舉辦賽事。1889年,香港科林斯式航海會成立。1893年,會所董事會向英國海軍申請把會所易名為皇家香港遊艇會及掛上有特別標誌的英國藍旗(blue ensign)1894515獲得批准。會址早期設在北角油街的遊艇會會所。1938年,會所遷至維多利亞港中間的小島奇力島。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天后帆船街


帆船街 (Yacht Street) 位於天后,連接銀幕街與電氣道,於1926611被命名。由於當年街道對出是維多利亞公園未填海前的舊銅鑼灣避風塘,因此以停泊的帆船命名。帆船者其實是中式帆船及漁船。

從電器道交界望向帆船街(2011年拍攝)
從銀幕街交界望向帆船街。(2011年拍攝)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大澳棚屋




大澳的村落被一條河道分隔,河堤兩旁盡是百多年前由漁民蓋搭的棚屋,是大澳的一大特色。棚屋建於豎立在水面的木柱上,戶戶相連,漁民多以舢舨出入,純樸的漁村風貌,為大澳漁村帶來「東方威尼斯」的美譽。大澳的居民約有5,500人,大部分是以捕魚為生的客家人。

 

棚屋起源於18世紀至19世紀,已有一百多至二百多年歷史,由當地的蜑家漁民所發明。由於漁船可供居住空間不多,而蜑民不習慣在陸地上居住,因此便在岸邊的海床上搭建棚屋。

 

棚屋主要以木材及葵葉興建,並以木柱將屋固定於水面之上,屋旁則可以停泊漁船。各間棚屋連成一排,緊密鄰靠。棚屋的木材通常選用杉木、坤甸木和紅木等,容易散發水份,且比較穩固。大澳最早的棚屋可追溯至三百餘年前,而現存最古 老的也有二百餘年歷史。1910年政府向棚屋居民頒發「佔有官地暫准證」(棚牌),確定其合法性,全盛期約有三萬居民。五、六十年代的棚屋多為尖頂,而七、八十年代就多為平頂,棚屋內廳、房、廚房、廁所等,一應俱全。棚屋分棚頭、棚尾,漁民多會在棚頭吃飯、織魚網、補網;棚尾用作擺放雜物;棚屋頂則用作曬鹹魚。總之,整間棚屋的上下前後均有用處。早期居民還會在棚底養豬仔。






20007月大澳發生一場大火,更將近五分之一的棚屋燒毀。重建的棚屋改以鐵皮及水泥柱興建,與昔日有別。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活化舊大澳警署



新界由清政府「租借」給英國後,經歷新界屏山、錦田及大埔村民的抗爭,立即建了不少警署。1902年舊大澳警署巍立於寧靜的高地上,鄰近大澳碼頭,本來是為打擊臨近海域的海盜而建,亦是香港其中一個最早期建設的離島警署。


港英年代大澳碼頭外就是中國水域,自然要水警巡邏

不過,當地警察的主要職責並非單是打擊罪惡,更要兼任「和事佬」的角色,為村內的居民排解家庭糾紛及平息爭執。

 

當年舊大澳警署的警察歸水警管轄,他們主要負責大澳的公共安全,並不時以舢舨在社區巡邏。後來由於區內犯罪率不斷下降,因此在1996年至2002年間由警署改為巡邏崗位。之後只在大澳龍田邨設警崗,大澳警署空置。

 

舊大澳警署由三個部份組成:一座兩層高的主樓及附屬建築,以及其後增建的一層高樓房,均是典型的殖民地風格建築。

 

為了體現19世紀的建築特色,建築師在大澳文物酒店復修重整時,每一個細節都經過深思熟慮,妥善保留了大炮、搜索射燈、守護塔、儲物室及泥封已久的地堡等特色。大澳文物酒店亦融入了中西合璧的建築元素,包括中式瓦屋頂、木製平開窗、花崗岩石階及法式落地雙扇玻璃門等,盡展古典優雅的神韻。而精緻的拱形大門、壁爐及主附樓之間的連橋,則突顯了20世紀初的建築風格。



踏入2009年,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公司展開「舊大澳警署活化計劃」。該計劃是政府六個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之一,銳意將警署保存修復,並重整成擁有九間客房的大澳文物酒店。2010年,舊大澳警署更被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評選為二級歷史建築。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公司展開活化計劃時留在大澳警署的唯一一支大砲

另外兩支大炮只留下白色的底座。幾經追查才在另一間警署的警官休息室找回

警署背後曾有英軍軍營。今天是解放軍駐港部隊大澳軍營



空置警署的圖片

向海的探射燈







當年的報案室今天是接待處及紀念品售賣處

地下的火爐由於曾經被磚及水泥所封修復時鐵器部份受銹蝕而要重新更換







昔日通往一樓外籍警官辨工及休息的地方今天因安全問題不會開放木樓梯



地下走廊保留了原來石級顏色




暸望台

可以在床頭望海的房間房內的相片是大澳歷史照片







一樓以水警輪名稱命名的房間

一樓走廊修復至最初面貌,拆去後來加上的玻璃窗

從一樓走廊望向海

餐廳

2012年3月21日正式營業才有更多食物提供。非酒店住客亦可以光顧

二次大戰時加建的危險品倉,現在是酒店貨倉


餐廳外的暸望台酒店會加上梯級以此地方給情侶進餐
舊警署名牌
酒店將利潤投入酒店營運及大澳區內活動,亦做了不少警署及大澳的歷史收集。出版了一本大澳警署的書 $19X
,在酒店有售。 而修復工作又融入四周環境,比活化尖沙咀舊水警總部好。